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做精廬。意爲智德精練者之舍宅。即寺院之別稱。經典中雖屢見精舍一詞,然其原語不一,如雜阿含經卷二十一之雞林精舍(梵Kukkut!a^ra^ma )、法句譬喻經卷一之美園精舍(梵Ghos!ita^ra^ma )、別譯雜阿含經卷二之耆陀精舍(梵Jetavana^na^thapin!d!adasya^ra^ma )、大唐西域記卷七之不穿耳精舍(梵Aviddhakarn!a -sam!gha^ra^ma )等,此或以阿藍摩(梵a^ra^ma ,巴同),或以僧伽藍(梵sam!gha^ra^ma ,巴同)譯爲精舍;而中阿含卷四十九大空經之加羅釋精舍(梵Ghat!a^ya -sakkassa-viha^ra )、迦羅差摩釋精舍(梵Ka^laks!emakasya -sakyasya-viha^ra )、摩诃僧祇律卷八之仙人聚落精舍(梵R!s!igra^ma -viha^ra )、叢林精舍(梵Pin!d!avana -viha^ra )等,則是以毗诃羅(梵viha^ra ,巴同)譯爲精舍;此外,亦有以阿練若(梵a^ran!ya ,巴aran~n~a )、求呵(梵guha^ ,巴同),及梵語niva^sana巴同)、aga^ra-s/a^la(巴aga^rasa^la)、a^vasatha(巴同)等,譯爲精舍者。[出曜經卷二、法顯傳、摩诃僧只律卷一、釋氏要覽卷上](參閱“寺院”2414)
(術語)寺院之異名。爲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謂。此名自祇園精舍而來。學林新編曰:“晉孝武幼奉佛法,立靜舍于殿門,引沙門居之。因此俗謂佛寺曰靜舍,亦曰精舍。”按漢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悉稱精舍。範書包鹹傳:鹹住東海,立精舍講授。黨锢傳:劉淑檀敷俱立精舍教授。姜肱傳:盜就精廬求見。注雲:精廬即精舍也。以此觀之,精舍本爲儒士設。晉時別居沙門,乃襲用其名焉耳。叁國志注引江表傳曰:于吉來吳,立精舍。燒香讀道書。製作符水,以療病。晉武以前道士,亦嘗襲精舍名矣。釋迦譜八曰:“息心所棲故曰精舍。”慧苑音義上曰:“藝文類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爲精舍,由其精練行者之所居,故謂之精舍也。”名義集七曰:“靈佑寺诰曰:非粗暴者所居故雲精舍。”
寺院的別名。 - 陳義孝編
(名數)見精舍條。
(名數)智度論叁曰:“五山中有五精舍。”見五山條。[囗@又]一給孤獨園,在舍衛國。二鹫嶺,在摩揭陀國。叁狝猴池,在毗耶離國。四庵羅樹園,在毗耶離國。五竹林精舍,又名迦蘭陀竹園,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傍。見叁藏法數二十四。
[出翻譯名義] 釋迦譜雲。息心所棲。故曰精舍。行者精練之所也。一給孤獨園給孤獨長者之名。以其仁而聰敏。積而能散。赈乏濟貧。哀孤恤獨。時美其德。號給孤獨。法側金布地。以買只陀太子園。遂名給孤獨園。因建精舍奉佛。佛于其中說法也。(梵語只陀。華言戰勝。)二驚嶺驚嶺。山名也。以其山形。似于驚鳥。故以我焉。中爲精舍。佛居此而說法也。叁猕猴江猕猴江者。以猕猴嘗于此江沐浴。故以名焉。大智度論雲。毗耶離。有舍。名猕猴池。佛曾于此說法。翻譯名義雲。那蘭陀波池旁 - 明·一如等 撰
大林,梵名Maha^ -vana ,巴利名同。(一)位于中印度毗舍離城附近,又稱鸠□伽羅沙羅(梵Ku^t!a^ga^ra -s/a^la^ ,巴Ku^t!a^ga^ra-sa^la^ )、重閣講堂、高閣講堂、重閣堂、普集講堂、重閣精舍、高觀殿、高樓臺觀。據善見律毗婆沙卷十載,此林無人種植,自然天成,從迦維羅衛國連至雪山,林區遼闊,故稱大林,佛曾住此說法。大林精舍內有供佛之堂,狀如雁子,設備完足。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七載,重閣講堂鄰接猕猴池岸精舍(梵Markat!a -hrada-viha^ra ),佛陀昔時遊化該地時猕猴奪缽,至樹上取蜜奉持佛,並爲佛穿鑿一池。然據中阿含卷二十一無刺經、增一阿含卷二十四等所載,則謂大林精舍與猕猴池岸精舍並不相鄰,而爲位處異地之兩精舍。另有一說,謂大林與猕猴同一精舍之異名。或謂猕猴即毗舍離城中一居民之名。[雜阿含經卷叁、善見律毗婆沙卷一、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六、祓智度論卷叁、大唐西域記卷四秣菟羅國條]
(二)位于北印度烏仗那國。佛陀于因位修菩薩行時,其時稱爲薩縛達王(即一切施主),曾于此地遇一婆羅門子之乞討,由于當時已失國位,身無分文,遂令婆羅門子將自己捆縛起,交付敵國國王以求賞金。[出曜經卷一撰集百緣經卷一]
(寺名)大竹林精舍之略稱。見竹林精舍條。
佛光山創辦之社會福利事業之一。設于臺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西麓,峨眉金頂之下方,普門中學之後方。此精舍乃佛光山響應複興中華文化之號召,爲發揚敬老孝道之精神、增進家庭倫理之和諧、安排老人安樂之生活、提供老人自費安單、頤養天年而創建者。民國六十叁年(1974)十月興工,六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落成,並舉行進單儀式。精舍爲現代化之套房建築,有六坪、十二坪兩種,公共設施包括齋堂、念佛堂、康樂室、福利社、醫務室、花園等。安單者之資格,限年滿五十五歲以上之正信佛教徒,僧俗男女不拘。精舍占地叁千余坪,共分叁棟建築,可供一二○戶安單。
位于臺灣臺北縣中和市。爲貢噶老人申書文所建之藏密白教道場。民國四十八年(1959)春創建于廈門街,後遷至現址。五十七年、六十四年曾先後增建。六十四年冬,申上師谒第十六代大寶法王于岷市,獲頒世尊金像與舍利,像內並藏有噶瑪巴第一至十五代大寶法王舍利,乃于六十七年七月鸠工興建大殿及寶塔,供奉金佛與舍利。工程于六十九年七月完竣。七十一年更名爲“中華民國噶瑪叁乘法輪中心”。
(一)即祇樹給孤獨園。(參閱“祇樹給孤獨園”3920)
(二)清末民初佛教大德楊文會,受錫蘭摩诃菩提會會長達磨波羅之啓發,所設立之佛教團體。于清光緒叁十叁年(1907)設于南京金陵刻經處。該團體以複興印度佛教並弘傳于世界爲目標,招集缁素青年十數人,研究佛學及漢學。課程除佛學、國文外,並授英文,以爲進修梵文、巴利文之基礎。楊氏自講楞嚴經、大乘起信論,蘇曼殊教英文,谛閑講天臺教觀。當時入學缁素有梅光羲、歐陽竟無、邱虛明、仁山、太虛、智光、觀同等人。後因經費短绌,不二年即告停辦。[中國佛教史卷四(蔣維喬)、支那佛教近世史の研究(水野梅曉)]
(堂塔)即祇園精舍。見祇園及祇樹條附錄。
祇園精舍。 - 陳義孝編
(堂塔)只陀園林須達精舍之略。涅槃經二十九曰:“時須達長者白舍利弗:大德!此大城(指舍衛城)外何處有地,不近不遠,多饒泉池,有好林樹,花果蔚茂,清淨閑豫,我當于中爲佛世尊及比丘僧造立精舍。舍利弗曰:只陀(太子名)園林,不近不遠,(中略)此處最勝,可安立精舍雲雲。”
只陀園林須達精舍的簡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座佛寺,在舍衛城,乃須達多長者建築以供佛說法的道場。 - 陳義孝編
日本最早之寺院。又稱馬子冢。有五輪石塔,高約叁公尺。相傳今奈良縣橿原市(畝傍町石川)之本明寺即其遺址。敏達天皇十叁年(584),蘇我馬子于石川之自宅修建精舍,安奉佛像及舍利(爲司馬達等攜來),後因被誣爲惡疫流行之因,遂爲物部守屋燒毀,其後不詳。
梵名Salala^ga^raka ,巴利名Salal!a^ga^raka, Salalaghara 。又譯作石岩。爲位于中印度憍薩羅國舍衛城(巴Sa^vatthi^ )祇園精舍之小屋。據長部經典二十一帝釋所問經(巴Sakkapan~ha-suttanta )記載,釋尊有時亦于此小屋入定。長阿含卷十釋提桓因問經、中阿含卷叁十叁釋問經、帝釋所問經等亦曾言及。又據雜阿含經卷二十載,尊者阿那律(巴Anuruddha )曾于松林精舍罹病,病苦中修習四念處,自求安忍。
西域記六卷五頁雲:伽藍東六七十步,有一精舍,高六十余尺。中有佛像,東面而坐。如來在昔,于此與諸外道論義。次東有天祠,量等精舍。日旦流光。天祠之影,不蔽精舍。日將落照,精舍之陰,遂覆天祠。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