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8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91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本空 不空 大空 但空 等空 定空 獨空 二空 法空 觀空 廣空 慧空 即空 解空 淨空 俱空 空塵 空處 空大 空谛 空點 空定 空法 空觀 空果 空海 空華 空慧 空際 空寂 空間 空見 空教 空劫 空解 空界 空經 空聚 空空 空理 空輪 空門 空魔 空鳥 空拳 空色 空生 空聖 空王 空無 空相 空想 空心 空行 空性 空也 空義 空有 空緣 空雲 空執 空宗 苦空 六空 妙空 內空 偏空 七空 人空 如空 入空 叁空 沈空 生空 實空 受空 四空 體空 禿空 外空 我空 悟空 相空 小空 邪空 心空 信空 性空 虛空 玄空 一空 義空 有空 圓空 源空 真空 證空 指空 重空 本來空 本性空 彼果空 畢竟空 不但空 成壞空 成空品 大空點 大空聲 大空位 大空字 惡取空 二空觀 二十空 二種空 法空觀 法空性 法空智 法性空 觀察空 觀空品 後際空 假名空 空遍處 空不空 空處定 空梵天 空谷集 空假中 空見論 空界色 空界想 空居天 空露地 空門子 空叁昧 空始教 空世間 空王佛 空無我 空閑處 空閑室 空行相 空有叁 空于神 空欲漏 空諸行 空自相 苦空曲 羅悟空 內外空 能食空 前際空 人空觀 如實空 叁空門 生空智 勝義空 十八空 十六空 十叁空 十一空 四空處 四空定 四空天 所食空 他空見 太虛空 體空觀 體空教 無記空 無際空 無散空 無始空 無爲空 無性空 析空觀 相空觀 相空教 性空觀 性空教 虛空藏 虛空華 虛空化 虛空會 虛空惠 虛空界 虛空身 虛空神 虛空天 虛空眼 虛空喻 虛空孕 懸空寺 異性空 有法空 有爲空 真空觀 真空教 中際空 重空觀 自相空 自性空 谙法皆空 畢竟空行 不可得空 不空叁藏 不思議空 成住壞空 大空叁昧 大樂不空 大虛空藏 但空叁昧 當體即空 地居空居 第一空法 第一空行 第一義空 惡取空者 二空真如 二種空住 非有非空 根隨空轉 觀罪性空 海闊天空 即有即空 見已虛空 皆空無漏 劫空之後 解空第一 盡虛空界 空(二) 空(叁) 空(四) 空差別相 空點二形 空華外道 空即是色 空見外道 空劫以前 空解脫門 空界有二 空空寂寂 空名度牒 空如來藏 空叁摩地 空甚深相 空生空死 空無邊處 空無我聲 空無有果 空相叁種 空心靜坐 空性不空 空性差別 空性異門 空也念佛 空一切處 空一顯色 空有二觀 空有二論 空有二執 空有二種 空有二宗 空有論爭 空有诤論 空中淚下 空中樓閣 空宗二谛 苦空無常 苦空無我 兩腳捎空 妙有真空 偏真空理 清淨空界 人法二空 如幻即空 如實不空 如實空鏡 叁界空花 叁空不空 叁空觀門 叁空摩地 叁輪體空 叁種空性 色不異空 色即是空 色空外道 山海空市 善取空者 生法二空 生空法有 生空叁昧 勝義谛空 勝義空經 十八空論 十六種空 世俗谛空 鼠唧鳥空 雙印二空 水空和尚 四大本空 四大皆空 四空處定 四種空性 所知空相 談空說有 謂空假中 我多行空 我空法有 我空真如 無空論師 無爲空死 無相空教 五蘊皆空 勿空疲勞 性空相空 性相二空 虛空藏法 虛空藏講 虛空藏經 虛空藏院 虛空處定 虛空法身 虛空十義 虛空實有 虛空四名 虛空無邊 虛空無爲 虛空有無 虛空孕經 虛空智字 一切法空 引彼空住 遊虛空天 有空不二 于空靜處 緣起性空 章敬撥空 真空妙有 終歸于空 重空叁昧 諸法皆空 轉受依空 總空性相 尊勝空住 不空鈎觀音 不空見菩薩 不空罥索法 不空罥索經 不空罥索王 不空如來藏 不空王叁昧 不清淨空界 不思議空智 成實偏空觀 崇覺空禅師 純空陰非子 從假入空觀 從空入假觀 大空曼荼羅 大空行叁昧 大空之戰具 地水火風空 第一義空經 非如空屋耶 非有非空門 觀一切法空 貫穿法空性 海空智藏經 恒相續空界 堪入不空教 空法欲使有 空觀破怖畏 空假中叁觀 空解脫門智 空界有二種 空空叁摩地 空無邊處地 空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天 空無常六譬 空無力待緣 空無相無願 空無相無作 空無願無相 空性無境心 空有力待緣 空有無礙宗 七地沈空難 七十空性論 叁劫中不空 叁空叁摩地 生法二空觀 石空寺石窟 唯識成空難 唯識性不空 唯有空陰聚 無常及苦空 無法有法空 五大虛空藏 五蘊皆空經 心念不空過 性虛空十義 虛空藏觀經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形像 虛空非大種 虛空慧菩薩 虛空庫菩薩 一空一切空 一切皆空宗 亦有亦空門 因果皆空宗 有空中叁時 真德不空宗 真空觀四句 諸法畢竟空 八智證得空理 補特伽羅空性 不恒相續空界 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供養菩薩 不空金剛菩薩 不空罥索觀音 不空罥索菩薩 大虛空藏印明 地水火風空識 二空無漏種子 法空無漏種子 法石慧空禅師 非常苦空非我 非空非有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 空境有六種愚 空能除遣十相 空室智通道人 空無邊處解脫 空行有情勢速 空性差別二種 空有各具二義 空有力不待緣 空宗性宗十異 苦空無常無我 馬頰本空禅師 生空無漏種子 聖虛空藏菩薩 石霜性空禅師 司空本淨禅師 體空無生觀法 五大虛空藏法 孝義性空禅師 性空妙普庵主 修悲極于空處 虛空藏念誦法 虛空藏菩薩法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與明星 虛空容受叁業 虛空無邊超越 虛空雲海明門 虛空孕菩薩經 雪峰慧空禅師 一切諸行空寂 幽州譚空和尚 真空從一禅師 鎮州談空和尚 諸行空性決定 不空供養寶菩薩 不空鈎依菩薩法 大安樂不空菩薩 地水火風空識見 地水火風空五指 二種空所對治義 福智虛空藏菩薩 觀虛空藏菩薩經 貫穿到邊際空性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如入寶山空手回 勝義谛空有七種 十種空相回向心 受者空及作者空 無邊虛空處解脫 五大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經軌 虛空藏求聞持法 虛空藏與日月星 虛空無垢持金剛 虛空與空界差別 一切法等于虛空 應所修空有二種 應所證空有二種 有爲空及無爲空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 不空鈎觀自在菩薩 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多修空住速證菩提 非是空中而受此報 貫穿補特伽羅空性 貫穿卽彼空性威德 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空(sunya) 空叁摩地亦名無相 清辨護法空有之爭 色卽是空空卽是色 無邊虛空處等解脫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無邊超越菩薩 虛空無邊處定建立 雪峰慧空禅師語錄 一切諸法皆等虛空 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依叁自性立叁種空 以世間道修習空性 真空家鄉無生父母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大虛空大菩薩念誦法 法空《海東高僧傳》 空叁摩地是上座住處 空無相無願各有二種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虛空無垢持金剛菩薩 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佛說虛空藏菩薩陀羅尼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十六行與空等叁行相攝 無常苦空無我各有叁種 邪見不緣虛空及非擇滅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虛空無邊處近分及根本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不空罥索咒心經(一卷) 大安樂不空金剛真實菩薩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 等隨觀色乃至識皆空無我 四種空以四種行爲所依止 無常苦與空無我二句分別 不空〔《神僧傳》卷第八〕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一卷) 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經 佛說不空罥索咒經(一卷) 鑒空〔《神僧傳》卷第八〕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叁十卷) 法與法空俱離有無二種分別戲論 阿彌陀叁字法報應叁身空假中叁谛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有見空見起因及龍猛無著造論因緣 缁門警訓(十卷 前有空谷隆序) 不空罥索心咒王經(叁卷或作二卷)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一卷) 自教迹不空悉地樂欲一切菩薩母明妃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二卷 有波侖序) 空海(Kukai 774~835)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叁昧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麼耶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 靈裕(隋相州演空寺)[《續高僧傳》卷九] 源空(Genku 1133~1212)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法空(代州五臺山)[《續高僧傳》卷叁十五]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熙(唐益州空慧寺)[《續高僧傳》卷二十] 慧意(隋襄州景空寺)[《續高僧傳》卷十六] 十八空論(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悟空(唐上都章敬寺)[《宋高僧傳》卷第叁]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今作叁卷) 懷空(唐徐州安豐山)[《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鑒空(唐洛陽香山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空藏(唐京師會昌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玄鏡(隋京師空觀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六] 不空(Amoghavajra 705-774) 懷空(唐安陸定安山)[《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實叉難陀(唐洛京大遍空寺)[《宋高僧傳》卷第二] 一切如來摩诃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叁昧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法聰(後梁南雍州襄陽景空寺)[《續高僧傳》卷十六] 慧空(元觀)(唐陝州回銮寺)[《宋高僧傳》卷第九] 不空(慧朗)(唐京兆大興善寺)[《宋高僧傳》卷第一] 元慧(唐吳郡嘉興法空王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叁]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七卷 前有聖教序) ▲ 收起
當前顯示「靈裕(隋相州演空寺)[《續高僧傳》卷九]」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靈裕(隋相州演寺)[《續高僧傳》卷九]

釋靈裕。俗姓趙。定州钜鹿曲陽人也。年居童幼異行感人。每見儀像沙門必形心隨敬。聞屠殺聲相亦切怆胸懷。致使鄉黨傳芳親緣爲之止殺。年登六歲便知受戒。父母強之誓心無毀。尋授章本及以千文。不盈晦朔。書誦俱了。至于孝經論語。纔讀文詞兼明注解。由是二親偏愛望嗣門風。年七歲啓父出家。父以慧解夙成。意宗繼世決誓不許。唯令俗學專尋世務礙之道法。裕歎曰。不得七歲出家。一生壞矣。遂通覽群籍資于父兄。並包括異同深契幽赜。唯老莊及易。未預承傳。年十五潛欲逃世。會丁父艱。便從世疾苫塊萦轉。杖而能起服畢厭俗。心猛不敢辭母。默往趙郡應覺寺。投明寶二禅師而出家焉。其人亦東川之摽領也。既初染大法敕令誦經。裕執卷而誓曰。我今將學必先要心。叁藏微言定當窮旨。終無處中下之流。暨于儒釋兩教。遍須通曉也。年始弱冠。聞慧光律師英猷邺下。即往歸禀。會已殁世纔經七日。獨嗟無遇。戒約何依。乃回投憑師聽于地論。荏苒法席終于叁年。二十有二方進具戒。還從明寶二德求爲本師。乃皆辭曰。吾爲汝緣吾非汝師。可往勝上所也。遂赴定州而受大戒。即誦四分僧祇二戒。自寫其文。八日之中書誦俱了。有定州刺史侯景。訪裕道行奏請度之。隸入公名甚相器重。後南遊漳滏。于隱公所偏學四分。隨聞尋記五卷行之。又以地論初興。惠光開悟之元匠。流衍弘導。道憑即光師之所親承。憑光並有別傳。裕依憑法席。晨夜幽通發奇剖新者。皆共推揖。有齊宣帝盛弘釋典。大統法上勢覆群英。學者望風。向附用津僥幸。唯裕仗節專貞。卓然不偶倫類。但慮未聞所聞。用爲翹結耳。後上統深委高亮欽而敬之。自此專業華嚴涅盤地論律部。皆博尋舊解穿鑿新異。唯大集般若觀經遺教等疏。拔思胸襟非師講授。又從安遊榮等叁師聽雜心義。嵩林二師學成實論。功將一紀解貫二乘。綱領有存皆備科舉。而精爽弘贍理相兼通。曾與諸僧共談儒教。旁有講席。參涉間聞兩聽同散。竟以相聞覆述句義並無一遺。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馳譽。且而剛梗嚴毅守節自專。至于都講覆述勵懷非任。世供道望銷聲避隱。有事不獲已者。讓而受之。夏居十二。邺京創講名節既著。言令若新。預聽歸依遂號爲裕菩薩也。皆從受戒叁聚。大法自此廣焉。因以導物爲恒務矣。意存綱領不在章句。致有前後重解言義不同。亡筌者會其宗歸。循文者失其宏趣。會齊後染患願講華嚴。昭玄諸統舉裕以當法主。四方一會雅爲稱先。時有雄雞一頭常隨衆聽。逮于講散乃大鳴高飛。西南樹上經夜而終。俄爾疾遂有瘳。斯亦通感之明應也。內宮由是施袈裟叁百領。裕受而散之。文宣之世立寺非一。敕召德望並處其中。國俸所資隆重相架。裕時郁爲稱首。令住官寺。乃固讓曰。國意深重德非其人。幸以此利授堪受者。其高謝榮時爲類若此。有善生法供則受而無憚。其攝引陶化又若此也。故其所行藏。不爲世情之所同測矣。年四十有七。將鄰知命。便即澄一心想禅慮岩阿。未盈炎溽。範陽盧氏聞風遠請。裕乘時弘濟不滯行理。便往赴焉。至止講供。常溢千人。聽徒嘉慶前後重疊。後還邺下。與諸法師連座談說。齊安東王婁睿。致敬諸僧次至裕前。不覺怖而流汗。退問知其異度。即奉爲戒師。寶山一寺裕之經始。睿爲施主傾撒金貝。其潛德感人又此類也。周氏滅齊。二教淪沒。乃潛形世壤。衣以斬缞叁升之布。頭绖麻帶如喪考妣。誓得佛法更始方襲舊儀。引同侶二十余人居于聚落。夜談正理書讀俗書。學既探幽隨覽綴述。各有部類。名如後列。時屬儉歲糧粒無路。造蔔書一卷。令占之取價。日米二升以爲恒調。既而言若知來。疑者叢鬧。得米遂多。裕曰。先民有言。舐蜜刃傷。驗于今矣。索取蔔書對衆焚之。日別自往。須臾獲價。卷席而歸。所得食調及時將返。用供同厄遂達有年。大隋運興。載昌釋教。裕德光先彥即預搜揚。開皇叁年相州刺史樊叔略。創弘講會延請諸僧。並立節前標遺法明寄。一期影向千計盈門。裕當元帝允副玄望。有敕令立僧官。略乃舉爲都統。因語略曰。統都之德。裕德非其德。統都之用。裕用非其用。既其德用非器。事理難從。佥謂。舍于此人則薦失綱要。後更伸請。乃潛遊燕趙。五年行化道振兩河。開皇十年在洺州靈通寺。夜于庭中得書一牒。言述命報厄在鹹陽。初莫測其然也。至于明年。文帝崇仰釋門遠訊髦彥。皆雲。裕德覆時望矣。因下诏曰。敬問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朕遵崇叁寶歸向情深。恒願闡揚大乘護持正法。法師梵行精淳理義淵遠。弘通玄教開導聾瞽。道俗欽仰思作福田。京師天下具瞻四方輻湊。故遠召法師共營功業。宜知朕意早入京也。裕得書惟曰。鹹陽之厄驗于斯矣。然命有隨遭。可辭以疾。又曰業緣至矣。聖亦難違。乃步入長安不乘官乘。時年七十有四。敕遣勞待令住興善。仍诏所司鹹集僧望評立國統。衆議鹹屬莫有異詞。裕笑曰。當相通委何用雲雲。遂表辭請還。置言詳核。帝覽表究情。依即聽返。仆射高穎等。意存統重。又表請留。帝即下敕。令且住此。裕曰。一國之主義無二言。今複重留情所未可。告門人曰。王臣親附久有誓言。近則侮人輕法。退則不無遙敬。故吾斟酌向背耳。尋複叁敕固邀。裕較執如上。帝語蘇威曰。朕知裕師綱正。是自在人。誠不可屈節。乃敕左仆射高穎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管賀若弼等諸公詣寺宣旨。代帝受戒忏罪。並送绫錦衣服絹叁百段。助營山寺。禦自注額可號靈泉。資送優給有逾常准。力步而歸達于本邑。顧而言曰。往返之弊厄不亡乎。由是敕問屢馳。嚫錫重沓。稽疑請決者不遠而至餐風沐道者複結于前矣。裕末又住演空寺。相州治西。秉操彌堅履行逾肅。帝聞之又下诏曰。敬問演空寺大德靈裕法師。朕遵仰聖教重興叁寶。欲使生靈鹹蒙福力。法師舍離塵俗投旨法門。精誠若此。深副朕懷。其爲國主思問如此類也。及仁壽中年。分布舍利諸州起塔。多有變瑞。時人鹹嘉爲吉征也。裕聞而歎曰。此相禍福兼表矣。由雜白花白樹白塔白雲。相現吉緣。所爲凶兆。衆初不信之也。俄而獻後文帝相次升遐。一國素衣。斯言有據。相州刺史內陽公薛胄所住堂礎忽變爲玉。胄謂爲善征也。設齋慶之。裕曰。斯琉璃耳。宜慎之戒之。可禳之以福。胄不從其言。後楊諒起逆。事有相緣。乃流之邊裔。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級浮圖。仁壽末歲止營四層。裕一旦急催曰。一切無常事有障絕。通夜累構將結八重。命令斷作。僅得施座安橙。值晉陽事故。生民無措其手足。裕命複懸于後載。其先見之明皆若此也。于時邺下昌言。裕師將過世矣。道俗雲合同禀歸戒。訪傳音之無從。裕亦信福命之雲盡。乃示誨善惡勵諸門人。從覺不愈。至第七日援筆製詩二首。初篇哀速終曰。今日坐高堂。明朝臥長棘。一生聊已竟。來報將何息。其二悲永殒曰命斷辭人路。骸送鬼門前。從今一別後。更會幾何年。至夜告侍者曰。痛今在背。吾將去矣。至于叁更忽覺異香滿室。內外驚之。裕靜慮口緣念佛。相繼達于明相。奄終于演空寺焉。春秋八十有八。即大業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哀動山世。即殡于寶山靈泉寺側。起塔崇焉。初裕清貞潔己正氣雲霄。器識堅明抗迹塵表。師資傳授斯寄得人。身佩白光映照幽晦。眄睐高視瞻見遠近。而奉禁自守杜絕世煩。虔虔附道克念齊聖。母病綿笃追赴已終。中路聞之竟不親對。嗟曰。我來看母今何所看。宜歸邺寺爲生來福耳。割略親愛如此之類。至于弘法軌模。萬代宗轄。志存遠大不扃偏授。故有單講雙時。雅爲恒度。略文對講生常不經必有傳講。要須延請供承颙仰方登法座。嘗有一處敷演將半。因行遊觀乃近韭園問其本緣雲。是講主所有。裕曰。弘法之始爲遣過原。惡業未傾清通焉在。此講不可再也。宜即散之。便執錫持衣徑辭而出。講主曰。法師但講。此業易除耳。複未足憂之。便借倩村民犁具。一時耕殺四十畝韭。擬種谷田。斯道俗相依。言行無越。一人而已。其講悟也始微終著。聲氣雄遠辯對無滯言罕重宣。或一字盤桓動移數日。或一上之中便銷數卷。及至後講更改前科。增減出沒乘機顯晦致學者疑焉。裕曰。此大士之宏規也。豈可以恒情而斷之。故十夏初登。而爲領袖傾敬。或大德同集間以谑情。及裕之臨席。無不肅然自持喧鬧攸靜。所以下座尼衆莫敢面參。而性剛威爽服章粗弊。貴達之與厮下。承對一焉。去來自彼曾無迎送。故通儒開士積疑請決。藝術異能抱策呈解。皆頂受絕歎。言不寫情。可謂坐鎮雅俗于斯人矣。故邺下諺曰衍法師伏道不伏俗。裕法師道俗俱伏。誠其應對無思發言成論故也。又營諸福業。寺宇靈儀。後于寶山造石龛一所。名爲金剛。性力住持。那羅延窟面別鑴法滅之相。山幽林竦言切事彰。每春遊山之僧。皆往尋其文理。讀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其遺迹感人如此。自前後行施悲敬兼之。袈裟爲惠出過千領。疾苦所及醫療繁多。但得厚味先必奉僧。身預倫伍片無貯納。講授之隙正面西方。凡所涕涶返而咽之。一報無棄。形不妄涉口不淨詞。人畜訓誨絕于呵捶。乃至責問童稚誡約門人。自述己名彼號仁者。苦言切斷聞者淚流。自有師資希附斯軌年登耳順養衆兩堂。簡以未具異室將撫。言行有濫即令出衆。非律所許。寺法不停女人尼衆。誓不授戒。及所住房由來禁約不令登踐斯勵俗後代之弘略也。沙彌受具和上德難。故盡報不行。自余師證至時臨衆。若授以叁聚則七衆備傳。故使弘法之時方聽女衆入寺。並後入先出直往無留。致有法席清嚴向傳宇內。侍者供給不預沙彌。僧製澄正無論主客。內惟護法外肅愆過。身服清修不禦绫绮。垂裙踝上四指。衫袖僅與肘齊。祇支極長至胫而已。設見衣製過度則處衆割之。故方裙正背大氈被褥。皮革上色錢寶等物。並不入房。何況身履而爲資具。斯又處儉之後教矣。常服五條由來以布。縱有缯帛成施。終以惠人。祇支亦爾。余則弊納而已。世有激刺。頗用以爲邀名者。時或達之。裕曰。吾聞君子爭名小人爭利。複何辭乎。或曰。名本利緣耳。裕曰。吾得利便失名矣。又曰。此乃詐爲善相。答曰。猶勝真心爲罪也。時人以爲佳言。其志行之儀可垂世範。故傳者不漏其節焉。自年叁十即存著述。初造十地疏四卷。地持維摩波若疏各兩卷。華嚴疏及旨歸合九卷。涅盤疏六卷。大集疏八卷。四分律疏五卷。大乘義章四卷。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上下生遺教等諸經各爲疏記。成實毗昙智論各抄五卷。聖迹記兩卷佛法東行記衆經宗要譯經體式受菩薩戒法並戒本首尾注華嚴等經論序大小乘同異論舍利目連傳禦衆法等。各有聚類。宗要可傳。又製安民論陶神論各十卷。勸信釋宗論[谷-禾+卵]卵成殺論字本七卷。莊記老綱式經兆緯相錄醫決符禁法文斷水蟲序齊世叁寶記滅法記光師弟子十德記僧製寺诰十怨十志頌齊亡消日頌觸事申情頌寺破報應記孝經義記叁行四去頌詩評並雜集等五十余卷。久行于世。言無華侈。微涉古製。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又凡授法意專行用。有返斯趣者。告曰。原聖人垂教教被行人。人既不行還同不學。有違者驅出。斯又重法成人者也。觀裕安民陶神二論。意在傳燈惠流民品。笃識高行此焉攸屬。有黃龍沙門。邺中同聽經論。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貫。學者傳之將返燕郡。故來別裕。乃致請曰。願垂示一言要法所謂即解即行而能長益沙門道行者。裕曰。必如來言臨別相告。後將首路。裕曰。經诰禅律恐雜聖心。高僧一傳即凡景行。辄以相酬可爲神用耳。其人欣戴赍傳還鄉。斯實殷鑒物表機悟有宗也。又生常處衆必先端首。說戒羯磨無傳欲法。諷谏之術聞者如流。當于京辇入淨影寺。正值布薩徑坐堂中。見遠公說欲。裕抗聲曰。慧遠讀疏而雲。法事因緣衆僧聽戒。可是魔說。合座驚起怪斥其言。識者告遠。遠趨而詣堂。裕曰。聞仁弘法身令易傳。凡習尚欣。聖禁甯准。遠頂禮自誡銜泣受之。由是至終遠常赴集。其生物信順皆若此焉。自東夏法流。化儀異等。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裕其一矣。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