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334 条与“菩提”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20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菩提 大菩提 菩提藏 菩提场 菩提分 菩提会 菩提讲 菩提经 菩提乐 菩提门 菩提树 菩提水 菩提寺 菩提所 菩提心 菩提子 三菩提 五菩提 须菩提 阿耨菩提 成菩提心 出到菩提 达磨菩提 大菩提心 大菩提幢 独觉菩提 顿证菩提 发菩提心 方便菩提 后生菩提 即身菩提 净菩提心 明心菩提 菩提达摩 菩提达磨 菩提道场 菩提分法 菩提分品 菩提分修 菩提伽耶 菩提金刚 菩提流支 菩提流志 菩提萨埵 菩提树神 菩提索多 菩提仙那 菩提心戒 菩提心经 菩提心论 菩提心义 菩提行经 菩提智魔 七菩提宝 七菩提分 趣三菩提 三佛菩提 三菩提乐 三身菩提 三须菩提 三种菩提 上求菩提 声闻菩提 实智菩提 天须菩提 无上菩提 无相菩提 五种菩提 须菩提品 一乘菩提 缘觉菩提 真性菩提 证大菩提 诸佛菩提 跋曰罗菩提 钵罗笈菩提 成菩提补阙 大菩提五相 大菩提自性 端美三菩提 恶性须菩提 二种菩提心 发菩提心论 烦恼即菩提 净菩提心地 净菩提心观 净菩提心门 烂熟须菩提 摩地菩提心 摩诃菩提会 菩提场经法 菩提道灯论 菩提法智魔 菩提分别障 菩提鹘露支 菩提心观释 菩提有三障 菩提资粮论 入菩提行论 三藐三菩提 三种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 退菩提声闻 五法退菩提 五种大菩提 须菩提尊者 应化佛菩提 缘理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 真净菩提心 出生菩提心经 广释菩提心论 回向菩提声闻 金刚菩提三藏 菩提场庄严经 菩提道次第论 菩提分法择摄 菩提七种最胜 菩提五种分别 菩提心离相论 三摩地菩提心 三十七菩提分 三种发菩提心 三种离菩提障 声闻回向菩提 受菩提心戒仪 授发菩提心戒 四法不得菩提 四缘发菩提心 文殊问菩提经 无上正等菩提 诸佛无上菩提 转烦恼依菩提 庄严菩提心经 自力大菩提心 发正等菩提心品 共发菩提心授记 回向大菩提精进 决定正向三菩提 摩诃菩提僧伽蓝 菩提分法所缘相 菩提萨埵与佛陀 三十七菩提分法 未发菩提心授记 无上菩提誓愿证 行愿胜义菩提心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多修空住速证菩提 发菩提心堕于决定 发菩提心破诸魔经 发心能为菩提根本 金刚顶发菩提心论 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菩提分法七位次第 菩提分法五门建立 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菩提正道菩提戒论 三十七种菩提分法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菩提心论(二卷) 菩萨修三十七菩提分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 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 菩提资粮论(六卷) 毗卢遮那如来菩提心赞 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修习 四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 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诸阿罗汉不皆回向菩提 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 回向菩提声闻是不定种姓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 菩提道次第传灯法师列传 若知牢狱苦,便发菩提心 广释菩提心论(一二同卷) 女身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菩提行经(四卷今作二卷) 圣者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 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一卷) 回向菩提声闻由增寿行而证菩提 不还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 勤修止观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声闻唯住有余依涅盘界中回向菩提 无上正等菩提依瞻部洲百年位身等 一来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三昧耶 预流果已得未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法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上下合卷) 菩提伽耶(Buddhagaya) 四法令在家出家二分菩萨速证无上菩提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受菩提心戒仪(普贤瑜伽金刚阿阇梨集) 菩提达摩(Bodhidharma ?~536) 菩提流支(Bodhiruci 约5~6世纪间) 菩提流志(唐洛京长寿寺)[《宋高僧传》卷第三] 菩提达摩(齐邺下南天竺僧)[《续高僧传》卷十六] 束草师(唐京兆菩提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二卷 一名伽耶山顶经论)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摩诃菩提会(Maha Bodhi Society) 南谟阿梨耶婆卢枳帝烁钵罗耶菩提萨埵婆耶摩诃萨埵婆耶 菩提流支(魏南台永宁寺北天竺沙门)[《续高僧传》卷一]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亦名瑜伽总持教门说菩提心观行修持仪) 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 ▲ 收起
当前显示“菩提树”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佛学大词典 【1】菩提

(一)梵语bodhi-druma,  bodhi-taru,  bodhi-vr!ks!a,或单称  bodhi,巴利语bodhi-rukkha。又称觉树、道树、道场树、思惟树、佛树。释尊即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此树原称钵多(梵as/vattha  ),又作贝多、阿说他、阿沛多,意译为吉祥、元吉。学名  Ficus  religiosa。其果实称毕钵罗(梵pippala  ),故亦称毕钵罗树。属桑科,原产于东印度,为常绿乔木,高达三公尺以上,其叶呈心形而末端尖长,花隐于球形花囊中,花囊熟时呈暗橙色,内藏小果。

  佛陀成道地之菩提树历来屡次遭受阿育王、王妃低舍罗絺多、设赏迦王等所砍伐,然仍新芽繁茂。据巴利文大史(Maha^vam!sa,  xix)及巴利文菩提树史(Bodhi-vam!sa)记载,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曾持此菩提树枝前往锡兰,植于首都阿■罗城(Anura^dhapura)城南之大眉伽林(Maha^megha)中。其后,于十二世纪回教徒入侵印度时,菩提道场之本树惨遭摧残,遂又从锡兰移枝回菩提道场。又据元亨释书卷二载,南朝刘宋时,中印度僧求那跋陀罗曾携菩提树至中国广州栽植;未久,道邃复将之分植至天台山;宋绍熙元年(1190),日僧荣西再移植其树枝至日本。



  诸佛之成道,自度化众生之意义而言,皆为同一化仪,以此之故,过去未来诸佛之证悟成道,皆如同释尊,而各自有其“菩提树”。经典中即详载有过去七佛之菩提树名,如过去毗婆尸佛之波波罗树(梵pa^t!ali^  )、尸弃佛之分陀利树(梵pun!d!ari^ka  )、毗舍婆佛之娑罗树(梵sa^la  )、拘楼孙佛之尸利沙树(梵s/iri^s!a  )、拘那含佛之乌暂婆罗树(梵udumbara  )、迦叶佛之尼拘律树(梵nigrodha  )、释迦牟尼佛之钵多树,及未来弥勒下生成佛时,其菩提树名为那伽树(梵na^gapus!pa  ,龙华树)。另如阿■佛国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上亦记载阿■、弥陀之净土皆各有道场树。

  此外,另有一种乔木之菩提树,学名  Tilia  migueliana。属菩提树科,高达十二至十五公尺,其树叶不同于毕钵罗树,末端非尖形,周围呈波状,果实黑色,可作念珠。相传南朝梁时僧智药自天竺移来菩提树,植于粤东,其菩提树子,表面有大圈,其纹如月,细点如星,称为星月菩提,亦可作为数珠。今寺院普遍栽植之菩提树,乃属释尊成道地之毕钵罗树。[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卷四十五、修行本起经卷下、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毗尼母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十二、十住毗婆沙论卷三、高僧法显传、法苑珠林卷八,大唐西域记卷八摩揭陀国条、广东新语、粤东笔记]

  (二)为创刊于民国四十一年(1952)十二月之佛教月刊。为朱斐所创办。发行地点在台中。乃政府迁台以来,于台湾佛教刊物中,声誉颇著者。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菩提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rdotblw;k&sdotblw;a,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Aś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钵罗树(Pippala)。见毕钵罗条。谓贝多罗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阤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伽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娑。至显庆五年,于寺立碑,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拨梨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树。”翻译名义集曰:“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广东新语曰:“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叶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沤之,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谷,俗谓之菩提纱是也。”按诃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诃黎勒树,故名。粤东笔记曰:“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树为常绿亚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余。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亦可作念珠。

佛学常见辞汇 【3】菩提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树。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4】菩提

西域记八卷十八页云: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卽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雕,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盘之日,叶皆雕落。顷之复故。是日也,诸国君王,异方法俗;数千万众,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洒。于是奏音乐,列香花,灯炬继日,竞修供养。如来寂灭之后,无忧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毁佛遗迹。兴发兵徒、躬临剪伐。根茎枝叶、分寸斩截。次西数十步、而积聚焉。令事火婆罗门、烧以祠天,烛焰未静,忽生两树。猛火之中,茂叶含翠。因而谓之灰菩提树。无忧王睹此悔过。以香乳溉余根。洎乎将旦,树生如本。王见灵怪,重深欣庆。躬修供养,乐以忘归。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后,重伐其树。无忧王旦将礼敬,唯见蘗株。深增悲慨。至诚祈请,香乳溉灌,不日还生。王深敬异,垒石周垣,其高十余尺,今犹见在。近设赏迦王者、信受外道,毁嫉佛法,坏僧伽蓝,伐菩提树。掘至泉下,不尽根柢。乃纵火焚烧,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烂,绝灭遗萌。数月后、摩揭陀国补刺拿伐摩王,(唐言满冑)无忧王之末孙也。闻而叹曰:慧日已隐,唯余佛树。今复摧残,生灵何睹。举身投地,哀感动物。以数千牛、构乳而溉。经夜树生,其高丈余。恐后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树、隐于石壁,上出二丈余。如彼广说。 - 朱芾煌

翻译名义集 【5】菩提

  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法苑云:释迦道树,多阿沛多罗。 - 宋·普润法云

佛识慧集 【6】菩提

原名毕钵罗树,因释尊在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

- 梵心居士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