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52 條與「福田」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27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1】福田

  梵語pun!ya-Ks!etra,巴利語  pun~n~a-kkhetta。謂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獲,故以田爲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爲福田。據正法念處經卷十五、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叁等載,佛爲大福田、最勝福田,而父母爲叁界內之最勝福田。據優婆塞戒經卷叁供養叁寶品、像法決疑經、大智度論卷十二、華嚴經探玄記卷八等載,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稱爲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報答之父母及師長,稱爲恩田(報恩福田);受憐憫之貧者及病者,稱爲悲田(憐愍福田、貧窮福田)。以上叁者,合稱叁福田。

  又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五載,有所求而爲者,稱爲有作福田,如父母、師長;無所求而爲者,稱爲無作福田,如諸佛、菩薩等。以上二者稱爲二種福田。關于二種福田尚有中阿含卷叁十福田經所說之學人田(修行中之聖者),與無學人田(得究極之聖者);以及敬田與恩田,悲田與敬田等多種。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論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說之大德田(相當于敬田)、貧苦田(相當于悲田)、大德貧苦田等叁種田。俱舍論卷十八則說趣田(畜生等)、苦田(貧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種田。又智顗于菩薩戒義疏卷下列舉出佛田、聖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種田(八福田)。

  依成實論卷一福田品之說,二十七賢聖斷盡貪、恚等諸煩惱,其心空而不起煩惱惡業,所得禅定皆清淨而永離諸煩惱,棄舍憂樂,又能斷除五種心縛,成就八種功德田,並以七定護持善心,滅盡七種漏,具足戒等七淨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複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稱爲福田。

  又據首楞嚴叁昧經卷下載,具足“十法行”者稱爲真實福田,即:(一)住于空、無相、無願之解脫門而不入法位,(二)見知四谛而不證道果,(叁)行八解脫而不舍菩薩行,(四)  能起宿住、死生、漏盡等叁種智證明而行于叁界,(五)能現聲聞形色威儀而不隨音教從他求法,(六)現辟支佛形色威儀而以無礙辯才說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現行一切諸行,  (八)不離正道而現入邪道,(九)深貪染愛而離諸欲一切煩惱,(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壞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說有多種,然以佛及聖弟子爲福田者爲其根本,據此而稱阿羅漢爲應供,其後即有叁寶之敬田、貧窮者之悲田等名稱。我國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養惠施。依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啓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論福德乃以悲敬爲始,悲則能哀矜苦趣之艱辛,欲願拔濟彼等出離;敬則知佛法難遇,能信仰弘布之。[雜阿含經卷叁十五、長阿含卷六小緣經、小品般若經卷八、新華嚴經卷十叁、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論卷四、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卷二十叁、無量壽經義疏卷上(慧遠)、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五(法藏)、釋氏要覽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叁十叁、翻譯名義集卷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福田

  (術語)田以生長爲義,于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猶如農夫播種于田畝,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記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無量壽經淨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佛學常見辭彙 【3】福田

  田以生長爲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于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4】福田

瑜伽八十叁卷八頁雲:言福田者:攝受正見軌範淨圓滿德故。
二解  法蘊足論二卷十五頁雲:言福田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不見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天人衆中,堪受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如我僧者。阿難當知;若于我僧,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作少功勞。獲大果利。故名福田。 - 朱芾煌

阿含辭典 【5】福田

布施的對象就如能讓布施者生福之田地,故稱接受布施者爲福田。 - 莊春江居士編

佛識慧集 【6】福田

田以生長爲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於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 梵心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7】福田

  (一)謂佛、聖人、僧叁種爲敬田;和尚、阿阇黎、父、母等四種爲恩田;救濟病人爲病田,又稱悲田。此八種,皆堪種福,故稱爲“田”。若人能盡力從事此八種,亦猶農人之力田,則獲秋成之利。(一)佛田,佛,梵語buddha。音譯佛陀,意譯爲覺。謂覺道俱圓,位登極果,世出世間最勝無比。若人能恭敬供養,即能獲一切福,亦能滅一切罪,故稱佛田。(二)聖人田,謂菩薩、緣覺、聲聞等出離叁界,證悟聖道,具足無量功德智慧。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勝福,故稱聖人田。(叁)僧田,僧,梵語sam!gha。音譯僧伽,意譯爲和合衆。謂處衆和尚,敬順無诤,是佛弟子。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僧田。(四)和尚田,和尚(梵upa^dhya^ya  ),即教授師。謂出家者,因師教誨之力,生長法身,其恩實重。若人能恭敬供養,即獲福利,故稱和尚田。(五)阇黎田,阇黎,梵語a^ca^rya。音譯阿阇黎,意譯爲正行。以能糾正弟子之行,即教授得戒等師,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實重。若人能供養恭敬,即獲福利,故稱阇黎田。(六)父田,父爲資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成長,教誡育養,其恩罔極。爲人子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稱父田。(七)母田,謂母始自懷孕分娩,以至乳哺鞠育,護持長養,愍念劬勞,其恩罔極。爲人子固當竭力奉養,豈有求福之念?設若心之至、孝之純,則亦自然獲福,故稱母田。(八)病田,謂見人有病,即當念其苦楚,用心救療,給予湯藥,則能獲福,故稱病田。[摩诃摩耶經卷下、梵網經戒本疏卷叁、法苑珠林卷二十一]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五所舉八種福田:(一)曠路義井,謂于曠遠道路,穿鑿義井,以濟往來渴乏之人,是爲福田。(二)建造橋梁,謂于通津斷港之處,修造橋梁,用濟往來之人,以免病涉之苦,是爲福田。(叁)平治險隘,謂道路巇崄之處,則平坦之;窄隘之處,則開辟之。以免往來顛墜之患,是爲福田。(四)孝養父母,謂父母爲形生之本,教養鞠育,愛念切至,當竭力奉養,順適親意,以報劬勞之恩,是爲福田。(五)恭敬叁寶,佛法僧叁者,可尊可貴,稱之爲寶。以其具大功德,普濟群生,超登覺岸。故當皈依恭敬,是爲福田。(六)給事病人,謂病患之人,衆苦集身,實可悲憫。當給施湯藥及所須之物,使其四大調和,身得安樂,是爲福田。(七)救濟貧窮,謂貧窮之人,所須缺乏,饑餒逼切,無所哀告,當起慈憫之心,隨其所需,皆周給之,是爲福田。(八)設無遮會,無遮,即周遍之義。謂修設普度大會,使一切沈魂滯魄,悉仗叁寶慈力,皆得脫離苦趣,而獲超升善道,是爲福田。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福田

  (名數)梵網經有八福田之目,諸師解釋不同。天臺戒疏下曰:“八福田者:一佛、二聖人、叁和尚(受戒本師)、四阇梨(受戒時教授威儀之阿阇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諸家多用之),此中佛與聖人及僧爲敬田,和尚、阇梨、父母爲恩田,病人爲悲田,若人向此八種能恭敬供養,慈愍惠施,則皆能生無量之福果,故曰福田。賢首之梵網經戒本疏叁更舉叁種之異說:“八福田者,有人雲:一造曠路美井、二水路橋梁、叁平治險路、四孝事父母、五供養沙門、六供養病人、七救濟苦厄、八設無遮大會,未見出何聖教。有雲:供養叁寶爲叁、四父母、五師僧、六貧窮、七病人、八畜生,亦未見教。賢愚經雲:施五人得福無量,一知法人、二遠行人、叁遠去人、四饑餓人、五病人,是以叁寶亦爲八種。”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福田

  (名數)見八字部八福田條。

叁藏法數 【10】福田

  [出梵網經並菩薩戒義疏]  八福田者。謂佛聖人僧叁種。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濟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種。皆堪種福。故名田也。若人能盡力從事此八種者。亦猶農之力田。則獲秋成之利也。一佛田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謂覺道俱圓。位登極果。世出世間。最勝無比。人能恭敬供養。豈但獲一切福。亦能滅一切罪。故名佛田。(世出世間者。世謂人天。出世間。即菩薩緣覺聲聞也。)二聖人田謂菩薩緣覺聲聞。出離叁界。證悟聖道。具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 【11】福田

  佛、聖人、和尚(受業本師)、阇梨(受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聖人和僧屬于敬田;和尚、阇梨和父母屬于恩田;病人屬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上述之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 【12】福田

佛、聖人、和尚、阇梨、僧、父、母、病人。

  佛、聖人和僧屬於敬田;

  和尚、阇梨、父、母屬於恩田;

  病人屬於悲田。

  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上述之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窮的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 梵心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3】福田

  (一)學人田與無學人田。(一)學人田,乃小乘見道以後,修學聖道之聖者。此依聖位之差別而有十八種人,稱爲十八有學。(二)無學人田,乃得極果,更無可修學之聖者。依根性之差別而有九種人,稱爲九阿羅漢。據中阿含卷叁十福田經載,學無學能正其身,故可尊敬;乃世人福田,施之可得福。  

  (二)悲田與敬田。(一)悲田,謂貧窮困苦之人,是爲可施與慈悲心之田。(二  )敬田,謂叁寶,是可以恭敬心供養之田。[智者大師別傳]

  (叁)有作福田與無作福田。有作,乃欲得福報而修;無作,乃無欲得福報之念,唯起恭敬而修。[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五]

  (四)敬田與恩田。(一)敬田,恭敬叁寶而供養,可獲無量功德。(二)恩田,對父母之養育恩、師長之教誨恩,恭敬供養,非僅報恩,亦能獲福。[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叁]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福田

  (名數)一學人田,小乘見道位已後,修學聖道之聖者也。是有十八人:一信行,二法行,叁信解,四見到,五身證,六家家,七一種,八向須陀洹,九得須陀洹,十向斯陀洹,十一得斯陀洹,十二向阿那含,十叁得阿那含,十四中般涅槃,十五生般涅槃,十六行般涅槃,十七無行般涅槃,十八上流色究竟涅槃(已上聖位之差別也,謂之十八有學)。二無學人田,得極果更無可修學之聖者,即阿羅漢也,是有九人:一思法,二升進法,叁不動法,四退法,五不退法,六護法,七實住法,八慧解脫,九俱解脫(是依根性差別而名之九種羅漢)。見中阿含叁十福田經。[囗@又]有二福田:一悲田,貧窮困苦之人也,是爲可施與慈哀心之良田。二敬田,叁寶也,是爲可以恭敬心供養之良田。智者大師別傳曰:“回施悲敬兩田,使福德增多。”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福田

  (經名)諸德福田經之略名。又中阿含叁十有福田經。

阿含辭典 【16】福田

值得供養的證果聖者,參看「福田」。 - 莊春江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7】福田

  爲袈裟之異名。以供養僧衆能獲大功德,而稱僧衆爲福田,彼等所披著之袈裟即稱福田衣。據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之解釋,袈裟之條相模仿田地之畦畔,田用畦盛水,生長嘉禾,以長養身命;法衣之田則弘布四利(慈悲喜舍)、增叁善(無貪、無嗔、無癡)之心,長養法身之慧命,因取其義而稱之爲福田衣。亦即比丘由披著叁衣之功德,得受他供養以支持身命;又行法施于他,得自他共享福德。[釋氏要覽卷上](參閱“袈裟”4784)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8】福田

  (術語)袈裟之德名也。爲世之福田,生功德故。又以袈裟之條相與世之田疇相等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