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禅林用語。指並未真實明了佛法之禅徒。又作杜禅和。禅和,即指禅僧、禅徒。碧岩錄第六十四則之夾注(大四八·一九四下):“可惜放過,一隊漆桶,堪作什麼?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又于禅林中,對不能了解真實佛法之和尚,或研習禅法多年而無法領受佛法真義者,稱爲杜撰長老;又對不谙典故卻動辄發表高論之人,稱爲杜撰家、杜家。
蓋“杜撰”一語,原指在詩文或其他著作中,妄作論述而毫無根據之情形,其典故概有下列諸說:(一)漢代之田何精通易學,遷居杜陵,世稱杜田生,然或謂其易學實無師承之處,故世人多以“杜田”或“杜園”譏之,後訛稱爲“杜撰”。(二)據傳,道家五千余卷之書中,除道德經二卷外,其余均爲唐末文人杜光庭所撰述,多屬虛誕之說,故後人多稱僅憑臆造而無所本之說爲“杜撰”。(叁)宋代文人杜默作詩時,常不合律,時人遂以行事不合法式者,謂之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