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334 条与“菩提”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0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菩提 大菩提 菩提藏 菩提场 菩提分 菩提会 菩提讲 菩提经 菩提乐 菩提门 菩提树 菩提水 菩提寺 菩提所 菩提心 菩提子 三菩提 五菩提 须菩提 阿耨菩提 成菩提心 出到菩提 达磨菩提 大菩提心 大菩提幢 独觉菩提 顿证菩提 发菩提心 方便菩提 后生菩提 即身菩提 净菩提心 明心菩提 菩提达摩 菩提达磨 菩提道场 菩提分法 菩提分品 菩提分修 菩提伽耶 菩提金刚 菩提流支 菩提流志 菩提萨埵 菩提树神 菩提索多 菩提仙那 菩提心戒 菩提心经 菩提心论 菩提心义 菩提行经 菩提智魔 七菩提宝 七菩提分 趣三菩提 三佛菩提 三菩提乐 三身菩提 三须菩提 三种菩提 上求菩提 声闻菩提 实智菩提 天须菩提 无上菩提 无相菩提 五种菩提 须菩提品 一乘菩提 缘觉菩提 真性菩提 证大菩提 诸佛菩提 跋曰罗菩提 钵罗笈菩提 成菩提补阙 大菩提五相 大菩提自性 端美三菩提 恶性须菩提 二种菩提心 发菩提心论 烦恼即菩提 净菩提心地 净菩提心观 净菩提心门 烂熟须菩提 摩地菩提心 摩诃菩提会 菩提场经法 菩提道灯论 菩提法智魔 菩提分别障 菩提鹘露支 菩提心观释 菩提有三障 菩提资粮论 入菩提行论 三藐三菩提 三种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退菩提声闻 五法退菩提 五种大菩提 须菩提尊者 应化佛菩提 缘理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 真净菩提心 出生菩提心经 广释菩提心论 回向菩提声闻 金刚菩提三藏 菩提场庄严经 菩提道次第论 菩提分法择摄 菩提七种最胜 菩提五种分别 菩提心离相论 三摩地菩提心 三十七菩提分 三种发菩提心 三种离菩提障 声闻回向菩提 受菩提心戒仪 授发菩提心戒 四法不得菩提 四缘发菩提心 文殊问菩提经 无上正等菩提 诸佛无上菩提 转烦恼依菩提 庄严菩提心经 自力大菩提心 发正等菩提心品 共发菩提心授记 回向大菩提精进 决定正向三菩提 摩诃菩提僧伽蓝 菩提分法所缘相 菩提萨埵与佛陀 三十七菩提分法 未发菩提心授记 无上菩提誓愿证 行愿胜义菩提心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多修空住速证菩提 发菩提心堕于决定 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发心能为菩提根本 金刚顶发菩提心论 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菩提分法五门建立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菩提正道菩提戒论 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菩提心论(二卷) 菩萨修三十七菩提分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 菩提资粮论(六卷) 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赞 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修习 四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 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诸阿罗汉不皆回向菩提 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 回向菩提声闻是不定种姓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菩提道次第传灯法师列传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广释菩提心论(一二同卷) 女身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菩提行经(四卷今作二卷)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一卷) 回向菩提声闻由增寿行而证菩提 不还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 勤修止观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声闻唯住有余依涅盘界中回向菩提 无上正等菩提依瞻部洲百年位身等 一来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三昧耶 预流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上下合卷) 菩提伽耶(Buddhagaya) 四法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速证无上菩提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受菩提心戒仪(普贤瑜伽金刚阿阇梨集) 菩提达摩(Bodhidharma ?~536) 菩提流支(Bodhiruci 约5~6世纪间) 菩提流志(唐洛京长寿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菩提达摩(齐邺下南天竺僧)[《续高僧传》卷十六] 束草师(唐京兆菩提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二卷 一名伽耶山顶经论)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摩诃菩提会(Maha Bodhi Society) 南谟阿梨耶婆卢枳帝烁钵罗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 菩提流支(魏南台永宁寺北天竺沙门)[《续高僧传》卷一]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仪) 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 ▲ 收起
当前显示“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中国百科全书 【1】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

  Sanshiqi  putifen

  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俱舍论》卷二十五称:“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世人攀缘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净、乐、常、我四颠倒,因而有贪爱等烦恼。为治此四种颠倒,以念、慧为体立四念住:1、观身不净,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破除净想的颠倒;2、观受是苦,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者苦,破除乐想的颠倒;3、观心无常,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破除常想的颠倒;4、观法无我,用能观之智,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所以无我,除破我想的颠倒。

  四正断  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1、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2、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3、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4、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于此四法戒勉策励,精进修习,为了断恶修善。

  四神足  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五根  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1、信根。信正道及助道善法;2、粗进根。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勤求不息;3、念根。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4、定根。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5、慧根。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这五种法,皆有能生善法,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故名为“根”。

  五力  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1、信力。信根增长可破疑惑;2、精进力。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3、念力。念根增长可破邪思;4、定力。定根增长可破乱想;5、慧力。慧根增长可破烦恼。《大智度论》卷十九:“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七觉支  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1、念觉支。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常念定慧等;2、择法觉支。对于诸法的真伪,用智慧加以辩别和选择,达到去伪存真;3、精进觉支。以勇猛善心,离邪行真;4、喜觉支,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心生喜悦;5、轻安觉支。不断进修,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从而轻利安适;6、定觉支。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7、舍觉支。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心无偏颇。

  八圣道支  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见八正道)。(王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