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4本字典中找到 16 條與「稱名」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佛學大詞典 【1】稱名

  又作稱佛、唱名、念佛。即稱念諸佛、菩薩之名號,目的在袪除災害苦惱,消滅罪障,往生淨土,乃至得不退轉。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大二·八○五下):“皆稱南無佛,釋師最勝者;彼能施安隱,除去諸苦惱。”又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九·五六下):“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另據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載,于一念間稱彌勒之名,得除卻一千二百劫之生死罪。據觀無量壽經載,稱“南無阿彌陀佛”,能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之生死罪,得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宗多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並將念佛解釋爲稱名,主張稱名念佛爲往生淨土之正定業。念佛之“念”,本爲“觀念”之念,將此特指稱念佛陀之名號,亦稱爲“稱名念佛”。于往生禮贊後序與觀經玄義分中,皆說彌陀本誓之重願不虛,行者若一心歸命,即便稱念十聲亦得往生。又往生禮贊前序說明勸人稱念之原因,謂衆生之障礙極重,以粗心觀細境,神飛而識揚,難有成就,故彌陀以大聖悲憫,直勸衆生修行極簡易之稱名。

  又據釋淨土群疑論卷七載,大念,意謂大聲稱佛,較易成叁昧;小念,意謂小聲稱佛,多易馳散,難得有成。此外,以一聲稱名,或以一念之信心,即可消除迷界罪業之因,稱爲一念滅罪。而在一生當中,多念佛名而漸次消除罪業者,則稱爲多念滅罪。[長阿含經卷十五、觀佛叁昧海經卷九本行品、悲華經卷一、法華經方便品、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法華經文句卷十下](參閱“念佛”3208)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稱名

  (術語)稱佛名也。諸佛諸菩薩之名,雖盡可稱,而通常多稱阿彌陀佛之名。往生要集中本曰:“問念佛叁昧爲唯心念爲亦口唱?答如止觀第二雲:或唱念俱運,或先念後唱,或先唱後念,唱念相繼無休息,聲聲念念唯在阿彌陀佛。又威禅師雲:觀經言:是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教令可稱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豈非苦惱所逼?念想難成,令聲不絕至心便得,今此出聲學念佛定亦複如是。令聲不絕遂得叁昧,見佛聖衆皎然目前。故大集日藏分言: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大念者大聲稱佛也,小念者小聲稱佛也。斯即聖教有何惑哉?現見即今諸修尊者唯須勵聲念佛,叁昧易成,小聲稱佛遂多馳散。此乃尊者所知,非外人之曉矣。”

佛學常見辭彙 【3】稱名

  稱念佛的名號。 - 陳義孝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4】稱名念佛

  (術語)稱名即念佛也。

佛學大詞典 【5】稱名雜行

  爲唐代淨土宗善導大師所立五種雜行之一。除稱念阿彌陀佛之名號外,稱念其余一切佛、菩薩及諸天等名號,稱爲稱名雜行。(參閱“五雜行”1208、“正雜二行”2005)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稱名雜行

  (術語)五種雜行之一。非專念稱彌陀之名號,稱諸佛諸菩薩諸天神之名號也。

佛學常見辭彙 【7】稱名雜行

  見五雜行條。 - 陳義孝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稱名正行

  (術語)見五正行條。

佛學常見辭彙 【9】稱名正行

  見五正行條。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10】無信稱名

僅口稱念佛,然無他力真實之信心。即不信自己之念佛爲往生之正因,亦不知彌陀之願行,僅口誦名號而已。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無信稱名

  (術語)無他力真實之信心,但口稱念佛也。不信自己所稱之念佛,爲往生之正因,不知彌陀之願行,如俗流所稱之念佛是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信後稱名

  (術語)淨土真宗之教得信心後之稱名總爲報恩。淨土門之特殊法門也。

佛學大詞典 【13】一心稱名

  乃專注一心,稱念佛菩薩之名號。法華經普門品(大九·五六下):“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一心稱名

  (術語)一心而稱佛名也。法華經普門品曰:“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學常見辭彙 【15】一心稱名

  很專心的稱念佛的名號。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16】諸相非稱名言有實體性

瑜伽七十叁卷叁頁雲:若謂諸相,如名安立;由名勢力,相自性起;是則彼相假立名前,應無自性。彼既無有;假立名言,亦應無有。是故二種,俱成無過。又假名言,有衆多故;有差別故;應有衆多差別體性。又依他過。由彼諸相,但依于他,假建立故。是故一切假立名言,如其自性,不應道理。猶如所起種種幻類。譬如幻者,造作種種幻士夫類。謂男女象馬熊罴等類。非彼諸類,如其相貌,實有體性。如是諸相非稱名言有實體性,當知亦爾。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