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条与“罗汉”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罗汉 阿罗汉 大罗汉 九罗汉 罗汉法 罗汉供 罗汉讲 罗汉堂 罗汉田 罗汉鞋 王罗汉 阿罗汉果 阿罗汉相 阿罗汉向 大阿罗汉 二种罗汉 害阿罗汉 九种罗汉 六种罗汉 罗汉比丘 名字罗汉 七种罗汉 三种罗汉 山门罗汉 十八罗汉 十六罗汉 五百罗汉 云居罗汉 住法罗汉 住果罗汉 阿罗汉长老 阿罗汉三义 不动阿罗汉 护法阿罗汉 慧解脱罗汉 进法阿罗汉 堪达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 漏尽阿罗汉 罗汉请弥陀 七种阿罗汉 千二百罗汉 思法阿罗汉 退法阿罗汉 无阿罗汉等 无真阿罗汉 阿罗汉具德经 阿罗汉沙门果 阿罗汉有六种 不动法阿罗汉 灌州罗汉和尚 罗汉桂琛禅师 罗汉匡果禅师 罗汉守仁禅师 罗汉系南禅师 罗汉行林禅师 罗汉院义禅师 罗汉愿昭禅师 罗汉智依禅师 罗汉宗彻禅师 十六大阿罗汉 漳州罗汉和尚 住不动阿罗汉 阿罗汉非善士趣 阿罗汉有四胜利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如来与阿罗汉等异 五百雁为五百罗汉 阿赖耶识阿罗汉位舍 阿罗汉不能作诸佛事 阿罗汉所不习十一法 阿罗汉退失现法乐住 阿罗汉成就众多功德相 阿罗汉住何等心般涅盘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罗汉 决定受业能障阿罗汉果 如来说法不共阿罗汉等 提婆菩萨与罗汉论义处 诸阿罗汉不皆回向菩提 阿罗汉果但可退失现法乐住 阿罗汉唯住无记心而般涅盘 离爱诸阿罗汉四相解脱自在 如来与阿罗汉等同分异分。 阿罗汉苾刍不能习近五种处所 阿罗汉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罗汉〔《神僧传》卷第九〕 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 二法心善解脱诸阿罗汉内自所证 阿罗汉般涅盘已不复堕在诸有情数 如来解脱及离盖住与阿罗汉解脱及离盖住 阿罗汉有能舍寿增寿及不能舍寿增寿功能差别 漳州罗汉琛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宝相(唐京师罗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桂琛(后唐漳州罗汉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王罗汉(宋明州干符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罗汉

  (术语)Arhat(N.sg.m.Arh&amacron;n),阿罗汉之略。小乘之极果也。见阿罗汉条。

佛学常见辞汇 【2】罗汉

  阿罗汉的简称。见阿罗汉条。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 【3】罗汉

  梵语Arhat(阿罗汉),简称“罗汉”,一般意译为“杀贼”、“不生”等。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证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无余涅槃”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经中说,有些大阿罗汉实际上是不入涅槃的菩萨,示现罗汉身在世间利乐众生,民间祀奉的,多属于这类大阿罗汉。如唐·司空图《十会斋文》:“维摩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学大词典 【4】罗汉

  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二)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证入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而无法可学,故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若再完成无学正见乃至无学正定之八圣道,以及无学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则称为十无学支。

  关于阿罗汉之语义,据大智度论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七本、翻译名义集卷一、卷二等举出杀贼、不生、应供三义,称为阿罗汉三义,为自古以来最常见之说。即:(一)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梵语arhan,为梵语arhat(阿罗汉)之单数主格,意译受供养、受尊敬,故上述三义中,以应供一义较为适切。此外,慧远于大乘义章卷二十末亦以应化一切众生、断尽诸惑等四义解释阿罗汉。又善见律毗婆沙卷四则举出打坏三界车辐、远离一切恶业、无覆藏等五种阿罗汉之释义。

  另就阿罗汉之种类而论,声闻四果中之阿罗汉,依其根性利钝之差别,可分为六种。据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卷二十五等所举,即:(一)退法阿罗汉,又作退相阿罗汉,指遭遇小恶缘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罗汉,又作死相阿罗汉,指由于忧惧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护法阿罗汉,又作守相阿罗汉,指能守护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达法阿罗汉,又作可进相阿罗汉,指能迅速精进,而达于不动法者。(六)不动法阿罗汉,又作不坏相阿罗汉,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为钝根者,故得时解脱或时爱心解脱,而后者系属利根者,故得不时解脱或不动心解脱。详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缘而得入定之解脱,称为时解脱;随时可入定,而无须等待某种特定因缘之解脱,称为不时解脱。又善护自己所得之阿罗汉果,并解脱烦恼者,称为时爱心解脱;不再由于烦恼而退失果位之解脱者,称为不动心解脱。此外,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为两种,即:(一)本来生就不动种性者,称为不退法阿罗汉、不退相阿罗汉。(二)由精进修行而达不动法者,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为七种阿罗汉。若再加缘觉、佛,则总称九种阿罗汉,又称为九无学。

  另据中阿含经卷三十、成实论卷一等所举,以慧解脱、俱解脱取代缘觉、佛,而形成另一种九无学。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脱烦恼之阿罗汉,称为慧解脱阿罗汉。若得灭尽定,而于心、智慧两方面悉皆解脱之阿罗汉,则称俱解脱阿罗汉。此二者再加无疑解脱阿罗汉(在俱解脱中通达一切文义,而得四无碍解者),则成三种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经卷十八、弥勒上生经、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十四、甘露味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法华义记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末、法华义疏卷一、大日经疏卷一、翻梵语卷一、玄应音义卷八](参阅“九无学”147、“六种性”1302、“四向四果”168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罗汉

  (术语)Arh&amacron;ñ,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照阿卢汉条。

英汉对照词典 【6】罗汉

Arhan  ==  阿罗汉

see  Arhat  and  Four  Fruition.

英汉对照词典 【7】罗汉

Arhat  ==  阿罗汉

There  are  two  kinds  of  arhats,  namely,  the  Sound-hearing  arhat  (Sravaka)  and  the  Enlightened-to-condition  arhat  (Praetyka-Buddha).  The  former  attains  the  wisdom  to  understand  the  Four  Noble  Truth,  while  the  latter  attains  the  wisdom  to  understand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or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They  represent  two  vehicles,  who  "comprehend  for  their  own  sake".  As  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and  not  to  others,  they  are  incapable  of  genuine  and  equal  enlightenment.
There  are  four  noble  stages  of  fruition  in  the  Arhat  Path.

佛学常见辞汇 【8】罗汉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9】罗汉

  成唯识论三卷七页云: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云何知然?决择分说:诸阿罗汉、独觉、如来、皆不成就阿赖耶故。集论复说: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三十二卷二页云:问:何故择灭亦名阿罗汉?答:应受供养故。谓阿罗汉、总目应义。无有世间上妙供具、择灭涅盘不应受者。复次罗汉、名应;阿之言不。择灭涅盘,于诸界趣,不应流转;故名不应。复次罗汉、名贼;亦名为怨。阿之言无。涅盘中无烦恼怨贼;是故择灭、名阿罗汉。
  三解  大毗婆沙论九十四卷十二页云:问:何故名阿罗汉?答:应受世间胜供养故;名阿罗汉。谓世无有清净命缘,非阿罗汉所应受者。复次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界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是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名阿罗汉。此中恶者、谓不善业。不善者、谓一切烦恼。障善法故,说为不善。是违善义。如有颂言:远离恶不善,安住胜义中;应受世上供,故名阿罗汉。
  四解  法蕴足论二卷二页云:阿罗汉者:略有二种阿罗汉性。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云何有为阿罗汉性?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性。云何无为阿罗汉性?谓贪瞋痴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永静,焦渇永息,憍逸永离,窟宅永破,度四暴流,无上究竟,无上寂静,无上爱尽离灭涅盘。是名无为阿罗汉性。如来具足圆满成就如是所说有为无为阿罗汉性,故名阿罗汉。又贪瞋痴及余烦恼、皆悉应断。如来于彼永断遍知。如多罗树,永断根顶,无复遗余;皆得当来永不生法。故名阿罗汉。又身语意三种恶行,皆应永断。如来于彼,永断遍知。乃至广说。故名阿罗汉。又过去佛、皆已远离恶不善法所有杂染后有炽然苦异熟果,皆得当来永不生法;今佛亦尔。故名阿罗汉。又佛世尊、成就最胜吉祥功德,应受上妙衣服饮食诸坐卧具医药资缘种种供养。故名阿罗汉。如有颂言:世所应受用种种上妙物,如来皆应受。故名阿罗汉。 - 朱芾煌

翻译名义集 【10】罗汉

  大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又,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法华疏云:阿颰(音跋)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悉是无生释罗汉也。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 - 宋·普润法云

阿含辞典 【11】罗汉

由老师教导而修得解脱涅槃者,另译为「阿罗诃、罗诃、阿罗呵、罗汉、无所着、至真、真人、第四果、第四沙门果」,义译为「应供(值得供养者)、应」,另译为「应真」,俗语转义为「贼杀、不生」,亦为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 - 庄春江居士编

佛识慧集 【12】罗汉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三义:一杀贼,杀尽烦恼之贼;二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三应供,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罗汉

  (术语)大阿罗汉之略。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罗汉

  (名数)见罗汉条。

阿含辞典 【15】罗汉

全句为「恭敬承事,如罗汉法」,即「以服侍供养解脱阿罗汉那一般的服侍供养」。 - 庄春江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6】罗汉

  (仪式)供养五百罗汉之法会。

佛学大词典 【17】罗汉

  即赞叹罗汉之德,举行供养之法会。又作罗汉供、罗汉会、罗汉拜。为四座讲之一。供养罗汉之缘起,依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载,佛陀入灭时曾付嘱十六阿罗汉,与诸施主作真福田。阿罗汉承佛旨意,以神通力自延寿量。若施主迎请四方僧,广设无遮施,或于住处,或诣寺中;此诸尊者及诸眷属即分散往赴,蔽隐圣仪,密受供具,使诸施主得胜果报。中国自古多流行于禅家,如唐代翠微无学供养罗汉即为其例。日本于镰仓时代以后,诸寺盛行之,如曹洞宗即于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举行此种供养法会。[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翠微无学条、密庵咸杰禅师语录卷上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语录建会上堂、禅林象器笺祭供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8】罗汉

  (仪式)讲赞五百罗汉之法会也。

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