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8本字典中找到 1000+ 條與「」相關的內容

提示:我們只為您顯示最前面的1000條搜索結果,您可以精確關鍵詞以提高查詢的準確度。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591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本空 不空 大空 但空 等空 定空 獨空 二空 法空 觀空 廣空 慧空 即空 解空 淨空 俱空 空塵 空處 空大 空谛 空點 空定 空法 空觀 空果 空海 空華 空慧 空際 空寂 空間 空見 空教 空劫 空解 空界 空經 空聚 空空 空理 空輪 空門 空魔 空鳥 空拳 空色 空生 空聖 空王 空無 空相 空想 空心 空行 空性 空也 空義 空有 空緣 空雲 空執 空宗 苦空 六空 妙空 內空 偏空 七空 人空 如空 入空 叁空 沈空 生空 實空 受空 四空 體空 禿空 外空 我空 悟空 相空 小空 邪空 心空 信空 性空 虛空 玄空 一空 義空 有空 圓空 源空 真空 證空 指空 重空 本來空 本性空 彼果空 畢竟空 不但空 成壞空 成空品 大空點 大空聲 大空位 大空字 惡取空 二空觀 二十空 二種空 法空觀 法空性 法空智 法性空 觀察空 觀空品 後際空 假名空 空遍處 空不空 空處定 空梵天 空谷集 空假中 空見論 空界色 空界想 空居天 空露地 空門子 空叁昧 空始教 空世間 空王佛 空無我 空閑處 空閑室 空行相 空有叁 空于神 空欲漏 空諸行 空自相 苦空曲 羅悟空 內外空 能食空 前際空 人空觀 如實空 叁空門 生空智 勝義空 十八空 十六空 十叁空 十一空 四空處 四空定 四空天 所食空 他空見 太虛空 體空觀 體空教 無記空 無際空 無散空 無始空 無爲空 無性空 析空觀 相空觀 相空教 性空觀 性空教 虛空藏 虛空華 虛空化 虛空會 虛空惠 虛空界 虛空身 虛空神 虛空天 虛空眼 虛空喻 虛空孕 懸空寺 異性空 有法空 有爲空 真空觀 真空教 中際空 重空觀 自相空 自性空 谙法皆空 畢竟空行 不可得空 不空叁藏 不思議空 成住壞空 大空叁昧 大樂不空 大虛空藏 但空叁昧 當體即空 地居空居 第一空法 第一空行 第一義空 惡取空者 二空真如 二種空住 非有非空 根隨空轉 觀罪性空 海闊天空 即有即空 見已虛空 皆空無漏 劫空之後 解空第一 盡虛空界 空(二) 空(叁) 空(四) 空差別相 空點二形 空華外道 空即是色 空見外道 空劫以前 空解脫門 空界有二 空空寂寂 空名度牒 空如來藏 空叁摩地 空甚深相 空生空死 空無邊處 空無我聲 空無有果 空相叁種 空心靜坐 空性不空 空性差別 空性異門 空也念佛 空一切處 空一顯色 空有二觀 空有二論 空有二執 空有二種 空有二宗 空有論爭 空有诤論 空中淚下 空中樓閣 空宗二谛 苦空無常 苦空無我 兩腳捎空 妙有真空 偏真空理 清淨空界 人法二空 如幻即空 如實不空 如實空鏡 叁界空花 叁空不空 叁空觀門 叁空摩地 叁輪體空 叁種空性 色不異空 色即是空 色空外道 山海空市 善取空者 生法二空 生空法有 生空叁昧 勝義谛空 勝義空經 十八空論 十六種空 世俗谛空 鼠唧鳥空 雙印二空 水空和尚 四大本空 四大皆空 四空處定 四種空性 所知空相 談空說有 謂空假中 我多行空 我空法有 我空真如 無空論師 無爲空死 無相空教 五蘊皆空 勿空疲勞 性空相空 性相二空 虛空藏法 虛空藏講 虛空藏經 虛空藏院 虛空處定 虛空法身 虛空十義 虛空實有 虛空四名 虛空無邊 虛空無爲 虛空有無 虛空孕經 虛空智字 一切法空 引彼空住 遊虛空天 有空不二 于空靜處 緣起性空 章敬撥空 真空妙有 終歸于空 重空叁昧 諸法皆空 轉受依空 總空性相 尊勝空住 不空鈎觀音 不空見菩薩 不空罥索法 不空罥索經 不空罥索王 不空如來藏 不空王叁昧 不清淨空界 不思議空智 成實偏空觀 崇覺空禅師 純空陰非子 從假入空觀 從空入假觀 大空曼荼羅 大空行叁昧 大空之戰具 地水火風空 第一義空經 非如空屋耶 非有非空門 觀一切法空 貫穿法空性 海空智藏經 恒相續空界 堪入不空教 空法欲使有 空觀破怖畏 空假中叁觀 空解脫門智 空界有二種 空空叁摩地 空無邊處地 空無邊處定 空無邊處天 空無常六譬 空無力待緣 空無相無願 空無相無作 空無願無相 空性無境心 空有力待緣 空有無礙宗 七地沈空難 七十空性論 叁劫中不空 叁空叁摩地 生法二空觀 石空寺石窟 唯識成空難 唯識性不空 唯有空陰聚 無常及苦空 無法有法空 五大虛空藏 五蘊皆空經 心念不空過 性虛空十義 虛空藏觀經 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形像 虛空非大種 虛空慧菩薩 虛空庫菩薩 一空一切空 一切皆空宗 亦有亦空門 因果皆空宗 有空中叁時 真德不空宗 真空觀四句 諸法畢竟空 八智證得空理 補特伽羅空性 不恒相續空界 不空成就如來 不空供養菩薩 不空金剛菩薩 不空罥索觀音 不空罥索菩薩 大虛空藏印明 地水火風空識 二空無漏種子 法空無漏種子 法石慧空禅師 非常苦空非我 非空非有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 空境有六種愚 空能除遣十相 空室智通道人 空無邊處解脫 空行有情勢速 空性差別二種 空有各具二義 空有力不待緣 空宗性宗十異 苦空無常無我 馬頰本空禅師 生空無漏種子 聖虛空藏菩薩 石霜性空禅師 司空本淨禅師 體空無生觀法 五大虛空藏法 孝義性空禅師 性空妙普庵主 修悲極于空處 虛空藏念誦法 虛空藏菩薩法 虛空藏菩薩經 虛空藏與明星 虛空容受叁業 虛空無邊超越 虛空雲海明門 虛空孕菩薩經 雪峰慧空禅師 一切諸行空寂 幽州譚空和尚 真空從一禅師 鎮州談空和尚 諸行空性決定 不空供養寶菩薩 不空鈎依菩薩法 大安樂不空菩薩 地水火風空識見 地水火風空五指 二種空所對治義 福智虛空藏菩薩 觀虛空藏菩薩經 貫穿到邊際空性 空無相無願差別 空性差別成立義 如入寶山空手回 勝義谛空有七種 十種空相回向心 受者空及作者空 無邊虛空處解脫 五大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經軌 虛空藏求聞持法 虛空藏與日月星 虛空無垢持金剛 虛空與空界差別 一切法等于虛空 應所修空有二種 應所證空有二種 有爲空及無爲空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 不空鈎觀自在菩薩 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多修空住速證菩提 非是空中而受此報 貫穿補特伽羅空性 貫穿卽彼空性威德 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空(sunya) 空叁摩地亦名無相 清辨護法空有之爭 色卽是空空卽是色 無邊虛空處等解脫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虛空無邊超越菩薩 虛空無邊處定建立 雪峰慧空禅師語錄 一切諸法皆等虛空 一翳在眼空華亂墜 依叁自性立叁種空 以世間道修習空性 真空家鄉無生父母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 大虛空藏菩薩念誦法 大虛空大菩薩念誦法 法空《海東高僧傳》 空叁摩地是上座住處 空無相無願各有二種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虛空無垢持金剛菩薩 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非我行相與空行相差別 佛說虛空藏菩薩陀羅尼 聖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 十六行與空等叁行相攝 無常苦空無我各有叁種 邪見不緣虛空及非擇滅 虛空藏菩薩經(一卷) 虛空無邊處近分及根本 虛空孕菩薩經(二卷) 不空罥索咒心經(一卷) 大安樂不空金剛真實菩薩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 等隨觀色乃至識皆空無我 四種空以四種行爲所依止 無常苦與空無我二句分別 不空〔《神僧傳》卷第八〕 不空罥索神咒心經(一卷) 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摩耶經 佛說不空罥索咒經(一卷) 鑒空〔《神僧傳》卷第八〕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叁十卷) 法與法空俱離有無二種分別戲論 阿彌陀叁字法報應叁身空假中叁谛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空無願無相有聞思修及世出世差別 有見空見起因及龍猛無著造論因緣 缁門警訓(十卷 前有空谷隆序) 不空罥索心咒王經(叁卷或作二卷) 聖觀自在菩薩不空王秘密心陀羅尼經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 虛空藏菩薩問七佛陀羅尼經(一卷) 自教迹不空悉地樂欲一切菩薩母明妃 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 不空罥索陀羅尼經(二卷 有波侖序) 空海(Kukai 774~835) 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叁昧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麼耶般若波羅密多理趣經 靈裕(隋相州演空寺)[《續高僧傳》卷九] 源空(Genku 1133~1212)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 法空(代州五臺山)[《續高僧傳》卷叁十五]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熙(唐益州空慧寺)[《續高僧傳》卷二十] 慧意(隋襄州景空寺)[《續高僧傳》卷十六] 十八空論(一卷 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 悟空(唐上都章敬寺)[《宋高僧傳》卷第叁] 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五卷今作叁卷) 懷空(唐徐州安豐山)[《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鑒空(唐洛陽香山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空藏(唐京師會昌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玄鏡(隋京師空觀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六] 不空(Amoghavajra 705-774) 懷空(唐安陸定安山)[《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實叉難陀(唐洛京大遍空寺)[《宋高僧傳》卷第二] 一切如來摩诃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叁昧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叁昧耶經般若波羅密多理趣釋(二卷) 法聰(後梁南雍州襄陽景空寺)[《續高僧傳》卷十六] 慧空(元觀)(唐陝州回銮寺)[《宋高僧傳》卷第九] 不空(慧朗)(唐京兆大興善寺)[《宋高僧傳》卷第一] 元慧(唐吳郡嘉興法空王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叁]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叁昧大教王經(七卷 前有聖教序)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1】

梵語s/u^nya。與“有”相對。音譯爲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淨。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爲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

  空可大別爲人空與法空兩者。人空,意謂人類自己無其實體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則謂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産生,故亦無實體存在。天臺大師智顗與嘉祥大師吉藏皆以小乘佛教所說之空,系觀察分析一切事物而入空,故稱析空觀。相對于此,大乘佛教則針對小乘佛教之析空觀而另立體空觀,即觀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之當體即是空之法。

  又小乘僅見“空”,而不見“不空”,故被稱爲“但空”。大乘則不僅見及一切存在悉爲空,且兼及不空之一面,故稱“不但空”、“中道空”。蓋作一切法皆空之觀者,稱爲空觀。空非虛無(偏空),觀空就是發現真實之價值,故真空就是妙有。反之,將“空”視爲虛無,則稱爲惡取空。茲列舉諸家所作空之分類如下:

  (一)二空:(1)依中論卷四觀邪見品及成唯識論卷一等說,分爲人空與法空。人空,意謂在有情個體之中無實我之存在,故人空又稱我空、衆生空、生空、人無我等。法空,意謂由因緣所生之一切法無實體之存在,故又稱法無我。小乘說人空而不說法空,大乘則主張人法二空(又作人法二無我、我法二空)。(2)依成實論卷十身見品之說,分爲析空與體空。析空,意  謂將存在之事物分析至最後不可得時,則爲空。體空,則意謂一切存在之本身即是空,故不須分析,當體即空。小乘與成實宗主張析空,大乘則主張體空。(3)依叁論玄義之說,分爲但空與不但空。但空,意謂僅偏于空而不知空之真義與妙有之境。不但空,意謂了知空之真義與承認妙有之境的中道空,此乃自觀一切法無自性而獲得之空。

  (二)叁空:(1)依辯中邊論卷中及顯揚聖教論卷十五等,法相宗認爲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叁性中之每一性均有空義,故謂之叁空。即凡夫所妄執之境爲遍計所執性,該性本來空無,此即“無性空”。而由因緣所生之法即依他起性,與遍計所執性不同而非完全“無”,然亦非如衆生妄情所認爲之“有”,此即“異性空”。至于真如爲圓成實性,系由觀人、法二空所顯之自性,此爲“自性空”。(2)依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一之說,指人空、法空、俱空(人、法二空)等叁空。

  (叁)四空:大集經卷五十四及大品般若經卷五等所說,指法法相空(法相空)、無法無法相空(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自法相空)與他法他法相空(他法相空)等四空。

  (四)六空:(1)內空,謂眼、耳等六內處(六根)爲空,又作受者空、能食空。(2)外空,謂色、聲等六外處(六境)皆空,又作所受空、所食空。(3)內外空,又作身空、自身空。(4)空空,謂所觀之空亦是空,故又稱能照空。(5)大空,十方世界爲空,又作身所住處空。(6)第一義空,在諸法之外,無有所謂實相之自性,亦作勝義空、真實空、真境空。語出舍利弗阿毗昙論卷十六。

  (五)七空:(1)相空,謂諸法之自相與共相均空,又作自相空。(2)性自性空,謂諸法之自性即空,又作自性空。(3)行空,謂五蘊遠離我及我所,而由因緣所生。(4)無行空,謂五蘊之中未曾有涅槃,又作不行空。(5)一切法離言說空,謂一切法無法以言語形容而爲空。(6)第一義聖智大空,由果位聖智所見之第一義空。(7)彼彼空,謂你我彼此互爲空,一般所說的“無”即相當于此空,爲淺義之空。語出四卷本楞伽經卷一。

  (六)十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爲空、無爲空、散壞空、本性空、無際空、勝義空、空空等十種。其中,有爲空,謂有爲法即空。無爲空,謂無爲法即涅槃爲空。散壞空,謂因緣假和合之物,終將離散與破壞,又作散空。本性空,謂自性爲空,又作性空。無際空,謂無始以來存在之一切法皆屬空,又作無始空、無前後空。語出大毗婆沙論卷八。

  (七)十一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爲空、無爲空、無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義空、空空、大空等十一種。其中,無所有空,謂由于一切法無自性,無法求得,故亦作不可得空。語出北本涅槃經卷十六。

  (八)十六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等十六種。其中,畢竟空,謂諸法畢竟是空之窮極空。無散空,謂積集之善根不會散失,然並非執于善根之空,又作不舍離空、不舍空。相空,謂叁十二相與八十種好皆爲空。一切法空,謂一切佛法爲空。無性空,謂由于人、法二空,故不可執著任何一物。無性自性空,謂無性與自性皆空。語出辯中邊論卷上。

  (九)十八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等十八種。其中,諸法空,謂一切諸法皆空。無法空,謂過去、未來諸法皆空。有法空,謂現在諸法皆空。語出大品般若經卷叁、大集經卷五十四、大智度論卷叁十一。

  此外,尚有十二空、十四空、十九空、二十空等諸種分類,而以十八空爲著。

  我國在魏晉時代雖已傳譯道行、放光等諸般若經典,而尚未譯出中論等論著,加以當時清談之風極盛,故多有附會老莊思想以闡釋般若經所說之畢竟無所得空,惟立論有失“空”之實義。據出叁藏記集卷八毗摩羅诘提經義疏序載,當時成立之本無異宗、即色宗、心無宗、識含宗、幻化宗、緣會宗等,皆系以上記之“格義”方式宣說般若性空之宗派。[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十四、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大智度論卷叁十八、菩提心論、十八空論、大乘義章卷一至卷四、維摩經義記卷叁、華嚴法界觀門、中觀論疏卷二末](參閱“本體”1983、“空有論爭”347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

  (術語)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同注“肇曰: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爲空義。雖能觀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大乘義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別目,絕衆相故名爲空。”萬善同歸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是不斷滅之無。”梵Ś&umacron;nyat&amacron;。

英漢對照詞典 【3】

Emptiness  ==  空

The  Sanskrit  word  is  Sunya.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Buddhism.  Emptiness  is  an  abstract  idea  representing  impermanence,  unreality,  instability,  transience  and  relativity  in  the  nature  of  all  existence.  The  doctrine  states  that  all  phenomena  and  the  ego  have  no  reality,  but  are  composed  of  a  certain  number  of  Skandhas  or  elements,  which  disintegrate.  The  doctrine  also  states  that  everything  is  unstable,  possessing  no  self-essence  or  self-nature,  i.e.,  its  own  existence  dependent  or  caused  by  the  conditions  of  others”  existence.
Emptiness  is  not  nothing,  but  it  is  the  condition  of  existence  of  everything.  It  permeates  all  phenomena  making  possible  their  evolution.

佛學常見辭彙 【4】

  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5】

  瑜伽八十叁卷十五頁雲:所言空者:無常,無恒,無不變易真實法故。
  二解  瑜伽八十叁卷二十二頁雲:空者:謂離一切煩惱等故。
  叁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頁雲: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爲空。
  四解  顯揚二卷十六頁雲:空有二種。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謂于衆生遍計性所執法中,及法遍計性所執法中,此二遍計性,俱離無性;及彼所余無我有性。于諸法中遍計性無,卽是無我性有。于諸法中無我性有,卽是遍計性無。卽于此中有及非有無二之性無分別境。智者:謂緣彼境,如實了知。 - 朱芾煌

佛學次第統編 【6】

  男女一異等諸相無實,因緣所生,究竟無體,故謂之空。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 【7】

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同注“肇曰: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爲空義。雖能觀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大乘義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 - 于淩波居士著

阿含辭典 【8】

1.「無;沒有」的意思,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2.指「緣起生滅無實,如幻、如炎」的「不實來實去」,如「第一義空經」、「空諸行」所說。3.指「無我」,如「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之「世間空」所說。 - 莊春江居士編

佛識慧集 【9】

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 梵心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10】

  謂諸法本來性空;即一切萬物之本性皆空。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叁中):“淨慧如(知)本空,億劫思佛智。”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

  (術語)諸法本來性空,非始于今名爲本空。無量壽經下曰:“淨慧知本空。”

佛學大詞典 【12】

  (705~774)梵名Amoghavajra  。又作不空金剛。爲唐代譯經家、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遊南海諸國,其後出家,十四歲從金剛智叁藏學悉昙章,誦持梵經。尋渡南海,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抵洛陽,時年十六。一說系北天竺婆羅門之子,少孤,隨叔父至武威、太原,後師事金剛智。二十歲(開元十二年)于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師聰敏過人,深獲叁藏器重,盡得五部叁密之法。及金剛智示寂,師遵遺命,往印度求法,偕同含光、慧辯等浮海西遊,經廣府、诃陵而達錫蘭,從普賢阿阇梨(一說龍智阿阇梨)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夾五百余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又遍遊五印度,于天寶五年(746)還京師,爲玄宗灌頂,住淨影寺。以祈雨靈驗,賜號智藏,並賜紫袈裟等。安史亂起,住長安大興善寺行禳災之法。及長安陷,玄宗于成都蒙塵,肅宗即位靈武,其時師雖陷身亂軍之中,仍屢次秘密遣使致書肅宗,傳達日常起居與竭誠效忠之意,肅宗亦遣使密求大法。代宗時,製授特進試鴻胪卿,加號大廣智叁藏,曾于太原五臺山造密教道場,展開宣教活動。大曆六年(771)表進開元以來所譯經七十七部一○一卷及目錄一卷,並請入藏。大曆九年六月中,師預知時至,上表辭別,獻五钴金剛鈴杵等,倚臥而入寂,享年七十。追贈司空,谥號“大辯正”,于大興善寺造塔安置舍利。與鸠摩羅什、真谛、玄奘等並稱c  大翻譯家,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之功甚钜。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叁大士。付法弟子有含光、慧超、惠果、慧朗、元皎、覺超等,而以嫡傳之惠果稱真言付法第七祖。[宋高僧傳卷一、表製集卷一至卷六、兩部大法相承師資付法記卷上、卷下、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

  (人名)叁藏法師之名。梵名阿目佉跋折羅AmoghaΛajra,此言不空金剛,略雲不空。北天竺之婆羅門族,幼失父,隨叔父來住東海,年十五,師事金剛智叁藏,遂受五部之灌頂。及開元二十年,金剛智示寂,奉遺旨往五天並師子國,廣求密藏,天寶五年還京,入內立壇,爲帝灌頂。後祈雨止風有驗,賜號曰智藏。天寶八年許還國,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五年,有诏還京,使住大興善寺。自天寶至大曆六年譯出密部之經軌,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密教之盛,此時爲最。代宗永泰元年特進試授鴻胪卿,加號大廣智叁藏。大曆九年示疾,敕使勞問,加開府儀同叁司,封肅國公,食邑叁千戶。六月十五日寂,壽七十,贈司空,谥大辯正廣智叁藏。詳見宋僧傳一,不空傳。

佛學大詞典 【14】

  “空”爲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空”與“有”相對,遮有爲空,其空亦空,即說有空亦空之,是爲究竟之大空。對于小乘之“偏空”,而稱大乘究竟之空寂爲大空,即大乘之涅槃。大寶積經卷二十二(大一一.一二一中):“廣大空寂,名曰虛空,涅槃宮殿亦複如是爲大空寂,無有主宰,亦無我所,一切衆生設入其中,無能攝取一毛端量,廣大空寂,廣大無量,名大涅槃。”又于十八空之中,無東西南北等方位之實體,亦稱爲大空。此外于密教中,了悟阿字本不生之理,亦稱爲大空。[入楞伽經卷叁、無盡燈論卷上]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

  (術語)對于小乘之偏空,而謂大乘究竟之空寂爲大空。空亦爲空。是爲究竟之大空。即大乘之涅槃也。密教以阿字爲此大空。證之謂爲大空智。寶積經二十二曰:“廣大空寂名曰虛空,涅槃空寂亦複如是,爲大空寂,無有主宰亦無我所,一切衆生沒入其中,無能攝取一毛端量,廣大空寂廣大無量名大涅槃。”入楞伽經叁曰:“何者第一義聖智大空?謂自身內證聖智法空離諸邪見熏習之過,是爲第一義聖智大空。”無盡燈論上曰:“後來重說般若法門,二乘叁藏上下混雜,淘汰空法,所謂引小空歸大空。呵偏空而入圓空,破假空而達真空。”又,十八空中,無東西南北等方位之實體。謂爲大空。

佛學常見辭彙 【16】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謂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17】

辯中邊論上卷八頁雲:諸器世間,說爲所住。此相寬廣,故名爲大。所住空故;名爲大空。 - 朱芾煌

佛識慧集 【18】

非小乘之偏空,而是大乘究竟之空寂,謂之大空,亦即大乘之涅槃境界。

- 梵心居士編

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第39頁第40頁第41頁第42頁第43頁第44頁第45頁第46頁第47頁第48頁第49頁第50頁第51頁第52頁第53頁第54頁第55頁第56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