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一)全一卷。譯于東漢時代,譯者佚名。又稱禅要經诃欲品、禅要诃欲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本經示行者于修定時,應作不淨觀,以期離欲,得空清淨智觀;亦即觀衆生之六欲:色欲、形容欲、威儀欲、言聲欲、細滑欲、人相欲,依前五欲觀不淨相,依人相欲觀白骨人相。又本經相當于鸠摩羅什等所譯禅法要解之最初部分。
(二)凡二卷。鸠摩羅什等譯于姚秦弘始四年至十四年(402~412)。又稱禅法要解、禅法要解經。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冊。(參閱“禅法要解”6471)
(叁)全一卷。爲中唐時代之僞經。書題禅門經,卷首慧光之序謂其又稱禅要經。由于當代達磨系之禅者感于小乘禅經之缺點,故作本經,欲以大乘禅經彌補小乘禅經之不足。本經采取經典之形式,內容標榜初期禅宗之思想及立場。開元釋教錄將本經列入僞經之中,然曆代法寶記、頓悟要門等禅錄皆引用本經,由此可知本經系流行于唐代至五代之禅林間。又敦煌文獻中發現本經之完本,編爲史坦因第五五叁二號;日本學者柳田聖山據此重新校訂,收于“冢本博士頌壽記念佛教史學論集”。
(經名)一卷,失譯。別名诃欲經。說色欲之可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