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定之別名。梵語舊稱叁昧,譯曰定,新稱叁摩地,譯曰等持。謂心住于一境平等維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專注于一境即叁摩地。故譯爲定者不可也。唯識述記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轉,故名爲等持。故通定散。(中略)叁摩地,此雲等持。”俱舍論二十八曰:“等持者爲定,名異體同。故契經說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爲心一境性。”
定的別名。梵語叁摩地,華譯爲等持,即心安住于一境而平等維持之義。 - 陳義孝編
如九種心住中說。
二解 顯揚一卷四頁雲:等持者:謂于所觀境,專住一緣爲體;令心不散,智依爲業。如經說:諸令心住、與等住、安住、近住、及定住、不亂不散、攝寂止、等持、心住一緣性。
叁解 俱舍論二十八卷六頁雲:此中等持,頌說爲定。等持與定,名異體同。故契經說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爲心一境性。義如前釋。 - 朱芾煌
定的別名,意思是平等持心,心住一境,平等維持。 - 于淩波居士著
定的別名,梵語叁摩地,華譯爲等持,即心安住於一境而平等維持之義。
- 梵心居士編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卷十叁頁雲:如契經說:若聖弟子、叁等持鬘、具足成就;能斷一切惡不善法;修習善法,速得圓滿。問:何故等持,說名爲鬘?答:性端嚴故;可愛樂故。如少壯者,首冠花鬘;形貌端嚴,衆所愛樂,如是聖者,冠等持鬘;功德端嚴,天人敬愛。又如人首若冠花鬘;不爲猛風飄亂其發。如是聖者冠等持鬘,諸勝功德掉不能亂。又如人首冠以花鬘,隨所經行,多獲勝利。如是聖者,冠等持鬘,于諸位中,多獲功德諸位。謂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永盡諸漏。又如以縷結花作鬘,能令衆花久不散壞。如是勝定、持諸功德,雖經久時;而不失壞。是故說此名等持鬘。又如以縷貫結衆花,世間于中,共生鬘想。如是聖者、以叁等持、攝諸功德,諸天人衆、于此共生等持鬘想。又如以縷貫結衆花、系在一處;世間于中起系鬘想。如是以定攝諸善心、系在一境;諸天人衆鹹謂聖者系等持鬘。是故等持、以鬘爲喻。 - 朱芾煌
(名數)俱舍論所說。有有尋有伺等之叁與空等之叁。見叁叁昧條。
(名數)叁叁昧,新作叁叁摩地,譯曰叁等持:一空等持,二無相等持,叁無願等持。見叁叁昧條。[囗@又]更有一種叁等持,一有尋有伺等持,二無尋唯伺等持,叁無尋無伺等持。見叁摩地條。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十一卷十二頁雲:叁等持者:一、空,二、無願,叁、無相。此叁,皆以心所法中叁摩地爲性。通有漏無漏。此中唯說無漏。解脫門故。若空無我二行相俱無漏等持,名空叁摩地。若無常苦因集生緣道如行出十行相俱無漏等持,名無願叁摩地。若滅靜妙離四行相俱無漏等持,名無相叁摩地。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故名等持?答:平等持心,令專一境,有所成辦,故名等持。廣說此叁,如余處辯。 - 朱芾煌
顯揚二卷十五頁雲:八、正等持。謂于修道中,乃至思惟諸谛故;又依叁道,于所修中,正念攝故;心住安住近住等住不亂不散正攝持奢摩他心住一境性。 - 朱芾煌
謂等同任持禅定與智慧,雙運並修而無輕重先後之別。蓋自性有體(定)、用(慧)之關系,體即用者,慧不離定;用即體者,定不離慧。定即慧之故,由“寂”而有“智”;慧即定之故,由“智”而有“寂”,是爲定慧等持。與“定慧雙?修同義。[修心訣]
俱舍論二十八卷十七頁雲:契經複說叁種等持。一、空,二、無願,叁、無相。其相雲何?頌曰:空謂空非我。無相謂滅四。無願謂余十。谛行相相應。此通淨無漏。無漏叁脫門。論曰:空叁摩地,謂空非我二種行相相應等持。無相叁摩地,謂緣滅谛四種行相相應等持。涅盤離十相,故名無相。緣彼叁摩地,得無相名。十相者何?謂色等五,男女二種,叁有爲相。無願叁摩地,謂緣余谛十種行相相應等持。非常苦因,可厭患故。道如船筏,必應舍故。能緣彼定,得無願名。皆爲超過現所對故。空非我相,非所厭舍。以與涅盤相相似故。此叁各二種。謂淨及無漏。世出世間,等持別故。世間攝者,通十一地。出世攝者,唯通九地。于中無漏者,名叁解脫門。能與涅盤爲入門故。 - 朱芾煌
(名數)又曰叁重解脫,叁重叁昧。見叁叁昧條。
俱舍論二十八卷十八頁雲:契經複說叁重等持。一、空空。二、無願無願。叁、無相無相。其相雲何?頌曰:重二緣無學,取空非常相。後緣無相定,非擇滅爲靜。有漏人不時,離上七近分。論曰:此叁等持,緣前空等,取空等相;故立空空等名。空空等持,緣前無學空叁摩地,取彼空相。空相順厭;勝非我故。無願無願,緣前無學無願等持,取非常相;不取苦因等。非無漏相故。不取道等。爲厭舍故。無相無相,卽緣無學無相叁摩地非擇滅爲境。以無漏法無擇滅故。但取靜相。非滅妙離。濫非常滅故。是無記性故。非離系果故。此叁等持,唯是有漏。厭聖道故。無漏不然。唯叁洲人不時解脫能起如是重叁摩地。依十一地。除七近分。謂欲、未至、八本、中間。 - 朱芾煌
俱舍論二十八卷十八頁雲:契經複說四修等持。一、爲住現法樂。二、爲得勝知見。叁、爲得分別慧。四、爲諸漏永盡。修叁摩地。其相雲何?頌曰:爲得現法樂,修諸善靜慮。爲得勝知見,修淨天眼通。爲得分別慧,修諸加行善。爲得諸漏盡,修金剛喻定。論曰:如契經說,有修等持。若習、若修、若多所作;得現樂住,乃至廣說。善言、通攝淨及無漏。修諸善靜慮,得住現法樂;而經但說初靜慮者;舉初顯後。理實通余。不善爲住後法樂者;以後法樂非定住故。謂或退墮,或上受生,或般涅盤,便不住故。若依諸定,修天眼通;便能獲得殊勝知見。若修叁界諸加行善、及無漏善;得分別慧。若修金剛喻定;便得諸漏永盡。理實修此,通依諸地;而契經但說第一靜慮者;傳說世尊、依自說故。 - 朱芾煌
顯揚二卷十八頁雲:四、正等持迹。謂能持慧蘊解脫解脫智見蘊法義,故名迹。若未生未證者,令生令證;若已生已證者,令增令廣。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論一百六十二卷十頁雲:問:等持、等至、有何差別?答:有說:等持、一物爲體。等至、五蘊爲體。有說:等持、一剎那。等至、相續。有說:諸等持、卽等至;有等至、非等持。謂無想等至、滅盡等至。有說:亦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由此應作四句。有等至,非等持。謂二無心定。有等持,非等至。謂不定心相應等持。有等至、亦等持。謂一切有心定。有非等至、亦非等持。謂除前相。 - 朱芾煌
俱舍論二十八卷十八頁雲:無相無相、卽緣無學無相叁摩地。非擇滅爲境。以無漏法無擇滅故。但取靜相。非滅妙離。濫非常滅故。是無記性故。非離系果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