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们只为您显示最前面的1000条搜索结果,您可以精确关键词以提高查询的准确度。
梵语s/u^nya。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亦即谓事物之虚幻不实,或理体之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经系统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天台大师智顗与嘉祥大师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说之空,系观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称析空观。相对于此,大乘佛教则针对小乘佛教之析空观而另立体空观,即观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当体即是空之法。
又小乘仅见“空”,而不见“不空”,故被称为“但空”。大乘则不仅见及一切存在悉为空,且兼及不空之一面,故称“不但空”、“中道空”。盖作一切法皆空之观者,称为空观。空非虚无(偏空),观空就是发现真实之价值,故真空就是妙有。反之,将“空”视为虚无,则称为恶取空。兹列举诸家所作空之分类如下:
(一)二空:(1)依中论卷四观邪见品及成唯识论卷一等说,分为人空与法空。人空,意谓在有情个体之中无实我之存在,故人空又称我空、众生空、生空、人无我等。法空,意谓由因缘所生之一切法无实体之存在,故又称法无我。小乘说人空而不说法空,大乘则主张人法二空(又作人法二无我、我法二空)。(2)依成实论卷十身见品之说,分为析空与体空。析空,意 谓将存在之事物分析至最后不可得时,则为空。体空,则意谓一切存在之本身即是空,故不须分析,当体即空。小乘与成实宗主张析空,大乘则主张体空。(3)依三论玄义之说,分为但空与不但空。但空,意谓仅偏于空而不知空之真义与妙有之境。不但空,意谓了知空之真义与承认妙有之境的中道空,此乃自观一切法无自性而获得之空。
(二)三空:(1)依辩中边论卷中及显扬圣教论卷十五等,法相宗认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中之每一性均有空义,故谓之三空。即凡夫所妄执之境为遍计所执性,该性本来空无,此即“无性空”。而由因缘所生之法即依他起性,与遍计所执性不同而非完全“无”,然亦非如众生妄情所认为之“有”,此即“异性空”。至于真如为圆成实性,系由观人、法二空所显之自性,此为“自性空”。(2)依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之说,指人空、法空、俱空(人、法二空)等三空。
(三)四空:大集经卷五十四及大品般若经卷五等所说,指法法相空(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自法相空)与他法他法相空(他法相空)等四空。
(四)六空:(1)内空,谓眼、耳等六内处(六根)为空,又作受者空、能食空。(2)外空,谓色、声等六外处(六境)皆空,又作所受空、所食空。(3)内外空,又作身空、自身空。(4)空空,谓所观之空亦是空,故又称能照空。(5)大空,十方世界为空,又作身所住处空。(6)第一义空,在诸法之外,无有所谓实相之自性,亦作胜义空、真实空、真境空。语出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六。
(五)七空:(1)相空,谓诸法之自相与共相均空,又作自相空。(2)性自性空,谓诸法之自性即空,又作自性空。(3)行空,谓五蕴远离我及我所,而由因缘所生。(4)无行空,谓五蕴之中未曾有涅槃,又作不行空。(5)一切法离言说空,谓一切法无法以言语形容而为空。(6)第一义圣智大空,由果位圣智所见之第一义空。(7)彼彼空,谓你我彼此互为空,一般所说的“无”即相当于此空,为浅义之空。语出四卷本楞伽经卷一。
(六)十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散坏空、本性空、无际空、胜义空、空空等十种。其中,有为空,谓有为法即空。无为空,谓无为法即涅槃为空。散坏空,谓因缘假和合之物,终将离散与破坏,又作散空。本性空,谓自性为空,又作性空。无际空,谓无始以来存在之一切法皆属空,又作无始空、无前后空。语出大毗婆沙论卷八。
(七)十一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等十一种。其中,无所有空,谓由于一切法无自性,无法求得,故亦作不可得空。语出北本涅槃经卷十六。
(八)十六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等十六种。其中,毕竟空,谓诸法毕竟是空之穷极空。无散空,谓积集之善根不会散失,然并非执于善根之空,又作不舍离空、不舍空。相空,谓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皆为空。一切法空,谓一切佛法为空。无性空,谓由于人、法二空,故不可执着任何一物。无性自性空,谓无性与自性皆空。语出辩中边论卷上。
(九)十八空:指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等十八种。其中,诸法空,谓一切诸法皆空。无法空,谓过去、未来诸法皆空。有法空,谓现在诸法皆空。语出大品般若经卷三、大集经卷五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此外,尚有十二空、十四空、十九空、二十空等诸种分类,而以十八空为着。
我国在魏晋时代虽已传译道行、放光等诸般若经典,而尚未译出中论等论著,加以当时清谈之风极盛,故多有附会老庄思想以阐释般若经所说之毕竟无所得空,惟立论有失“空”之实义。据出三藏记集卷八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载,当时成立之本无异宗、即色宗、心无宗、识含宗、幻化宗、缘会宗等,皆系以上记之“格义”方式宣说般若性空之宗派。[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四、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菩提心论、十八空论、大乘义章卷一至卷四、维摩经义记卷三、华严法界观门、中观论疏卷二末](参阅“本体”1983、“空有论争”3473)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Ś&umacron;nyat&amacron;。
Emptiness == 空
The Sanskrit word is Sunya.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Buddhism. Emptiness is an abstract idea representing impermanence, unreality, instability, transience and relativity in the nature of all existence. The doctrine states that all phenomena and the ego have no reality, but are composed of a certain number of Skandhas or elements, which disintegrate. The doctrine also states that everything is unstable, possessing no self-essence or self-nature, i.e., its own existence dependent or caused by the conditions of others” existence.
Emptiness is not nothing, but it is the condition of existence of everything. It permeates all phenomena making possible their evolution.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 陈义孝编
瑜伽八十三卷十五页云:所言空者:无常,无恒,无不变易真实法故。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页云:空者:谓离一切烦恼等故。
三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页云:由我我所、我慢执着、及与随眠,皆远离故;说名为空。
四解 显扬二卷十六页云:空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于众生遍计性所执法中,及法遍计性所执法中,此二遍计性,俱离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于诸法中遍计性无,卽是无我性有。于诸法中无我性有,卽是遍计性无。卽于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无分别境。智者:谓缘彼境,如实了知。 - 朱芾煌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 明·杨卓
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 - 于凌波居士著
1.「无;没有」的意思,如「此鹿子母堂空无象、马、牛、羊……」。2.指「缘起生灭无实,如幻、如炎」的「不实来实去」,如「第一义空经」、「空诸行」所说。3.指「无我」,如「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之「世间空」所说。 - 庄春江居士编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 梵心居士编
谓诸法本来性空;即一切万物之本性皆空。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净慧如(知)本空,亿劫思佛智。”
(术语)诸法本来性空,非始于今名为本空。无量寿经下曰:“净慧知本空。”
(705~774)梵名Amoghavajra 。又作不空金刚。为唐代译经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师子国人。天资聪明,幼从叔父游南海诸国,其后出家,十四岁从金刚智三藏学悉昙章,诵持梵经。寻渡南海,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抵洛阳,时年十六。一说系北天竺婆罗门之子,少孤,随叔父至武威、太原,后师事金刚智。二十岁(开元十二年)于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师聪敏过人,深获三藏器重,尽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刚智示寂,师遵遗命,往印度求法,偕同含光、慧辩等浮海西游,经广府、诃陵而达锡兰,从普贤阿阇梨(一说龙智阿阇梨)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及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各十万颂、五部灌顶、真言秘典、经论梵夹五百余部,并蒙指授诸尊密印、文义性相等。又遍游五印度,于天宝五年(746)还京师,为玄宗灌顶,住净影寺。以祈雨灵验,赐号智藏,并赐紫袈裟等。安史乱起,住长安大兴善寺行禳灾之法。及长安陷,玄宗于成都蒙尘,肃宗即位灵武,其时师虽陷身乱军之中,仍屡次秘密遣使致书肃宗,传达日常起居与竭诚效忠之意,肃宗亦遣使密求大法。代宗时,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曾于太原五台山造密教道场,展开宣教活动。大历六年(771)表进开元以来所译经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录一卷,并请入藏。大历九年六月中,师预知时至,上表辞别,献五钴金刚铃杵等,倚卧而入寂,享年七十。追赠司空,谥号“大辩正”,于大兴善寺造塔安置舍利。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并称c 大翻译家,对确立梵语与汉字间严密的音韵对照组织之功甚钜。又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觉超等,而以嫡传之惠果称真言付法第七祖。[宋高僧传卷一、表制集卷一至卷六、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卷上、卷下、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
(人名)三藏法师之名。梵名阿目佉跋折罗AmoghaΛajra,此言不空金刚,略云不空。北天竺之婆罗门族,幼失父,随叔父来住东海,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遂受五部之灌顶。及开元二十年,金刚智示寂,奉遗旨往五天并师子国,广求密藏,天宝五年还京,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祈雨止风有验,赐号曰智藏。天宝八年许还国,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五年,有诏还京,使住大兴善寺。自天宝至大历六年译出密部之经轨,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密教之盛,此时为最。代宗永泰元年特进试授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九年示疾,敕使劳问,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六月十五日寂,寿七十,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三藏。详见宋僧传一,不空传。
“空”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空”与“有”相对,遮有为空,其空亦空,即说有空亦空之,是为究竟之大空。对于小乘之“偏空”,而称大乘究竟之空寂为大空,即大乘之涅槃。大宝积经卷二十二(大一一.一二一中):“广大空寂,名曰虚空,涅槃宫殿亦复如是为大空寂,无有主宰,亦无我所,一切众生设入其中,无能摄取一毛端量,广大空寂,广大无量,名大涅槃。”又于十八空之中,无东西南北等方位之实体,亦称为大空。此外于密教中,了悟阿字本不生之理,亦称为大空。[入楞伽经卷三、无尽灯论卷上]
(术语)对于小乘之偏空,而谓大乘究竟之空寂为大空。空亦为空。是为究竟之大空。即大乘之涅槃也。密教以阿字为此大空。证之谓为大空智。宝积经二十二曰:“广大空寂名曰虚空,涅槃空寂亦复如是,为大空寂,无有主宰亦无我所,一切众生没入其中,无能摄取一毛端量,广大空寂广大无量名大涅槃。”入楞伽经三曰:“何者第一义圣智大空?谓自身内证圣智法空离诸邪见熏习之过,是为第一义圣智大空。”无尽灯论上曰:“后来重说般若法门,二乘三藏上下混杂,淘汰空法,所谓引小空归大空。呵偏空而入圆空,破假空而达真空。”又,十八空中,无东西南北等方位之实体。谓为大空。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谓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 陈义孝编
辩中边论上卷八页云:诸器世间,说为所住。此相宽广,故名为大。所住空故;名为大空。 - 朱芾煌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谓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