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這是心經中的名句,盡人皆知,但誤解者多。此須自四大、極微說起。四大又稱四大種,一者地大種,二者水大種,叁者火大種,四者風大種。古代印度的哲學家,認爲這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本原素,此稱爲“能造四大”,而一切物質稱爲“所造四大”。把任何物質分析到最後的最小單位,稱爲“極微”(參閱四大、極微條),古代印度的小乘佛教和外道,都以極微爲實在,爲色法的基本質料;而大乘佛教則以極微爲假法,根本不能成立。唯識宗亟力破遣極微,其故在此。那麼,物質的基本質料究竟是什麼呢?《楞嚴經》卷叁,佛對阿難說:“汝觀地性,粗爲大地,細爲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在這一段經文中,佛陀告訴我們,把物質分析成極微,再細分成“鄰虛塵”——接近虛無的微塵。再分析下去“即實空性”——就成爲虛空。最後告訴我們說:“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人類古老的觀念,認爲“大地是萬物之母”——萬物自大地生出的。但是,大地自何處而來的呢?佛陀告訴我們,山河大地——正確的說,“宇宙”、無量數的星球、星系、星雲,全是自虛空生出來的。換句話說,色相——一切物質之相,全是自虛空生出來的。虛空中生起宇宙,有其科學上的證據。科學知識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皆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組成。例如水分子是水的最小單位,水分子再加以分析,可分析爲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分析至此已不再是水,只是“原素”。基本原素有一百零五種(近年又有新元素發現),如金、銀、銅、鐵、氫、氧、氮、氦等,也就是有一百零五種性質不同的原子。原子(Atom)的原意是不可分割者,過去科學家以此爲最後的質點。但是由于科學的進步,發現原子是由帶有正電、質量比電子大的原子核,及圍繞原子核的電子所組成。原子核的半徑爲原子的十萬分之一,而質量卻占原子的百分之九十九。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兩種粒子所組成,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其質量與質子相等;而電子帶負電,其質量只有質子一八叁六分之一,以光速繞原子核旋轉。每一原子的質子和電子數目相同,以維持平衡。這樣,就說明原子可以分析,不是最後質點。近年科學突飛猛晉,目前所知,物質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輕子、光子、誇克 (Quark)。原子以下的次原子層,不是物質,只是“能”。“能”存在于何處呢?能即存在于虛空中。
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長沈家桢博士,在其《金剛經的研究》一書中說:“在愛因斯坦以前,科學家說世界上的一切,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物質,二是能。物質之間可以互相變換,譬如水可以變冰,冰也可變水;能之間也可以互相變化,如電可以變光、變熱,光、熱也可以變成電。可是物質和能是兩件基本元素,不能互相變換。一直到愛因斯坦用數學計算,發現物質和能也可以互相變換。這就是著名的E=MC2 方程式。最初很少人相信這個說法,直到原子彈(物質)爆發後(變成大量的熱和光),再也沒有人懷疑物質也是能的理論了。如此一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能”,在各種不同條件下變現出來的現象。”沈博士在同書中續說:“在二十世紀初期,人們認爲原子是宇宙間最小的因素,小到不能再分,它好像是一個實體的單位;直到近百年來,由于核子能的發現,才知原子也是人假定的一種“能”的表象而已。其實這些都是“能”,因種種因緣而顯現出來的表相。”能的英文稱爲 Energy, 這是人定的一種名詞,是人類用來表示這種作用的一種概念,至今尚沒有嚴格的定義,說明 Energy 究竟是什麼。但是,以佛學的眼光來看,此“能”就是唯識學上所稱的“功能”(種子),也就是宇宙萬法生起的根荄。
沈博士在上第二段文字中續說:“……其實這些都是“能”,因種種因緣而顯現出來的表相。人類就因爲這種變化多端的表相,而生出複雜的情緒,造成社會的喜怒哀樂。依佛法講,業報因果,生死輪回,無不由此而生,實則都是能的變化,並無實質。”《般若心經》的名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正說明,物質現象和虛空(正確的應稱爲“空性”),虛空和物質現象,是不一不異,現象是萬法之相,虛空是萬法之性。此虛空,不是一無所有的“頑空”,而是能夠生起妙有的“真空”——即所謂“非有之有,稱爲妙有;非空之空,稱爲真空。”虛空中的“能”生起現象界,是“事”、是“相”;如果自“理”、自“性”上說,“真空妙有”,就是唯識叁性中的圓成實性。此圓成實性,是遠離我法二執所顯現的真理。因遠離二執,故稱真空;這不是小乘佛教空、有相對的“空與有”(真實之有),這是與真空相對之有,稱爲妙有。以其爲真空故,緣起之諸法宛然;以其爲妙有故,因果之萬法一如。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義。故知真空與妙有,並非有別有異,因爲一切的存在(五蘊),均由各種條件(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和合之法,沒有固定不變之性(無自性),無自性即沒有實體,故因緣和合之法只是“假有”的存在。所以,真空不是虛無,妙有不是實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都是“能”的變化。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