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5本字典中找到 77 条与“行相”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8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佛学大词典 【1】行相

  指心(心王)及心所所具有之认识作用或所映现之影像状态。心、心所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称为行相。最常见者,如散见于原始佛典中之“四谛十六行相”,即是小乘佛教用以观悟四谛之理之修习内容。于此观悟过程中,修行者对苦、集、灭、道四谛各自浮现四种影像于心而分别解了、观念之。然对“行相”一词之解释,俱舍与唯识二家说法不同,称为二种行相。在俱舍宗,系指映现于心之影像;在唯识宗,则指心与心所之认识作用。

  (一)俱舍宗认可直缘心外之境,故以心、心所为能缘,以心外之境为所缘,其时,心与心所所浮现之影像即为行相。俱舍论记卷一末(大四一·二六下):“言行相者,谓心、心所,其体清净,但对前境,不由作意,法尔任运,影像显现,如清池明镜,众像皆现。”同书卷四又进一步阐论其义,并谓“行”为行解之意,如了别之作用;“相”为相貌之意,如影像等,故以行解事物之相貌为行相。另据俱舍宝疏卷四载,能缘之心法于所缘之境,以品类不同,故行解于心上,亦生起品类互异之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俱舍论颂疏卷三亦举例说明之(大四一·八四三下):“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二)唯识宗不认可直缘心外之境,而主张一切影像必于心内显现,以之为所缘,更生起能缘之相,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之相称为相分,能缘之相称为见分,此见分即所谓之行相,是为见分行相,属于心识之认识作用,而非影像等物。故由唯识宗之观点而言,俱舍宗所说之行相实为相分行相,而迥异于唯识之见分行相。成唯识论述记卷三(大四三·三一八下):“小乘人心外有境,即以为所缘,大乘说无故,以彼小乘行相为大乘相分,大乘心得自缘,别立自体分,即以为事,故以见分名行相。”[成唯识论卷二、入阿毗达磨论卷下、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卷下、俱舍论要解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行相

  (术语)心识各自固有之性能,谓之行相。心识以各自之性能,游行于境相之上,又行于所对境之相状,故名行相。唯识论二曰:“识以了别为行相故。”心识对于事物之境时,必现其影像于心内,如镜之于物指其心内之影像而谓之行相。唯识述记三本曰:“相者体也,即谓境相,行于境相,名为行相。或相谓相状,行境之相状,名为行相。或行境之行解相貌,然本但是行于相义,非是行解义。”又为行解事物之相貌,故云行相。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言行相者,即是行解相故,名为行相。”同四曰:“有所行境界相,故名行相。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俱舍宝疏四曰:“能缘心法,于所缘境品类不同。行解心上,起品类相,如镜照物类于镜面上,有种种像差别之相。”颂疏三曰:“如缘青境心及心所,皆带青上影像,此识上相,名为行相。行谓行解,即能缘心也。相谓影像,即行上相也。行解之相,名为行相,依主释也。”

佛学常见辞汇 【3】行相

  行事的相状。行相有粗有细,如前六识的行相粗而易知,第八识的行相细而难明。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4】行相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页云:行相者:当知宣说八行观故。云何名为八行观耶?一者、谛实故,二者、安住故,三者、过失故,四者、功德故,五者、理趣故,六者、流转故,七者、道理故,八者、总别故。如彼卷二十页至二十三页广释。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四页云:行相者:谓诸蕴相应,诸界相应,诸处相应,缘起相应,处非处相应,念住相应;如是等相应语言,或声闻说,或如来说,或菩萨说;是名行相。
  三解  如道谛四行中说。
  四解  无性释八卷十二页云:于所缘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
  五解  法蕴足论九卷二十二页云:云何行界?谓六思身。卽眼触所生思,乃至意触所生思。是名行界。
  六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九卷十页云:问:言行相者,自性是何?答:自性是慧。应知此中慧是行相。亦是能行,亦是所行。与慧相应心心所法,虽非行相;而是能行,亦是所行。与慧俱有不相应行,及余有法,虽非行相;亦非能行;而是所行。有作是说:言行相者,总以一切心心所法为其自性。若作是说:诸心心所,皆是行相,亦是能行,亦是所行。余一切法,虽非行相,亦非能行;而是所行。复有说者。所言行相,以一切法为其自性。若作是说;诸相应法、亦是行相,亦是能行,亦是所行。不相应法、虽是行相,亦是所行;而非能行。评曰:应作是说:言行相者,自性是慧。如初所说。如是名为行相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行相?行相是何义?答:于诸境相、简择而转;是行相义。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5】行相

指心及心所所具有的认识作用。心、心所以各自的性能,游履于所缘境相上,此称为行相。唯识宗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立论,不承认心外有可直缘之境,而主张一切影像必于心内显现,以之为所缘,更生起能缘之相,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之相称为相分,能缘之相称为见分,此见分即所谓之行相。所以见分行相,属于心识的认识作用,而非影像等物。见《成唯识论》卷二。 - 于凌波居士著

法相辞典 【6】行相

  瑜伽十一卷二十一页云:云何俱行相?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7】行相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云何第三名空行相?谓于苦谛离实我性,正观行相。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行相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一页云:云何第二名苦行相?谓于苦谛,卽以生灭法性为依,于三种苦随逐法性,正观行相。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9】行相

  指苦、空、无常、无我等有漏果报之四种行相。乃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种行相。俱舍论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七上):“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参阅“十六行相”387)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0】行相

  (名数)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之四种行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11】行相

  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等之四种行相。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12】行相

  瑜伽十一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所行相?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别体相。 - 朱芾煌

佛学大词典 【13】行相

  为心、心所之异称。以心王、心所皆具有行相,故称有行相。行相,谓心、心所法向于色境或声境等,则色、声之影像浮现于自体上,并加以分别之。俱舍论卷四(大二九·二一下):“或名有行相,即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故。”(参阅“心王”1398、“心所”1403、“行相”2556)

法相辞典 【14】行相

  俱舍论四卷十三页云:谓心心所,皆名有行相。卽于所缘品类差别,等起行相故。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5】二种行相

  (名数)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于心内现影像,以之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为见分行相,俱舍为相分行相也。唯识论二曰:“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中略)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述记三本曰:“行相有二:一者见分,如此文说。二者影像相分,名为行相。”俱舍光记一之余曰:“若依大乘,此行相当相分,此相分是境摄,随变色等,即色等摄。”

法相辞典 【16】发心行相

瑜伽三十五卷九页云:又诸菩萨、起正愿心求菩提时,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盘、及以如来广大智中。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为其行相。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7】行相

  (术语)解与行相应也。见解行条。

佛学常见辞汇 【18】行相

  知解与修行相应。 - 陈义孝编

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