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8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91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本空 不空 大空 但空 等空 定空 獨空 二空 法空 觀空 廣空 慧空 即空 解空 淨空 俱空 空塵 空處 空大 空谛 空點 空定 空法 空觀 空果 空海 空華 空慧 空際 空寂 空間 空見 空教 空劫 空解 空界 空經 空聚 空空 空理 空輪 空門 空魔 空鳥 空拳 空色 空生 空聖 空王 空無 空相 空想 空心 空行 空性 空也 空義 空有 空緣 空雲 空執 空宗 苦空 六空 妙空 內空 偏空 七空 人空 如空 入空 叁空 沈空 生空 實空 受空 四空 體空 禿空 外空 我空 悟空 相空 小空 邪空 心空 信空 性空 虛空 玄空 一空 義空 有空 圓空 源空 真空 證空 指空 重空 本來空 本性空 彼果空 畢竟空 不但空 成壞空 成空品 大空點 大空聲 大空位 大空字 惡取空 二空觀 二十空 二種空 法空觀 法空性 法空智 法性空 觀察空 觀空品 後際空 假名空 空遍處 空不空 空處定 空梵天 空谷集 空假中 空見論 空界色 空界想 空居天 空露地 空門子 空叁昧 空始教 空世間 空王佛 空無我 空閑處 空閑室 空行相 空有叁 空于神 空欲漏 空諸行 空自相 苦空曲 羅悟空 內外空 能食空 前際空 人空觀 如實空 叁空門 生空智 勝義空 十八空 十六空 十叁空 十一空 四空處 四空定 四空天 所食空 他空見 太虛空 體空觀 體空教 無記空 無際空 無散空 無始空 無爲空 無性空 析空觀 相空觀 相空教 性空觀 性空教 虛空藏 虛空華 虛空化 虛空會 虛空惠 虛空界 虛空身 虛空神 虛空天 虛空眼 虛空喻 虛空孕 懸空寺 異性空 有法空 有爲空 真空觀 真空教 中際空 重空觀 自相空 自性空 谙法皆空 畢竟空行 不可得空 不空叁藏 不思議空 成住壞空 大空叁昧 大樂不空 大虛空藏 但空叁昧 當體即空 地居空居 第一空法 第一空行 第一義空 惡取空者 二空真如 二種空住 非有非空 根隨空轉 觀罪性空 海闊天空 即有即空 見已虛空 皆空無漏 劫空之後 解空第一 盡虛空界 空(二) 空(叁) 空(四) 空差別相 空點二形 空華外道 空即是色 空見外道 空劫以前 空解脫門 空界有二 空空寂寂 空名度牒 空如來藏 空叁摩地 空甚深相 空生空死 空無邊處 空無我聲 空無有果 空相叁種 空心靜坐 空性不空 空性差別 空性異門 空也念佛 空一切處 空一顯色 空有二觀 空有二論 空有二執 空有二種 空有二宗 空有論爭 空有诤論 空中淚下 空中樓閣 空宗二谛 苦空無常 苦空無我 兩腳捎空 妙有真空 偏真空理 清淨空界 人法二空 如幻即空 如實不空 如實空鏡 叁界空花 叁空不空 叁空觀門 叁空摩地 叁輪體空 叁種空性 色不異空 色即是空 色空外道 山海空市 善取空者 生法二空 生空法有 生空叁昧 勝義谛空 勝義空經 十八空論 十六種空 世俗谛空 鼠唧鳥空 雙印二空 水空和尚 四大本空 四大皆空 四空處定 四種空性 所知空相 談空說有 謂空假中 我多行空 我空法有 我空真如 無空論師 無爲空死 無相空教 五蘊皆空 勿空疲勞 性空相空 性相二空 虛空藏法 虛空藏講 虛空藏經 虛空藏院 虛空處定 虛空法身 虛空十義 虛空實有 虛空四名 虛空無邊 虛空無爲 虛空有無 虛空孕經 虛空智字 一切法空 引彼空住 遊虛空天 有空不二 于空靜處 緣起性空 章敬撥空 真空妙有 終歸于空 重空叁昧 諸法皆空 轉受依空 總空性相 尊勝空住 不空鈎觀音 不空見菩薩 不空罥索法 不空罥索經 不空罥索王 不空如來藏 不空王叁昧 不清淨空界 不思議空智 成實偏空觀 崇覺空禅師 純空陰非子 從假入空觀 從空入假觀 大空曼荼羅 大空行叁昧 大空之戰具 地水火風空 第一義空經 非如空屋耶 非有非空門 觀一切法空 貫穿法空性 海空智藏經 恒相續空界 堪入不空教 空法欲使有 空觀破怖畏 空假中叁觀 空解脫門智 空界有二種 空空叁摩地 空無邊處地 空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天 空無常六譬 空無力待緣 空無相無願 空無相無作 空無願無相 空性無境心 空有力待緣 空有無礙宗 七地沈空難 七十空性論 叁劫中不空 叁空叁摩地 生法二空觀 石空寺石窟 唯識成空難 唯識性不空 唯有空陰聚 無常及苦空 無法有法空 五大虛空藏 五蘊皆空經 心念不空過 性虛空十義 虛空藏觀經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形像 虛空非大種 虛空慧菩薩 虛空庫菩薩 一空一切空 一切皆空宗 亦有亦空門 因果皆空宗 有空中叁時 真德不空宗 真空觀四句 諸法畢竟空 八智證得空理 補特伽羅空性 不恒相續空界 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供養菩薩 不空金剛菩薩 不空罥索觀音 不空罥索菩薩 大虛空藏印明 地水火風空識 二空無漏種子 法空無漏種子 法石慧空禅師 非常苦空非我 非空非有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 空境有六種愚 空能除遣十相 空室智通道人 空無邊處解脫 空行有情勢速 空性差別二種 空有各具二義 空有力不待緣 空宗性宗十異 苦空無常無我 馬頰本空禅師 生空無漏種子 聖虛空藏菩薩 石霜性空禅師 司空本淨禅師 體空無生觀法 五大虛空藏法 孝義性空禅師 性空妙普庵主 修悲極于空處 虛空藏念誦法 虛空藏菩薩法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與明星 虛空容受叁業 虛空無邊超越 虛空雲海明門 虛空孕菩薩經 雪峰慧空禅師 一切諸行空寂 幽州譚空和尚 真空從一禅師 鎮州談空和尚 諸行空性決定 不空供養寶菩薩 不空鈎依菩薩法 大安樂不空菩薩 地水火風空識見 地水火風空五指 二種空所對治義 福智虛空藏菩薩 觀虛空藏菩薩經 貫穿到邊際空性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如入寶山空手回 勝義谛空有七種 十種空相回向心 受者空及作者空 無邊虛空處解脫 五大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經軌 虛空藏求聞持法 虛空藏與日月星 虛空無垢持金剛 虛空與空界差別 一切法等于虛空 應所修空有二種 應所證空有二種 有爲空及無爲空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 不空鈎觀自在菩薩 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多修空住速證菩提 非是空中而受此報 貫穿補特伽羅空性 貫穿卽彼空性威德 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空(sunya) 空叁摩地亦名無相 清辨護法空有之爭 色卽是空空卽是色 無邊虛空處等解脫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無邊超越菩薩 虛空無邊處定建立 雪峰慧空禅師語錄 一切諸法皆等虛空 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依叁自性立叁種空 以世間道修習空性 真空家鄉無生父母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大虛空大菩薩念誦法 法空《海東高僧傳》 空叁摩地是上座住處 空無相無願各有二種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虛空無垢持金剛菩薩 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佛說虛空藏菩薩陀羅尼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十六行與空等叁行相攝 無常苦空無我各有叁種 邪見不緣虛空及非擇滅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虛空無邊處近分及根本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不空罥索咒心經(一卷) 大安樂不空金剛真實菩薩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 等隨觀色乃至識皆空無我 四種空以四種行爲所依止 無常苦與空無我二句分別 不空〔《神僧傳》卷第八〕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一卷) 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經 佛說不空罥索咒經(一卷) 鑒空〔《神僧傳》卷第八〕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叁十卷) 法與法空俱離有無二種分別戲論 阿彌陀叁字法報應叁身空假中叁谛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有見空見起因及龍猛無著造論因緣 缁門警訓(十卷 前有空谷隆序) 不空罥索心咒王經(叁卷或作二卷)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一卷) 自教迹不空悉地樂欲一切菩薩母明妃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二卷 有波侖序) 空海(Kukai 774~835)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叁昧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麼耶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 靈裕(隋相州演空寺)[《續高僧傳》卷九] 源空(Genku 1133~1212)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法空(代州五臺山)[《續高僧傳》卷叁十五]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熙(唐益州空慧寺)[《續高僧傳》卷二十] 慧意(隋襄州景空寺)[《續高僧傳》卷十六] 十八空論(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悟空(唐上都章敬寺)[《宋高僧傳》卷第叁]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今作叁卷) 懷空(唐徐州安豐山)[《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鑒空(唐洛陽香山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空藏(唐京師會昌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玄鏡(隋京師空觀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六] 不空(Amoghavajra 705-774) 懷空(唐安陸定安山)[《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實叉難陀(唐洛京大遍空寺)[《宋高僧傳》卷第二] 一切如來摩诃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叁昧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法聰(後梁南雍州襄陽景空寺)[《續高僧傳》卷十六] 慧空(元觀)(唐陝州回銮寺)[《宋高僧傳》卷第九] 不空(慧朗)(唐京兆大興善寺)[《宋高僧傳》卷第一] 元慧(唐吳郡嘉興法空王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叁]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七卷 前有聖教序) ▲ 收起
當前顯示「法空《海東高僧傳》」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海東高僧傳》

釋法空。新羅第二十叁法興王也。名原宗。智證王元子母延帝夫人。王身長七尺。寬厚愛人。乃神乃聖。彰信兆民。叁年龍現楊井中。四年始置兵部。七年頒示律令。始製百官朱紫之秩。即位已來。每欲興佛法。群臣噪噪騰口舌。王難之。然念阿道之至願。乃召群臣問曰。聖祖味鄒與阿道。肇宣佛教。大功未集而崩。能仁妙化。遏而不行。朕甚痛焉。當大立伽藍重興像設。其克從先王之烈。其如卿等何。大臣恭谒等谏曰。近者年不登。民不安。加以鄰兵犯境。師旅未息。奚暇勞民作役。作無用之屋哉。王[怡-臺+悶]左右無信。歎曰。寡人以不德。叨承大寶。陰陽不序。黎民未安。故臣下逆而不從。誰能以妙法之術曉谕迷人者乎。久無應者。至十六年。奧有內史舍人樸厭髑(或雲異次頓或雲居次頓)年二十六。匪直也。人秉心塞淵。奮義見之勇。欲助洪願。密奏曰。陛下若欲興佛教。臣請僞傳王命于有司曰。王欲刱佛事。如此則群臣必谏。當即下敕曰。朕無此令。誰矯命耶。彼等當劾臣罪。若可其秦彼當服矣。王曰彼既頑傲。雖殺卿何服。曰大聖之教天神所奉。若斬小臣。當有天地之異。若果有變誰敢違傲。王曰本欲興利除害。反賊忠臣。可無傷乎。曰殺身成仁。人臣大節。況佛日恒明。皇圖愈永。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王大加嗟賞曰。汝是布衣。意懷錦繡。乃與厭髑。深結洪誓。遂傳宣曰。刱寺于天鏡林。執事者奉敕興功。延臣果面。折逆诤。王曰朕不出令。髑乃昌言。臣固爲之。若行此法舉國泰安。苟有益于經濟。雖矯國令何罪。于是大會群臣問之。佥曰今見僧徒。童頭毀服。議論奇詭。而非常道。若忽從之恐有後悔。臣等雖死罪不敢奉诏。髑奮曰。今群臣之言非也。夫有非常之人。而後有非常之事。吾聞佛教淵奧。不可不行。且燕雀焉知鴻鹄之志哉。王曰衆人之言。牢不可破。汝獨異言。不能兩從。遂下吏將誅。髑告天誓曰。我爲法就刑。庶興義利。佛若有神。吾死當有異事。及斬其頭。飛至金剛山頂落焉。白乳從斷處湧出。高數十丈。日色昏黑。天雨妙花。地大震動君臣士庶。鹹皆上畏天變。下恸舍人重法隕命。相向舉哀而哭。遂奉遺體營葬金剛山禮也。于時君臣盟曰。自今而後。奉佛歸僧。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君子曰。大聖應千百年之運。仁發于祥。義動于瑞。莫不應乎天地亘乎日月動乎鬼神。而況于人乎。夫其自信于道則天地不得爲不應然功貴成而業貴廣也。故苟有大賴。則輕泰山于鴻毛。壯哉。得其死所矣。是年下令禁殺生(按國史及古諸傳商量而述)。二十一年伐木天鏡林。欲立精舍。掃地得柱礎。石龛及階陛。果是往昔招提舊基。梁棟之用皆出此林。工既告畢。王遜位爲僧。改名法空。念叁衣瓦缽。志行高遠。慧悲一切。因名其寺。曰大王興輪寺。以大王所住故也。此新羅刱寺之始。王妃亦奉佛爲比丘尼。住永興寺焉。自此啓興大事故。王之谥曰法興。非虛美也。厥後每丁厭髑忌旦。設會于興輪寺。以追其遠及大王宗時。宰輔金良圖信向西方。舍二女。曰花寶。曰蓮寶。爲此寺婢。又以逆臣毛尺族類充賤。故二種銅錫至今執役。予遊東都登金剛嶺。見孤墳短碑。慨然不能自止。是日山人會食。問其故。即吾舍人諱日也。亦可謂去滋久。思滋深矣。按阿道碑。法興王出法名法雲。字法空。今按國史及殊異傳。分立二傳。諸好古者請詳撿焉。
[覺訓]贊曰。大抵國君與下舉事。可與守成。未可與慮始。加有時之利不利。信無信系焉。則原宗雖欲刱興佛法。固難朝令而夕行。然承本願力。位據崇高。又賴賢臣啓沃。能以美利利天下。卒與漢明齊驅並駕。偉矣哉。夫何間言。以梁武比之非也。彼以人主爲大同寺奴。帝業墜地。法空既遜讓以固其嗣。自引爲沙門。何有于我哉。髑經所謂王比丘殊身同體矣。若乎掃迷雲放性空之慧日挾之以飛者。惟厭髑之力乎。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