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梵語dhya^na,巴利語jha^na。又作禅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系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舍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禅爲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于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禅爲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禅及其他諸定,泛稱爲禅定;又或以禅爲一種定,故將修禅沈思稱爲禅思。
蓋佛道修行之綱要爲戒定慧叁學,持戒清淨始可得禅定寂靜,禅定寂靜始能得真智開發。因禅定爲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經論皆廣爲說示之,而其種類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將禅以尋、伺、喜、樂之有無,而分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四種。色界四禅天乃修四禅者所生之處;爲生于四禅天而修之四禅,稱定靜慮;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禅,則稱生靜慮。又有漏靜慮與無漏靜慮混合共修,謂雜修靜慮,俱舍論卷二十四主張此乃限于阿羅漢或不還果位者所修。
于大乘中,禅爲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即禅波羅蜜(禅定波羅蜜、靜慮波羅蜜)。乃菩薩爲獲般若之實智,或爲得神通所修者。關于菩薩之禅波羅蜜之修相及靜慮之種別,可見之于諸經論,如菩薩地持經卷六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叁等載,禅波羅蜜有九種相:(一)自性禅,又作自性靜慮。指靜慮之自性,即將心集中于一對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觀心之自性所得之禅。(二)一切禅,又作一切靜慮。爲攝盡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禅。(叁)難禅,又作難行靜慮。難修之禅之意,爲利益無量之有情,舍去禅定之樂,還生欲界,乃至依止靜慮,證悟無上菩提。(四)一切門禅,又作一切門靜慮。門乃出入之意。一切禅定以此四禅爲門,而自此出與入。(五)善人禅,又作善士靜慮。不愛著禅定之樂,而與四無量心俱行之禅。此乃具有殊勝善根之衆生所修,故稱善人禅。(六)一切行禅,又作一切種靜慮。攝盡大乘一切行,故稱一切行禅。此有善禅、無記化化禅、止分禅、觀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緣禅、義緣禅、止相緣禅、舉相緣禅、舍相緣禅、現法樂住第一義禅等十叁種。(七)除煩惱禅,又作遂求靜慮。除去衆生種種苦惱之禅。(八)此世他世樂禅,又作此世他世樂靜慮。使衆生得現在、未來一切快樂之禅。(九)清淨淨禅,又作清淨靜慮。已斷盡一切惑、業,得大菩提果,故謂清淨,此又分爲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汙禅乃至煩惱智障斷清淨淨禅等十種。以上唯菩薩所修之殊勝禅,稱九種大禅。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最淨地陀羅尼品載,成就靜慮波羅蜜有五種相:(一)攝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願解脫,不執著于二邊。(叁)願得神通,成就衆生諸善根。(四)爲淨法界,蠲除心垢。(五)爲斷衆生煩惱根本。此乃說明菩薩修靜慮波羅蜜時所期之意願。
法華玄義卷四上載有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間上上禅等叁種禅之說。其中,出世間上上禅複分爲九種,即九種大禅。對此,出世間禅有如下四種禅:(一)觀禅,如九想、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等,皆爲觀禅。即觀照不淨等境相之禅。(二)練禅,如九次第定。即鍛煉有漏之禅,使其成爲清淨之無漏禅。(叁)薰禅,如師子奮迅叁昧。即薰熟諸禅,使其通達無礙、轉變自在。(四)修禅,又作頂禅。即順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叁昧。以上之四種禅簡稱爲觀練薰修。其中以修禅爲最殊勝。又同書將根本舊禅、練禅、薰禅、修禅、九大禅等比喻爲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稱四禅、四無量、四無色等叁種禅定爲十二門禅(天臺宗僅言“味等至”爲十二門禅)。此十二門禅爲世間禅中之根本味禅;對此,天臺宗以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禅(又作通明觀、通明觀禅。通觀息、色、心叁者,使之明淨,又得六通與叁明之四禅、四無色、滅盡定等九者)爲世間之根本淨禅。
大乘入楞伽經卷叁集一切法品謂,禅分四種:(一)聲聞悟“人無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禅”。(二)菩薩悟“法無我”之理,而觀察其義之“觀察義禅”。(叁)超越思慮及分別,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實悟真如之“攀緣真如禅”。(四)入如來之菩提,爲衆生而顯示其不可思議作用之“諸如來禅”等。此外,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載,禅可分爲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上禅等五種。注維摩诘經卷九舉鸠摩羅什之說,謂禅有大乘禅、小乘禅、外道禅叁種。
中國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禅定,另亦有行菩提達磨所傳之禅。後者系源于楞伽經等之思想,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宗旨在于闡揚經典以外,釋尊以來以心傳心之法。意即不依經典文字,專以坐禅及棒喝等方法,令衆生悟其本來面目。此即禅傳入中國後所成立之禅宗。唐代有牛頭禅、北宗禅、南宗禅等流派;其後,南宗禅曾盛極一時。至臨濟、曹洞等宗,則各有其獨特之宗風。依此,宗密分唐代之禅宗爲叁派(禅叁宗):(一)麼息妄修心宗,謂不顧外境,藉觀內心,以滅除妄念之宗。(二)泯絕無寄宗,主張凡聖等一切法如夢如幻,而達于“無”之智亦不可得,故心無所寄,而本來爲無;體達此理,即得解脫。(叁)直顯心性宗,體達一切現象之空、有悉爲真如本性之宗。
又宗密自教禅一致之立場,而主張菩提達磨所傳之禅爲最上上禅,或稱如來清淨禅。但主張教外別傳之禅門祖師認爲稱呼達磨所傳之禅爲如來禅並不適當。蓋自中唐以降,達磨禅爲祖師傳祖師之禅,依之則可謂祖師禅;又稱爲一味禅,意爲純粹之禅。而將宗密所立,貶爲如來禅、五味禅。又祖師禅之徒,將諸善萬行悉貶斥爲有相,然亦因此産生反動思想,而有事理雙修、禅淨共行之主張。
禅宗各派有互評宗風者,如臨濟大慧宗杲批評曹洞宏智正覺固守默念不動之禅風,缺乏活潑銳利之作用,乃爲一種默照禅;而宏智則批評宗杲之禅風爲滯于公案工夫之看話禅。宋末時,以坐禅期待開悟之待悟禅盛行,然宏智及日本之永平道元均教誡此風,認爲坐禅即爲佛行,乃是第一義。又如木頭愚癡坐禅,唯默然而坐,心地未開者,被評爲癡禅。[道行般若經卷二、六度集經卷七、六十華嚴卷叁十八、大智度論卷十七、瑜伽師地論卷十二、卷六十叁、俱舍論卷二十八、摩诃止觀卷九上、卷九下、卷十上、敕修百丈清規卷四大衆章、宗鏡錄卷叁十六、萬善同歸集卷一、卷二、往生集卷下](參閱“四禅”1843、“如來禅”2360、“定”3171)
(術語)禅那Dhy&amacron;na之略。譯曰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新譯曰靜盧。屬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發得之,謂之修得。生于色界而發之,謂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則名爲思惟修。成就之之心體,即爲寂靜,有能如實慮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靜慮。棄惡,功德叢林之名,以其結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種定心之法,故雖時翻爲定,而定之梵名,爲叁昧或叁摩地,總爲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爲涅槃之妙心,非謂色界所屬之禅。見禅定條。智度論十七曰:“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棄惡,能棄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故雲棄惡,或翻功德叢林,或翻思惟修。”大乘義章十叁曰:“禅定者別名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爲禅,二名爲定,叁名叁昧,四名正受,五名叁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爲思惟修習,亦雲功德叢林。”慧苑音義上曰:“禅那,此雲靜慮,謂靜心思慮也。舊翻爲思惟修者,略也。”
Zen == 禅
also called Chan; see Contemplation and Meditation.
Chan == 禅
Also called Zen; see Contemplation and Meditation.
禅那的簡稱,華譯爲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 陳義孝編
是梵語dhyana(禅那)的省略,意譯爲“靜慮”、“思惟修”等。禅的本義是伏除欲界煩惱的色界“四禅”,意謂心中寂靜,沒有雜念,能如實了別一切境界。《大智度論》卷十七:“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通常習慣與“定”合稱爲“禅定”。講到“禅”,很容易聯想到“禅宗”。禅宗的“禅”即達摩來華所傳的“祖師禅”,亦稱“涅槃妙心”(參見《禅源都序》卷一),包括“定”、“慧”兩方面,與“禅定”之“禅”是有區別的。如清·梁章钜《歸田瑣記·慶城寺碑》:“暇日,至慶城寺,與僧滋亭談禅。”隨著禅文化的發展,産生了許多與“禅”有關的用語,如禅房、禅杖、禅林等。又如:因禅而得輕安,謂之“禅悅”;懶于修道,謂之“逃禅”。(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禅那」的簡稱,另譯爲「禅定、靜慮」,指「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的色界定」。 - 莊春江居士編
禅那的簡稱,華譯爲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 梵心居士編
安住于坐禅之意。與“安心法門”、“安樂法門”同義。若因安住坐禅而心呈平靜,則稱爲安禅靜慮。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大珠慧海章(大五一·四四一中):“拔生死深根,獲見前叁昧;若不安禅靜慮,到遮裏總須茫然。”
祖師坐禅修行而成爲證迹之石床,被傳稱爲安禅石、坐禅石;此乃源于昔時釋尊坐于菩提樹下之石上而成道之因緣。
此外,坐禅不受環境之支配,一心自由無礙,而不局限于閑靜之山間水畔,稱爲安禅不必須山水。碧岩錄第四十叁則(大四八·一八○上):“安禅不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雜語)猶言入定。張缵賦曰:“今築室以安禅。”王維詩曰:“安禅製毒龍。”
謂昧于教理之禅。又作暗證禅、盲禅。嘲諷禅僧唯耽于觀道,不知教相文理之語。
(雜語)又作暗證禅師,暗證,暗證禅,暗禅比丘,暗禅法師,盲禅等。謂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墮于上慢。修行無志,終于獨證盲悟之徒。
又作陪禅。即住持于五更行香之後,入僧堂伴大衆坐禅。小叢林略清規卷上住持條(大八一·六九○中):“住持但伴大衆坐禅,此名陪禅。”[禅林象器箋第九類叢軌門]
(雜語)禅林之語。住持五更行香之次,入僧堂伴大衆坐禅,謂之伴禅。見象器箋九。
禅林用語。參入禅道之意。指于師家之下坐禅修行,引申爲于禅定中參究真理。無門關第一則(大四八·二九二下):“參禅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正法眼藏叁昧王叁昧(大八二·二四叁下):“參禅者,身心脫落也,只管打坐始得,不要燒香、禮拜、念佛、修忏、看經。”又參禅宜在靜處,並節製飲食,放舍諸緣,休息萬事,不思善惡,莫管是非。
(術語)參入禅道之義。證道歌曰:“尋師訪道爲參禅。”禅苑授戒章曰:“參禅問道,戒律爲先。”皮日休詩曰:“林間孤鶴欲參禅。”
參話頭,如參念佛是誰是。 - 陳義孝編
禅,梵語dhyana,意譯爲“靜慮”、“思維修”等。謂心專著一境,正審思慮。一般把“禅”和“定”連在一起,稱爲“禅定”,或把“參禅”理解爲“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馬》第五段四:“李子榮紋絲不動的在那裏坐著,好像老和尚參禅那麼穩當。”後來,禅學之禅的含義又由禅定擴大爲定慧,進而引申爲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強調明心見性,重視智慧。六祖慧能有偈雲:“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以立功課!”(《壇經》)可見慧能爲代表的南宗並不強調傳統的坐禅。在禅宗那裏,參禅就是參悟,通過參破公案、話頭、玄關等,而頓悟真理。唐·玄覺《永嘉證道歌》謂:“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禅。”表明參禅者必須由明師指點,多方請教,不可盲參瞎修,以免誤入邪途,成爲“野狐禅”。又宋·蘇轼《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書詩至夜半書其後》詩:“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辄參禅。”意謂領悟微妙的詩意。(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