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51 條與「苾刍」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39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佛學大詞典 【1】苾刍

  梵語bhiks!u,巴利語bhikkhu。又作比丘、苾刍、■刍、備刍。意譯乞士、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馑、怖魔等。爲佛教教團五衆之一,七衆之一。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男子。苾刍以無所營于生計,悉賴乞食而清淨活命,故稱乞士。除六情之饑,斷貪欲染,而以善法薰修,故稱除士、除馑、薰士。修養善道而破煩惱,故稱破煩惱。以盡形壽受持淨戒,故又稱淨持戒。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稱怖魔。[大智度論卷叁、釋迦譜卷七、玄應音義卷八](參閱“比丘”147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苾刍

  (術語)Bhik&sdotblw;u,又雲煏刍。同于舊譯之比丘。譯曰乞士,除士,除馑男,熏士,道士等。出家爲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以此方無正翻之語,故經論中多存比丘。苾刍之梵名,或以乞士,破煩惱之二義解之,或以淨乞食,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之四義釋之。乞士者,以彼自無所營,乞人之信施而清淨活命故也。破煩惱者,以修聖道而破煩惱故也。淨持戒者,以受持盡形淨戒故也。能怖魔者,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也。智度論叁曰:“雲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爲乞士。複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複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複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維摩經佛國品注曰:“肇曰: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本名焉。”玄應音義八曰:“除馑,舊經中或言除士,除女。亦言熏士,熏女。今言比丘,比丘尼也。案梵言比丘,此言乞士,即與除馑義同。除六情饑,斷貪欲染也。以善法熏修,即言熏士,熏女。”釋迦譜七曰:“凡夫貪染六塵,猶餓夫飯不知厭足聖人斷貪染六情餓饑,故號出家爲除馑。”南山業疏叁曰:“中梵本音,號曰煏刍。此傳訛失,轉比丘也。”探玄記十八曰:“比丘者,梵有叁名:或雲比呼,或雲苾刍,或雲比丘。此無正譯,義翻有叁:謂怖魔,破惡,及乞士。”然有以苾刍爲草名者,亦一說也。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一曰:“吾吉祥草,矩舍(此言草),摩賀矩舍,室哩矩舍。世尊因地修行時,常臥此叁草也。苾刍矩舍,悉黨矩舍(此言白),世尊因地修行時,常枕此二草也。”慧琳音義二曰:“苾刍草名也,僧肇法師義苾刍有四勝德。”俱舍慧晖鈔,翻譯名義集,釋氏要覽等皆以爲草名(業疏濟緣記叁之一,言世中妄傳是草名者,訛也)。

佛學常見辭彙 【3】苾刍

  華譯比丘,義爲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種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4】苾刍

  瑜伽八十二卷十二頁雲:此中苾刍者:是沙門、舍離家法、趣非家等、名之差別。具足別解脫律儀衆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勤精進故;怖畏惡趣,自防守故;攝無損故,名爲苾刍。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5】苾刍

  梵語bhiks!un!i^,巴利語bhikkhuni^。又作苾刍尼、■刍尼、備刍尼、比呼尼。或單作尼。即比丘(梵bhiks6u  )一詞之女性名詞,亦即比丘尼。意譯除女、薰女,或沙門尼,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女子。(參閱“比丘尼”1480  、“苾刍”3942)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6】苾刍

  (術語)又作煏刍尼Bhik&sdotblw;u&ndotblw;&imacron;,即比丘尼也。尼者女聲。男僧雲苾刍,女僧雲苾刍尼。

佛學常見辭彙 【7】苾刍

  比丘尼。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8】苾刍

  “苾刍”即比丘。有二類:(一)世俗苾刍,即凡夫比丘。(二)勝義苾刍,即聖者比丘。[俱舍論記卷十五(普光)]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苾刍

  (名數)一世俗苾刍,凡夫之苾刍也。二勝義苾刍,聖者之苾刍也。見俱舍光記十五。

佛學大詞典 【10】苾刍

  指違犯殺、盜、淫、妄等“四重罪”之比丘。小乘之經部與有部之解釋各異。經部中,依律文,指犯四重罪者,已舍戒體,故稱“非苾刍”。有部中,依經文,指犯重罪者稱爲“汙道沙門”,亦即仍號沙門,故知其仍保有戒而稱“非苾刍”,乃指非勝義苾刍。所謂勝義苾刍,系指諸聖人;然苾刍由于犯四重罪之故,不成聖果,故稱“非苾刍”,而非指舍離戒體。[俱舍論卷十五、俱舍論疏卷十五]

佛學大詞典 【11】苾刍

  苾刍,梵語bhiks!u,又作比丘,意譯出家、乞食。四苾刍,即四種比丘。(一)名想苾刍(梵sam!jn~a^  -bhiks!u  ),又作名字苾刍、名字比丘,指有名無實之比丘,即尚未受具足戒之僧。以名從想生,名能生想,故稱名想。(二)自稱苾刍(梵pratijn~a^  -bhiks!u  ),又作自言苾刍、自言比丘,指犯重禁之人實非苾刍而自稱苾刍者。(叁)乞食苾刍(梵bhiks!ataiti  bhiks!u  ),又作乞丐苾刍、爲乞比丘,出家之人以乞食自活,若婆羅門等向他人乞食時亦自稱苾刍,則謂爲乞食苾刍。(四)破惑苾刍(梵bhinna  -kles/atva^d  bhiks!u  ),又作破煩惱苾刍、破煩惱比丘,指能破除煩惱結縛之諸阿羅漢等。[十誦律卷一、俱舍論卷十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2】苾刍

  (名數)一名想苾刍,身爲俗人,尚未受具足戒,自稱爲苾刍,是爲名想苾刍。名從想生,或能生想,故言名想。二自稱苾刍,犯重之人,實非苾刍,自稱言自是苾刍,名爲自稱苾刍。叁乞食苾刍,出家之人以乞食自活,故名乞食苾刍。四破惑苾刍,諸阿羅漢破惑盡者也。見俱舍論十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苾刍律儀

  (術語)苾刍應受持之戒律。即二百五十之具足戒也。

佛學常見辭彙 【14】苾刍律儀

  比丘所應受持的戒律,即二百五十條之具足戒。 - 陳義孝編

法相辭典 【15】苾刍律儀

  俱舍論十四卷叁頁雲:若受離一切應離身語業;安立第四苾刍律儀。 - 朱芾煌

法相辭典 【16】五種苾刍

瑜伽二十九卷十九頁雲:苾刍複有五種。一、乞丐苾刍。二、自稱苾刍。叁、名想苾刍。四、破壞煩惱苾刍。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刍。 - 朱芾煌

佛學大詞典 【17】苾刍草五德

  據翻譯名義集卷一載,苾刍,指雪山之香草;以此草之五種德,譬喻比丘亦具五德,即:(一)體性柔軟,以喻比丘能折伏身、語、意叁業之粗犷。(二)引蔓旁布,以喻比丘傳法度人,延綿不絕。(叁)馨香遠聞,以喻比丘戒德芬馥,爲衆所欣聞。(四)能療疼痛,以喻比丘能斷煩惱毒害之痛苦。(五)不背日光,以喻比丘正見思惟,常向佛光而不相背。(參閱“苾刍”3942)

叁藏法數 【18】苾刍草五德

  [出翻譯名義]  苾刍。雪山香草。謂其有五種德。以喻比丘亦具此德。故稱爲苾刍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一體性柔軟體性柔軟者。以喻比丘能折伏身語意業之粗犷也。二引蔓旁布引蔓旁布者。以喻比丘傳法度人。延綿不絕也。叁馨香遠聞聲香遠聞者。以喻比丘戒德芬馥。爲衆所聞也。四能療疼能療疼痛者。以喻比丘能斷煩惱毒害之痛苦也。五不背日光不背日光者。以喻比丘正見思惟。常向佛日而不背也。 - 明·一如等 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