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7本字典中找到 15 條與「等觀」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等觀

  (術語)一切平等觀念事理也。無量壽經下曰:“等觀叁界,空無所有。”涅槃經一曰:“等觀衆生,如視一子。”

佛學常見辭彙 【2】等觀

  平等觀念一切事理。 - 陳義孝編

佛識慧集 【3】等觀

平等觀念一切事理。

- 梵心居士編

佛學大詞典 【4】等觀

  (一)指釋尊主張之四姓平等說。印度原有之婆羅門教僅爲支配階級之宗教,無視于民衆之濟拔,因此,促成部分王族與庶民階級急速擡頭;又新舊諸宗教思想間,所以有對立之見解,亦因階級之偏見而形成。釋尊之思想,則超越階級偏見,重視道德意義,排除人爲階級,強調四姓平等,人類之出生及家系,並非即能限製其貴賤,唯有人類之行爲,方足尊貴,故此平等觀之理想,首先實現于釋尊所領導之教團。所謂平等,其精神之發露,則爲慈悲,大乘佛教深受此種精神之教化,乃以諸法之本質爲空,一切存在之諸法皆爲平等。此思想發展至中國,則成爲“即”(絕對性之同一)思想之佛教;又天臺宗、華嚴宗主張諸法之絕對相爲“理”,諸法之個別事相爲“事”,理爲平等,事爲差別,惟兩者“相即”,而有理即事、事即理之關系,故亦主張平等之說。

  佛教本身以成爲最普遍之宗教自期,故融合不同之見解,表明統一之態度,基于此,使其能在印度、中國、日本、西藏等地,融合各國固有之民族宗教而發展。四姓平等思想之徹底表現,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教理,自他不二、自利利他亦以大乘菩薩行爲基礎而産生。批判四姓製度之代表著作有金剛針論(梵Vajrasu^ci^  ),此書即基于佛陀之立場,抨擊婆羅門之優越觀。又爲實現平等理想之政治,有阿育王之“法”政治,同時關于歸納王政之論以表現其見解者,有龍樹之寶行王正論(梵Ratna^vali^  )。天臺之集大成者智顗(538~597)以法華經思想爲基礎,揭示“開會”(絕對統一)之教義,強調佛教教法各各具特殊性,並開顯其絕對性意義,此即顯示各各具有其平等之存在理由。如主張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法界互具者,即證明一切諸法平等、具足佛性。又隨著淨土信仰之一般化,阿彌陀佛濟拔之對象相對地普遍擴大,亦爲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故多數之宗教團體在各階級間逐漸形成。在實踐宗教方面,禅之信仰思想亦一般化,于規定僧堂生活之清規中,其依衆議所訂而于行動上必須遵守之條文,則爲教團倫理上平等精神之表現。

  西元五世紀,傳譯涅槃經時,有“悉有佛性論”與“五性各別說”對立之論爭。七世紀前半,玄奘將瑜伽行派之學說傳至中國,並組織法相宗時,依五性各別說,主張衆生中亦有無佛性者,故而形成當時否定五性各別說之天臺、華嚴等宗,與肯定該說之法相宗展開論爭。是後,此論爭亦延及日本,以最澄爲中心,諸宗學者之間相互爭論,最後,主張否定論者獲勝,其理由是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被肯定,與宗教觀之深入一般信衆。此外,在日本,以佛教精神爲基礎,製訂十七條憲法,打破閉鎖式之氏族製社會,向統一國家之建設邁進,此即聖德太子平等思想之具體表現。

  (二)爲天臺宗叁觀中“假觀”之異名。若破俗(即假)而用真(即空),則不稱平等。蓋以“空觀”系于觀中知假非假而破假入空,而“假觀”則知空非空而破空入假。如是空假共破而互用,故稱爲平等。維摩經玄疏卷二(大叁八·五二五下):“言平等者,若前破俗用真,不名平等;此觀破用等,故名平等。”又空觀之異名,亦稱平等觀,以空爲平等而一一別相之故。(參閱“叁觀”706)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等觀

  (術語)臺宗叁觀中假觀之異名也。若破一(即假)而用一(即空),則不名爲平等,前于觀知假非假,破假入空,今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共破互用,故名爲平等(前之空觀破假,今之假觀破空,前之空觀用空,今之假觀用假也)。止觀叁曰:“從空入假名平等觀。”[囗@又]空觀之異名。以空爲平等而一一別相也。

佛學常見辭彙 【6】等觀

  天臺宗叁觀中假觀的別名。止觀說:“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7】叁平等觀

  又稱叁叁昧耶觀。乃密教之教義。即觀佛、法、僧,或身、語、意,或心、佛、衆生叁者平等。廣義之叁平等觀以叁密攝一切諸法,即:一切色攝于身密,身密即印契;一切聲攝于語密,語密即真言;一切理攝于心密,心密即實相。叁密平等平等,遍一切處,故行者所見之境界皆是大日如來遍一切處之身,所聞之音聲皆是陀羅尼、諸佛說法之音。狹義之叁平等觀又分爲叁種,即:(一)觀行者之“叁密平等”爲平等,遍于法界,稱爲自叁平等觀。(二)觀行者之叁平等與本尊之叁平等爲同一緣相,稱爲他叁平等觀。(叁)觀行者、本尊及已成、未成之一切諸佛皆爲同一緣相,稱爲共叁平等觀。作如是觀,行者與本尊融爲一體,即能證“入我我入”之極致。

  以上之觀法屬于正念誦或常時之觀法。若修護摩之時,則就本尊、爐壇、行者叁密觀叁平等,稱爲內護摩觀。以內護摩修叁平等觀,內外事理相應,能得悉地。所觀想之本尊及行者有身口意,爐壇亦有身口意(即爐身、爐口、爐火),本尊之身即爐身,亦是行者之身;本尊之口即爐口,亦是行者之口;本尊之智即爐火,亦是行者之智火,如是觀此叁密之平等,亦稱叁平等觀。[大日經卷二具緣品、大日經疏卷二十、觀內護摩、秘藏記、阿娑縛抄卷四十護摩記本]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叁平等觀

  (術語)又雲叁叁昧觀。觀念叁平等也。即入我我入觀。見叁平等條。又,行者正念誦之初,作入我我入之觀,謂之叁平等觀。

佛學常見辭彙 【9】叁平等觀

  又名叁叁昧觀,即觀念叁平等。見叁平等條。 - 陳義孝編

阿含辭典 【10】生如實無間等觀

參看「如實」、「無間等」、「觀」,此處的「觀」應相當于巴利語的「隨觀;隨看」,「看到了」的意思,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凝視」。 - 莊春江居士編

法相辭典 【11】于內身等住循身等觀

  瑜伽二十八卷二十頁雲:雲何于內身等住循身等觀?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爲境,住循身觀;是名于內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謂若緣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爲境;是名于內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謂若緣自內定地輕安俱行色爲境;是名于內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謂若緣內能造大種色爲境;是名于內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謂若緣有識身內色爲境;是名于內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謂若緣自中身發毛爪齒等相爲境;是名于內身等住循身觀。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2】于外身等住循身等觀

  瑜伽二十八卷二十頁雲:雲何于外身等住循身等觀?若緣外非有情數色爲境,住循身觀;是名于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非根所攝無執無受色爲境;是名于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自內不定地粗重俱行色爲境;是名于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外能造大種色爲境;是名于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無識身有情數青瘀等位色爲境;是名于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他中身發毛爪齒等相爲境;是名于外身等住循身觀。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3】于內外身等住循身等觀

  瑜伽二十八卷二十頁雲:雲何于內外身等住循身等觀?若緣外他有情數身色爲境,住循身觀;是名于內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非根所攝有執有受色爲境;是名于內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他輕安俱行粗重俱行色爲境;是名于內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依能造大種色所生、根境所攝、造色爲境;是名于內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無識身色,于過去時,有識性,有識身色、于未來時無識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爲境;是名于內外身等住循身觀。又雲:若緣內表、身變異不變異青瘀等相、及緣外表身變異不變異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爲境;是名于內外身等住循身觀。 - 朱芾煌

閱藏知津 【14】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略出護摩儀

宋中印土沙門慈賢譯
  一讪底(此言息災),當作圓爐,二補瑟置(此言增益,或言富貴。),爐如半月,或作八角,叁頁舍(此言敬愛),爐作四角,四阿尾左啰(此言降伏),爐作叁角,爐中燒一切物而作供養,各有咒印,名爲護摩,或翻火祭。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5】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略出護摩儀軌

  (經名)一卷,趙宋慈賢譯。說息災增益敬愛降伏四種之護摩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