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u^nyata^-dr!s!t!i。指不承認叁世因果之理,或執著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諸法存在之妄見。據瑜伽師地論卷七載,空見有兩種,即:(一)外道之空見,諸外道不明因果有今世、後世等遲速之別,見行善者招感惡果,行惡者反得善果,便謂因果皆空,而無視于善惡業報之理。(二)教內之空見,即學佛者未明如來所說之甚深道理,聽聞般若等一切皆空之說,遂墮于諸法皆無之空見。執著空見之心,則起增上慢,違犯規矩,恣情縱欲,破壞正見、威儀、淨命等。故于無上依經卷上菩提品謂(大一六·四七一中):“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亦不毀呰;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發作十六分,我不許可。”因諸見之中,空見之過最重,能壞一切,據摩诃止觀卷四上謂,若墮于此見,死後墮落叁惡道,永劫沈淪。[顯揚聖教論卷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瑜伽論記卷二、摩诃止觀卷十下]
(術語)撥無因果之理之邪見。諸見中空見之過最重。又著于空法之見。無上依經上曰:“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怖,亦不毀呰。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發作十六分,我不許可。”楞伽經叁曰:“我說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止觀十上曰:“天竺諸見,空見最重。”止觀十下曰:“諸見之中,空能壞一切,一切不能壞空。”止觀四上曰:“當知邪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墮此見,永淪長沒。尚不能得人天涅槃,何況大般涅槃耶?”止觀十下曰:“空心無畏,不存規矩,恣情縱欲。破正見威儀淨命,死皆當墮叁惡道中。”參照空心條。
1.撥無因果的邪見。2.執著于空的見解。 - 陳義孝編
瑜伽六十八卷叁頁雲:若于諸行,觀彼遠離余我我所;名爲空見。 - 朱芾煌
撥無因果的邪見,執著於空的見解。
- 梵心居士編
此有二種。一、是外道。作如是計: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無有妙行,無有惡行,無有妙行惡行諸業異熟,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無有世間真阿羅漢。二、是大乘惡取空者。謂無有一切諸法體相。此中起見因緣,及破彼論,皆如瑜伽七卷九頁至十一頁廣說。 - 朱芾煌
西藏佛教爵南派之主張。系該派初祖域摩彌覺多吉依如來藏經等所說之“一切衆生皆本具相好莊嚴之佛身,名如來藏”而提出此說。認爲事物本具真實體性,故不可謂之“性空”,由于人之虛妄分別而添增者,方可稱爲性空。事物本真爲“自”,添增其上之虛妄分別爲“他”,性空之義僅爲他空,而不可稱自空,故稱他空見。此一說法異于西藏佛教之其他教派。
藏傳佛教覺囊派的學說。12世紀時,時該派始祖裕摩不動金剛創立。14世紀,其九傳弟子笃補巴慧幢著《山法了義海論》,依《第四結集》、《攝義》、《科製》、《寶性論釋》及《現觀莊嚴經論釋》等書闡發他空見之精義。據《山法了義海論》的見解,一切法空性勝義谛是常、恒、不變的,在阿賴耶識中有識、智二分,此屬智分,也就是勝義法爾(法自身)的叁寶和遍住一切動靜世界中的界智無別的天衆。它與如來藏、本性住種姓及續部所說的百部尊等同義。它住于因果無別之相續中,具有法身叁位。它在同住中雖然常住,但于識上不能顯現,故在因位當依六瑜伽次第修行,至果位則現證法身。至于世俗諸分則是自空、斷空、滅空、獨空,即本來無有,求解脫者皆應棄舍。此說與漢地6~7世紀間地論學派相州南北二道爭論中的現常派觀點相似;但因其主張勝義谛爲“他空”與月稱的觀點相對立,故受到新派學者的抵製,並嚴禁門徒保持此說之論籍。(郭元興)
于古代印度外道之中,有否定因果,認爲吾人死後一切斷滅,全無靈魂、意識之存在,此類外道總稱空見外道,又稱空見論者。如六師外道之一的富蘭那迦葉。彼等所執著之妄見與斷見外道、無因外道等相同。
瑜伽師地論卷七(大叁○·叁一一上):“空見論者,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廣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複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一切諸法體相。”
此類外道眼見行布施、慈愛等善行者竟招致惡果,行惡事者反招善果等現象,遂無視于善惡業報之理,生起諸法無體相,或一切皆空無之妄執。[雜阿含經卷七、中阿含卷四十四分別大業經、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本]
不空見,梵名Amogha -dars/ana 。又作不空眼菩薩、正流菩薩。屬于賢劫十六尊之一。在金剛界曼荼羅叁昧耶、微細、供養、降叁世羯磨、降叁世叁昧耶等諸會中,位于第一重東方金剛鈎菩薩之北。此菩薩以五眼普觀法界衆生之平等差別,能除一切惡趣,令轉趣正善道不滅涅槃,故稱不空見。密號普見金剛、真如金剛,種子爲奧(ah!),叁昧耶形爲一股眼(獨股杵,兩側具眼)。其形像依各會而稍異,微細會之尊爲左掌仰置膝上,右手持蓮華,華上立一股眼,跏坐蓮華。又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中,此尊位于東方第二位,密號普觀金剛,其叁昧耶形、身形等均與金剛界曼荼羅有別。[大乘觀想曼荼羅淨諸惡趣經卷上、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叁、賢劫十六尊、大日經疏卷六、胎藏七集卷中、諸說不同記卷六](參閱“賢劫十六尊”6175)
(菩薩)此菩薩在胎藏界曼荼羅地藏院上第二位。梵名阿目伽捺羅舍,譯言不空見。密號曰普觀金剛。普觀衆生,開五眼而不空見,故名。菩薩形爲肉色,右手持蓮,上安佛頂,左手爲施無畏,坐于赤蓮。
瑜伽釋叁頁雲:今說此論,所因雲何?謂諸有情,無始時來,于一切法處中實相,無知疑惑,顛倒僻執,起諸煩惱,發有漏業,輪回五趣,受叁大苦。如來出世,隨其所宜,方便爲說種種妙法,處中實相;令諸有情,知一切法,如是如是空故,非有;如是如是有故,非空。了達諸法非空非有,遠離疑惑,顛倒僻執;隨其種姓,起處行中;漸次修滿。隨其所應,永滅諸障;得叁菩提;證寂滅樂。佛涅盤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極喜地;采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衆生複著空見。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诠;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正爲菩薩令于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證大菩提;廣爲有情,常無倒說。兼爲余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證。如是略說此論所因。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