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于一切衆生怨親平等之心。又諸行等修之心。無量壽經下曰:“等心勝心深心。”智度論八曰:“等心者,是于一切衆生中無怨無恚。”探玄記二曰:“無思益物,故雲等心。”大經淨影疏曰:“諸行齊修,故曰等心。”
1.平等心,即視一切衆生怨親平等。2.對諸法平等修行的心。 - 陳義孝編
平等心,視一切衆生怨親平等,對諸法平等修行的心。
- 梵心居士編
天界之一,該天界的衆生心意都相同。 - 莊春江居士編
指證悟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衆生不起怨親等差別見解之慈悲心。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二末(大叁九·二一一中):““直心以何爲本?”答:“以于一切衆生平等心爲本。”此意怨親有情之所等心悲愍故。”
(術語)證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衆生之上,不起怨親等差別之見,等垂憐愍也。
對一切衆生愛念相同毫無怨親的分別。 - 陳義孝編
藏語 phug-lta-buh!isems。爲大日經卷一住心品所揭出凡夫六十種分別妄心中之第五十八。即先決定後,又改變初衷之心。(參閱“六十心”1242)
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樂于均分施物」。 - 莊春江居士編
(術語)見六十心條。
瑜伽四十六卷七頁雲:又諸菩薩由五種相,當知普于一切有情,其心平等。何等爲五?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如是亦爲利益一切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菩薩于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叁者、菩薩于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者、菩薩于從衆緣已生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卽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平等俱行之心,于諸有情,住平等心。五者、菩薩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于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複如是。以利俱心,于諸有情,住平等心。由此五相,是諸菩薩,于諸有情,其心平等。
二解 顯揚八卷五頁雲:平等心者:謂諸菩薩于一切有情所,有五種平等心。一、菩薩摩诃薩初發心時,如爲得大菩提故,起大誓願;如是亦爲利益諸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菩薩摩诃薩,于諸有情,起悲愍俱平等之心。叁、菩薩摩诃薩于諸有情,起如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菩薩摩诃薩于從衆緣已生諸行,知是所想有情事已;了達一有情法性,卽是一切有情法性。于一切有情所,起平等法性智俱平等之心。五、菩薩摩诃薩如于一有情,行利益行;如是于一切有情,亦行利益行。故于一切有情所,起欲作利益事俱平等之心。如是名爲菩薩摩诃薩于諸有情,起于五種平等之心。 - 朱芾煌
(術語)見七種忏悔心條。
如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中說。 - 朱芾煌
成唯識論六卷七頁雲:此十一種、前已具說。第七八識、隨位有無。第六識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阙輕安。有義、五識唯有十種。自性散動,無輕安故。有義、五識亦有輕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調暢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 朱芾煌
成唯識論六卷八頁雲:此善十一、何受相應?十、五相應。一、除憂苦。有逼迫受,無調暢故。 - 朱芾煌
如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中說。 - 朱芾煌
世觀釋六卷十一頁雲: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由作是思:如我自身,欲般涅盤,一切有情、亦如是故。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由得菩薩等意樂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由此位中、得佛法身。證得此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又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謂證自他平等心性者:于自身欲盡行苦,于他亦爾。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謂與一切菩薩意樂加行皆平等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見彼法界、與己法界、無差別故。無性釋六卷十二頁雲: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遍見一切等無我故。如有說言:一切諸法、皆如來藏。如是等。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者:得彼意樂平等性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得彼法身平等性故。 - 朱芾煌
瑜伽八十卷十九頁雲:問:諸阿羅漢,住有余依涅盤界中,住何等心,于無余依般涅盤界,當般涅盤?答:于一切相,不複思惟;唯正思惟真無相界。漸入滅定,滅轉識等。次異熟識,舍所依止。由異熟識、無有取故;諸轉識等,不複得生。唯余清淨無爲離垢、真法界在。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