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15本字典中找到 144 條與「羅漢」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8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羅漢 阿羅漢 大羅漢 九羅漢 羅漢法 羅漢供 羅漢講 羅漢堂 羅漢田 羅漢鞋 王羅漢 阿羅漢果 阿羅漢相 阿羅漢向 大阿羅漢 二種羅漢 害阿羅漢 九種羅漢 六種羅漢 羅漢比丘 名字羅漢 七種羅漢 叁種羅漢 山門羅漢 十八羅漢 十六羅漢 五百羅漢 雲居羅漢 住法羅漢 住果羅漢 阿羅漢長老 阿羅漢叁義 不動阿羅漢 護法阿羅漢 慧解脫羅漢 進法阿羅漢 堪達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 漏盡阿羅漢 羅漢請彌陀 七種阿羅漢 千二百羅漢 思法阿羅漢 退法阿羅漢 無阿羅漢等 無真阿羅漢 阿羅漢具德經 阿羅漢沙門果 阿羅漢有六種 不動法阿羅漢 灌州羅漢和尚 羅漢桂琛禅師 羅漢匡果禅師 羅漢守仁禅師 羅漢系南禅師 羅漢行林禅師 羅漢院義禅師 羅漢願昭禅師 羅漢智依禅師 羅漢宗徹禅師 十六大阿羅漢 漳州羅漢和尚 住不動阿羅漢 阿羅漢非善士趣 阿羅漢有四勝利 阿羅漢果補特伽羅 阿羅漢向補特伽羅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 如來與阿羅漢等異 五百雁爲五百羅漢 阿賴耶識阿羅漢位舍 阿羅漢不能作諸佛事 阿羅漢所不習十一法 阿羅漢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成就衆多功德相 阿羅漢住何等心般涅盤 持刀自害之退法阿羅漢 決定受業能障阿羅漢果 如來說法不共阿羅漢等 提婆菩薩與羅漢論義處 諸阿羅漢不皆回向菩提 阿羅漢果但可退失現法樂住 阿羅漢唯住無記心而般涅盤 離愛諸阿羅漢四相解脫自在 如來與阿羅漢等同分異分。 阿羅漢苾刍不能習近五種處所 阿羅漢超度叁邪追求二邪受用 常羅漢〔《神僧傳》卷第九〕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 二法心善解脫諸阿羅漢內自所證 阿羅漢般涅盤已不複墮在諸有情數 如來解脫及離蓋住與阿羅漢解脫及離蓋住 阿羅漢有能舍壽增壽及不能舍壽增壽功能差別 漳州羅漢琛禅師〔宋,惠洪《禅林僧寶傳》〕 寶相(唐京師羅漢寺)[《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桂琛(後唐漳州羅漢院)[《宋高僧傳》卷第十叁] 王羅漢(宋明州幹符寺)[《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收起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羅漢

  (術語)Arhat(N.sg.m.Arh&amacron;n),阿羅漢之略。小乘之極果也。見阿羅漢條。

佛學常見辭彙 【2】羅漢

  阿羅漢的簡稱。見阿羅漢條。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 【3】羅漢

  梵語Arhat(阿羅漢),簡稱“羅漢”,一般意譯爲“殺賊”、“不生”等。意思是:羅漢已經殺盡煩惱之賊,不再生到叁界六道之中,從而證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無余涅槃”了。在“聲聞四果”中,羅漢是最高果位;但在四聖位中,羅漢還是初位,次于緣覺、菩薩和佛。經中說,有些大阿羅漢實際上是不入涅槃的菩薩,示現羅漢身在世間利樂衆生,民間祀奉的,多屬于這類大阿羅漢。如唐·司空圖《十會齋文》:“維摩赴會,捧瑞露以同沾,羅漢飛空,曳危峰而亦至。”(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佛學大詞典 【4】羅漢

  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爲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指斷盡叁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據成唯識論卷叁載,阿羅漢通攝叁乘之無學果位,故爲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舉出,阿羅漢乃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一,爲小乘之極果。可分爲二種,即:(一)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于阿羅漢果者。(二)阿羅漢果,指斷盡一切煩惱,得盡智而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證入此果位者,四智圓融無礙而無法可學,故稱無學、無學果、無學位;若再完成無學正見乃至無學正定之八聖道,以及無學解脫、無學正智等十種無漏法,則稱爲十無學支。

  關于阿羅漢之語義,據大智度論卷叁、大乘義章卷十七本、翻譯名義集卷一、卷二等舉出殺賊、不生、應供叁義,稱爲阿羅漢叁義,爲自古以來最常見之說。即:(一)殺賊,賊,指見、思之惑。阿羅漢能斷除叁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二)不生,即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而不複受生于叁界中,故稱不生。(叁)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梵語arhan,爲梵語arhat(阿羅漢)之單數主格,意譯受供養、受尊敬,故上述叁義中,以應供一義較爲適切。此外,慧遠于大乘義章卷二十末亦以應化一切衆生、斷盡諸惑等四義解釋阿羅漢。又善見律毗婆沙卷四則舉出打壞叁界車輻、遠離一切惡業、無覆藏等五種阿羅漢之釋義。

  另就阿羅漢之種類而論,聲聞四果中之阿羅漢,依其根性利鈍之差別,可分爲六種。據雜阿毗昙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五等所舉,即:(一)退法阿羅漢,又作退相阿羅漢,指遭遇小惡緣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羅漢,又作死相阿羅漢,指由于憂懼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叁)護法阿羅漢,又作守相阿羅漢,指能守護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羅漢,又作住相阿羅漢,指不退亦不進,而安住于果位者。(五)堪達法阿羅漢,又作可進相阿羅漢,指能迅速精進,而達于不動法者。(六)不動法阿羅漢,又作不壞相阿羅漢,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爲鈍根者,故得時解脫或時愛心解脫,而後者系屬利根者,故得不時解脫或不動心解脫。詳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緣而得入定之解脫,稱爲時解脫;隨時可入定,而無須等待某種特定因緣之解脫,稱爲不時解脫。又善護自己所得之阿羅漢果,並解脫煩惱者,稱爲時愛心解脫;不再由于煩惱而退失果位之解脫者,稱爲不動心解脫。此外,不動法阿羅漢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爲兩種,即:(一)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爲不退法阿羅漢、不退相阿羅漢。(二)由精進修行而達不動法者,稱爲不動法阿羅漢。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爲七種阿羅漢。若再加緣覺、佛,則總稱九種阿羅漢,又稱爲九無學。

  另據中阿含經卷叁十、成實論卷一等所舉,以慧解脫、俱解脫取代緣覺、佛,而形成另一種九無學。其中,藉智慧力以解脫煩惱之阿羅漢,稱爲慧解脫阿羅漢。若得滅盡定,而于心、智慧兩方面悉皆解脫之阿羅漢,則稱俱解脫阿羅漢。此二者再加無疑解脫阿羅漢(在俱解脫中通達一切文義,而得四無礙解者),則成叁種阿羅漢。[佛本行集經卷叁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經卷十八、彌勒上生經、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十四、甘露味論卷上、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法華義記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叁末、法華義疏卷一、大日經疏卷一、翻梵語卷一、玄應音義卷八](參閱“九無學”147、“六種性”1302、“四向四果”168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羅漢

  (術語)Arh&amacron;ñ,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之意。叁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智度論叁曰:“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複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複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又譯曰應真,真人。法華文句一上曰:“阿颰經雲應真,瑞應雲真人。”四果之一。參照阿盧漢條。

英漢對照詞典 【6】羅漢

Arhan  ==  阿羅漢

see  Arhat  and  Four  Fruition.

英漢對照詞典 【7】羅漢

Arhat  ==  阿羅漢

There  are  two  kinds  of  arhats,  namely,  the  Sound-hearing  arhat  (Sravaka)  and  the  Enlightened-to-condition  arhat  (Praetyka-Buddha).  The  former  attains  the  wisdom  to  understand  the  Four  Noble  Truth,  while  the  latter  attains  the  wisdom  to  understand  the  Law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or  the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They  represent  two  vehicles,  who  "comprehend  for  their  own  sake".  As  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mselves  and  not  to  others,  they  are  incapable  of  genuine  and  equal  enlightenment.
There  are  four  noble  stages  of  fruition  in  the  Arhat  Path.

佛學常見辭彙 【8】羅漢

  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9】羅漢

  成唯識論叁卷七頁雲:此中所說阿羅漢者:通攝叁乘無學果位。皆已永害煩惱賊故。應受世間妙供養故。永不複受分段生故。雲何知然?決擇分說:諸阿羅漢、獨覺、如來、皆不成就阿賴耶故。集論複說:若諸菩薩得菩提時,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成阿羅漢及如來故。
  二解  大毗婆沙論叁十二卷二頁雲:問:何故擇滅亦名阿羅漢?答:應受供養故。謂阿羅漢、總目應義。無有世間上妙供具、擇滅涅盤不應受者。複次羅漢、名應;阿之言不。擇滅涅盤,于諸界趣,不應流轉;故名不應。複次羅漢、名賊;亦名爲怨。阿之言無。涅盤中無煩惱怨賊;是故擇滅、名阿羅漢。
  叁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四卷十二頁雲:問:何故名阿羅漢?答:應受世間勝供養故;名阿羅漢。謂世無有清淨命緣,非阿羅漢所應受者。複次阿羅者、謂一切煩惱。漢、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煩惱賊,令無余故;名阿羅漢。複次羅漢、名生,阿、是無義。以無生故;名阿羅漢。彼于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法中,不複生故。複次漢、名一切惡不善法。言阿羅者、是遠離義。遠離諸惡不善法故;名阿羅漢。此中惡者、謂不善業。不善者、謂一切煩惱。障善法故,說爲不善。是違善義。如有頌言:遠離惡不善,安住勝義中;應受世上供,故名阿羅漢。
  四解  法蘊足論二卷二頁雲:阿羅漢者:略有二種阿羅漢性。一者、有爲,二者、無爲。雲何有爲阿羅漢性?謂彼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屍羅、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爲阿羅漢性。雲何無爲阿羅漢性?謂貪瞋癡一切煩惱、皆悉永斷;超一切趣,斷一切道,叁火永靜,焦渇永息,憍逸永離,窟宅永破,度四暴流,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愛盡離滅涅盤。是名無爲阿羅漢性。如來具足圓滿成就如是所說有爲無爲阿羅漢性,故名阿羅漢。又貪瞋癡及余煩惱、皆悉應斷。如來于彼永斷遍知。如多羅樹,永斷根頂,無複遺余;皆得當來永不生法。故名阿羅漢。又身語意叁種惡行,皆應永斷。如來于彼,永斷遍知。乃至廣說。故名阿羅漢。又過去佛、皆已遠離惡不善法所有雜染後有熾然苦異熟果,皆得當來永不生法;今佛亦爾。故名阿羅漢。又佛世尊、成就最勝吉祥功德,應受上妙衣服飲食諸坐臥具醫藥資緣種種供養。故名阿羅漢。如有頌言:世所應受用種種上妙物,如來皆應受。故名阿羅漢。 - 朱芾煌

翻譯名義集 【10】羅漢

  大論雲: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複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又,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法華疏雲:阿颰(音跋)經雲:應真。瑞應雲:真人。悉是無生釋羅漢也。或言無翻,名含叁義:無明糠脫,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雲不生。九十八使煩惱盡故,名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爲人天福田,故言應供。含此叁義,故存梵名。 - 宋·普潤法雲

阿含辭典 【11】羅漢

由老師教導而修得解脫涅槃者,另譯爲「阿羅诃、羅诃、阿羅呵、羅漢、無所著、至真、真人、第四果、第四沙門果」,義譯爲「應供(值得供養者)、應」,另譯爲「應真」,俗語轉義爲「賊殺、不生」,亦爲叁藐叁佛陀的十號(十種稱號)之一。 - 莊春江居士編

佛識慧集 【12】羅漢

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叁義:一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後有;叁應供,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

- 梵心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羅漢

  (術語)大阿羅漢之略。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羅漢

  (名數)見羅漢條。

阿含辭典 【15】羅漢

全句爲「恭敬承事,如羅漢法」,即「以服侍供養解脫阿羅漢那一般的服侍供養」。 - 莊春江居士編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6】羅漢

  (儀式)供養五百羅漢之法會。

佛學大詞典 【17】羅漢

  即贊歎羅漢之德,舉行供養之法會。又作羅漢供、羅漢會、羅漢拜。爲四座講之一。供養羅漢之緣起,依佛祖統紀卷叁十叁載,佛陀入滅時曾付囑十六阿羅漢,與諸施主作真福田。阿羅漢承佛旨意,以神通力自延壽量。若施主迎請四方僧,廣設無遮施,或于住處,或詣寺中;此諸尊者及諸眷屬即分散往赴,蔽隱聖儀,密受供具,使諸施主得勝果報。中國自古多流行于禅家,如唐代翠微無學供養羅漢即爲其例。日本于鐮倉時代以後,諸寺盛行之,如曹洞宗即于每月初一、十五兩日舉行此種供養法會。[景德傳燈錄卷十四翠微無學條、密庵鹹傑禅師語錄卷上臨安府徑山興聖萬壽禅寺語錄建會上堂、禅林象器箋祭供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8】羅漢

  (儀式)講贊五百羅漢之法會也。

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第8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