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佛教東傳,對中國及日本之文化、思想、藝術等各方面影響至钜,其中尤以禅宗對兩國在藝術上之影響最具特色。
(一)中國:禅宗渾簡鋒利、超然特立之思想,爲中國畫壇開啓一種筆節形具、氣韻有致的禅畫之風。東漢至六朝之五百年間,有張僧繇、顧恺之、陸探微、宗少文等,爲“墨戲”、“畫禅”之先河。禅畫正式始于唐代,有南北二宗之別。北宗以李思訓父子爲首,筆法工整,色彩濃烈,莊嚴而典麗。南宗則尊詩佛王維爲始祖,王維首創潑墨山水,以渲染畫法一變曆來之鈎研畫法,蔚爲時風,其傳人有張璪、王墨等。世評此二宗之別爲:“李派樸細,無士氣;王派虛和蕭散。”
迨至宋代,禅畫更臻于心物合一之空靈境界,畫風超然象外,大膽運用空白,呈現空靈清淨之悟境。此期以荊浩、關同、董源、巨然、米芾父子等爲代表,皆承南宗之風。另有範寬、江參、郭忠恕等亦爲南宗健將。其中以米芾父子獨創之“無根樹”、“蒙鴻雲”等畫法最爲特出。另有馬遠,自樹“一角”畫法,對日本藝術影響匪淺。北宗于此時則逐漸式微。
入元後之禅畫以蕭疏簡放爲時尚,不但繪畫領域及繪畫技巧更爲充實,且亦建立系統性之繪畫理論。至明清之際,佛教衰微,畫壇興起擬古之風,唯缺創新,但于理論之探討,卻更深湛廣泛。此期以清初之石濤和尚爲代表。晚近禅宗不振,故畫壇亦趨于冷落。
(二)日本:大抵而言,日本受禅宗之影響較中國更爲廣泛,舉如繪畫、俳句、園藝、茶道、建築、能劇、劍道、箭藝等無不披靡。禅宗文化于鐮倉中期(中國宋元之際)隨著中國藝術品傳入日本,並與日本之武家思想融合,普爲大衆所接受。鐮倉末期至室町初期之室町美術以鑒賞及模寫畫爲主流。
禅宗美術早期以祖師肖像、宗教人物畫及頂相畫(禅高僧畫像)爲主。鐮倉以後,逐漸盛行一種將所體悟之禅機,形繪于畫面,將禅之精神予以造形化之“禅機畫”,並從禅宗之自然觀及生活中,逐漸演釋成一種新的山水畫,即用簡素之墨色與線條,及“空白”之技巧運用,寓禅之意境于簡單樸素之畫面中。又因受南宋畫家馬遠“一角”畫法之影響,而形成一股參差不齊、不拘形式之繪畫特征,日後亦成爲日本禅宗藝術之主流。然若從如拙、明兆、周文、雪舟等名家繪畫系統之發展曆程觀之,可了解此時已由模仿中國繪畫時代演至獨樹日本禅畫畫風之時代。
此外,日本于茶道中,將禅之精神融入,成爲一種無斧鑿痕迹的自然生活之道。于傳統能劇藝術中,簡潔之對白,單純之舞臺和布景,亦無不暗含禅之哲理。于著名的俳句文學中,更有深遠之影響,此可以十七世紀偉大詩人芭蕉之作品爲代表。于庭園藝術,由于將禅理融入傳統山水庭園之組合規則中,而將庭園藝術帶入頂峰,室町時代所造之龍安寺之石園可說最具代表性。其他如劍道、建築、箭藝等亦然,凡是受禅啓示之藝術,莫不皆以其本身之藝術特性,對世界當下直觀,作生動而又活潑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