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16本字典中找到 876 条与“”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574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八觉 本觉 遍觉 不觉 常觉 嗔觉 大觉 等觉 独觉 顿觉 恶觉 二觉 感觉 害觉 弘觉 慧觉 极觉 惊觉 警觉 净觉 觉岸 觉策 觉城 觉触 觉道 觉德 觉帝 觉法 觉范 觉分 觉观 觉光 觉海 觉华 觉皇 觉迹 觉坚 觉剑 觉力 觉了 觉路 觉轮 觉满 觉母 觉人 觉日 觉如 觉蕊 觉山 觉世 觉树 觉他 觉天 觉鍐 觉王 觉位 觉味 觉悟 觉心 觉行 觉性 觉雄 觉义 觉猷 觉圆 觉苑 觉运 觉照 觉者 觉支 觉知 开觉 苦觉 灵觉 妙觉 攀觉 七觉 清觉 三觉 善觉 始觉 四觉 随觉 所觉 贪觉 天觉 惟觉 文觉 五觉 心觉 性觉 徐觉 玄觉 仰觉 一觉 永觉 有觉 欲觉 圆觉 缘觉 真觉 正觉 证觉 种觉 自觉 祖觉 本觉智 毕竟觉 遍正觉 不死觉 出要觉 除觉支 从禅觉 大觉地 大觉母 大觉寺 大觉院 大圆觉 等觉位 等正觉 定觉分 定觉支 独觉乘 独觉道 独觉地 独觉身 独觉习 独觉行 独觉应 独觉住 观至觉 洪觉范 护意觉 皇觉寺 净觉院 净诸觉 究竟觉 居觉生 觉不觉 觉禅钞 觉道支 觉观风 觉苦觉 觉乐觉 觉魔子 觉起印 觉身乐 觉生寺 觉胜印 觉受乐 觉卧佛 觉悟知 觉悟智 觉域派 孔清觉 六觉身 妙觉地 妙觉位 妙觉性 泥融觉 念觉分 念觉支 平等觉 七觉宝 七觉分 七觉支 七声觉 七圣觉 亲里觉 亲属觉 轻侮觉 清觉寺 趣等觉 如实觉 三恶觉 善觉王 舍觉分 舍觉支 师子觉 世间觉 随分觉 随顺觉 我卑觉 我等觉 我胜觉 无等觉 无恚觉 无量觉 无上觉 喜觉分 喜觉支 相似觉 一宿觉 有无觉 语义觉 圆觉藏 圆觉会 圆觉经 圆觉寺 缘觉乘 缘觉慧 缘觉身 缘无觉 昭觉寺 真觉寺 正遍觉 正等觉 正尽觉 正觉华 正觉山 正觉寺 知断觉 自觉法 最正觉 八大人觉 宝觉禅寺 本觉流转 本觉内熏 本觉内薰 本觉下转 本觉真如 遍觉分行 不觉六相 不觉三相 不取正觉 不知不觉 部行独觉 成等正觉 成正觉佛 成自然觉 大觉金仙 大觉泼水 大觉世尊 大觉引颈 大日觉王 大圆觉寺 大正觉寺 等觉大士 等觉菩萨 等觉已下 等妙觉王 定等觉支 定趣正觉 定性缘觉 独觉菩提 独觉现观 独觉种姓 多杰觉拔 二种本觉 二种独觉 法云等觉 佛觉三昧 根力觉道 根力觉分 孤峰觉明 观觉兴衰 何东莲觉 见闻觉知 惊觉真言 精进觉分 精进觉支 净圆觉心 镜堂觉圆 九品觉王 久成正觉 觉阿上人 觉分决择 觉了法性 觉世旬刊 觉体四相 觉悟方便 觉悟分别 觉悟随眠 觉意三昧 觉知心行 觉诸觉灭 觉诸觉起 觉诸觉住 觉诸受灭 觉诸受起 觉诸受住 觉诸想灭 觉诸想起 觉诸想住 苦无欲觉 乐无欲觉 念遍觉支 念等觉支 毗卢觉王 平等觉经 平等正觉 七遍觉支 七等觉支 起信四觉 前正觉山 轻安觉分 轻安觉支 清净觉海 清净觉相 三世觉母 善觉长者 舍等觉支 声闻缘觉 施缘一觉 十劫正觉 始成正觉 事边际觉 随染本觉 随顺开觉 他缘觉心 他作他觉 贪觉觉者 谈论觉了 天童正觉 无警觉法 无觉无观 无上妙觉 无上正觉 喜等觉支 先觉宗乘 修护觉意 眼智明觉 一切觉法 依觉言说 有警觉法 有觉有观 于此觉了 欲界独觉 圆觉三观 缘觉法界 缘觉菩提 择法觉分 择法觉支 正等正觉 正觉一念 知觉灭尽 知觉胜如 知觉有报 住果缘觉 自觉觉他 自觉涅槃 自觉圣智 自觉悟心 自知自觉 自作自觉 宗赜慈觉 最等觉位 最清净觉 八大人觉经 不觉悟随眠 不觉现行位 不取正觉愿 部行喻独觉 崇觉空禅师 此觉观无常 等觉金刚心 等正觉无减 东山觉禅师 独觉不说法 独觉乘证得 独觉乘种性 独觉舍悲障 发觉净心经 观内觉如觉 观心觉梦钞 国土人民觉 见闻觉俱识 见闻觉识俱 金刚王宝觉 精进等觉支 久近如眠觉 觉报清禅师 觉不觉二相 觉观所寝食 觉心不生心 君山觉禅师 麟角喻独觉 梦觉相违难 命分齐受觉 七觉支次第 七觉支择摄 轻安等觉支 如来知觉生 入觉想地住 三十七觉分 三种独觉道 善摄诸觉想 身分齐受觉 十方普觉寺 是眼觉善说 誓不成正觉 受身最后觉 谁于觉睡眠 说缘自觉知 天封觉禅师 铁幢觉禅师 无觉少观定 无觉无观定 无上正等觉 五人于觉眠 五人于眠觉 五种独觉地 现等觉甚深 心行息觉知 一生入妙觉 有觉有观定 有觉有观息 于六觉心想 圆觉经略疏 缘觉乘十地 择法遍觉支 择法等觉支 昭觉辩禅师 正等觉无畏 知正觉世间 自觉谁称师 宝觉禅师语录 报恩觉然禅师 本觉若珠禅师 本觉守一禅师 本觉随染二相 本所经娱乐觉 长芦妙觉禅师 常觉不得成立 大觉禅师语录 东禅玄觉禅师 肥田慧觉禅师 功臣觉轲禅师 光孝慧觉禅师 华林善觉禅师 华严祖觉禅师 慧日智觉禅师 净因自觉禅师 觉城院信禅师 觉观三种发相 觉海法因庵主 觉华普照禅师 觉因觉习觉本 琅邪慧觉禅师 灵鹫慧觉禅师 庐州大觉和尚 明觉禅师语录 普净常觉禅师 三种觉悟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 魏府大觉和尚 无觉无观三昧 无觉有观三昧 无上正等正觉 五法摄大觉地 象耳袁觉禅师 小大二种缘觉 一切身行觉知 因缘二种缘觉 永嘉玄觉禅师 有觉有观三昧 圆觉经大疏钞 云盖证觉禅师 昭觉纯白禅师 昭觉道元禅师 昭觉克勤禅师 正等觉无所畏 众生本觉心莲 祖氏觉庵道人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证得三种 惊觉一切如来印 觉知一切身入息 如来应供等正觉 三十七觉分次第 声闻与缘觉同异 一切无上觉者句 圆觉经五性差别 缘觉十二因缘院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本觉法门始觉法门 不起觉想及已观想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大觉地中功德二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琅琊山觉和尚语录 率尔生觉非证我因 轻安觉支与舍觉支 声闻独觉成熟差别 声闲独觉所得转依 十五种相觉了诸行 示现等觉涅盘甚深 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天童正觉禅师广录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于一切行成就大觉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智觉普明国师语录 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 觉德《海东高僧传》 三十七觉分何地分别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声闻独觉有无余涅盘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智见明觉及现观差别 梦觉造善恶业受果不同 明觉禅师语录(六卷) 七法能于诸谛如实觉了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声闻独觉犹有烦恼余习 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现证境觉证外境有不成 有彼一切如来知见觉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觉地所摄五法皆通假实 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 能于所知真实随觉通达慧 三十七觉分有漏无漏分别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五根与三十七觉品法相摄 正见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正智与择法觉支四句分别 声闻独觉菩萨诸根差别五种 声闻无学依变化身证无上觉 五事与根力觉支道支等分别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 二十一种想俱行修诸觉支差别 发觉净心经(二卷或作一卷) 共诸声闻独觉威力及不共威力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 自觉(唐镇州)《净土往生传》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四卷) 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大觉琏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如来成等正觉转正法轮入大涅盘皆无二相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二卷 有陈觉序) 玄觉(唐玉华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永明智觉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东林照觉总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法悦(梁京师正觉寺)[《高僧传》卷十三] 黄龙宝觉心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僧范(齐邺东大觉寺)[《续高僧传》卷八] 云居宏觉膺禅师〔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道元(成都昭觉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觉(唐并州武德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救(唐洛京白马寺)[《宋高僧传》卷第二] 觉音(Buddhaghosa 5世纪中叶) 玄觉(唐温州龙兴寺)[《宋高僧传》卷第八] 袁觉(眉州象耳山)[《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正觉(明州天童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祖觉(眉州中岩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宝岩(隋京师仁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法因(平江府觉海寺)[《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法周(隋京师静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六] 慧光(齐邺下大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清江(唐襄州辩觉寺)[《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希觉(汉钱塘千佛寺)[《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常觉(宋东京普净院)[《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明觉(唐天目山千顷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昙无最(魏洛都融觉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自觉(唐镇州大悲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 前有翰林虞集序比丘觉岸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之钞(三十卷 前有宗密经序) 行觉(皓玉)(唐荆州国昌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师觉月(Prabodhi Chandra Bagachi ?~1956)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1】

  (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音译菩提。即证悟涅槃妙理之智慧。旧译作道,新译则作觉。以区分“法”与“人”之故,而译  bodhi  为觉,译  buddha  为觉者。[般若心经幽赞卷下、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慧苑音义卷上](参阅“菩提”5198)

  (二)梵语buddha。音译佛、佛陀。又作觉者。据慧远之观经义疏卷本载,觉有二义:(一)觉察之义,系相对于“烦恼障”而言。烦恼之侵害如贼,仅圣者能觉知而不受其害,故谓之觉。(二)觉悟之义,系相对于“所知障”而言。无明之昏闇如睡眠,然圣慧一起则明朗了知,如自睡眠中醒寤,故谓之觉。又凡夫之人,了无觉义;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仅具自觉;而菩萨虽能自觉、觉他,然觉行未满;唯独有佛,为自觉、觉他,而又觉行圆满者。[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参阅“佛”2605)

  (三)与“不觉”相对。指心性远离妄念而照用朗然。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万有之本体)有觉与不觉二义,而觉又有本觉、始觉之别。其中,以万有之本体本为清净之觉体(本觉),然无始以来为无明妄念所覆,故依现实状态,而称不觉;若依修行观智即可达觉了心源,则称始觉。

  又依觉之程度,始觉复分为如下四位:(一)究竟觉,意谓无上之觉知,系指菩萨修行阶位中第十地菩萨之觉知,然一般以佛之觉知方为究竟觉、无上觉、正觉、大觉等。  (二)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的菩萨之觉知,以其不完全究竟之故。(三)相似觉,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及二乘之觉知,以其相似于觉,然非真觉。(四)  不觉,十信以下之凡夫,已觉知业果之理,如知恶业能招感苦果等,虽不造恶业,然仍未起断惑之智慧,是为不觉。(参阅“本觉”1979、“始觉”3140)

  (四)梵语vitarka。新译作寻。心所之名。即寻求推度之精神作用,亦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仅限于色界之初禅及欲界。于诸经论中,因其性质之善、恶,分为善觉与恶觉。如欲觉(贪觉)、嗔觉(恚觉)、害觉(恼觉)等三者,称为三恶觉,或三不善觉;若再加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利他觉)、轻他觉(轻侮觉),则称八觉。反之,离欲觉(远离觉、出离觉、出觉)、无嗔觉(无恚觉)、无害觉(无恼觉)等三者,称为三善觉(其中后二者为安稳觉)。此外,菩萨、缘觉、声闻等圣者为入菩提道而觉知、思念之八种觉,称为八大人觉,或大人八念,即:少欲觉、知足觉、远离觉、精进觉、正念觉、正定觉、正慧觉、不戏论觉等八者,皆属于善觉类。[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菩萨地持经卷四、成实论卷十四、俱舍释论卷三](参阅“寻”4936)

  (五)为心、心所之总名。以心、心所乃缘对境而觉知之故。成唯识论卷二(大三一·六下):“如心、心所,能取彼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诸心、心所依他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

  (术语)梵语菩提Bodhi,旧译曰道,新翻曰觉。觉有觉察觉悟之两义。觉察者察知恶事也。觉悟者开悟真理也。大乘义章二十末曰:“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俱舍论以尽智无生地之二为觉体,唯识以大圆镜智等四智为觉体,智度论以一切种智等三智为觉体,密教以法界体性智等五智为觉体。

佛学常见辞汇 【3】

  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着,惟至圣能朗然彻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4】

瑜伽一卷十二页云:云何觉?谓睡增者、不胜疲极故,有所作者、要期睡故,或他所引,从梦而觉。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六页云:觉者:悟入如所有事。
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页云:觉者:谓堪能简择俱生之慧。
四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觉者:谓觉言说为先慧。
五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页云:觉者:谓实有义智。觉者:谓不增益非实有智。 - 朱芾煌

佛学次第统编 【5】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一、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二、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四、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五、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六、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七、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
  八、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义,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 明·杨卓

阿含辞典 【6】

1.禅修时心念集中朝向所缘处(即心念之所依,如呼吸),如「有觉有观」,另译为「寻」,如「有寻有伺」,参看「寻」。2.感受(「受」的异译);觉受,如「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三觉)」。3.音译为「菩提」,指解脱的证悟,如「正觉」。4.明了;明白,如「善见、善觉」。5.念头;寻思,如「三善觉」、「三觉」(贪觉、害觉、恚觉)。 - 庄春江居士编

佛识慧集 【7】

梵语叫做菩提,是觉察或觉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烦恼,伺隙侵入,惟至圣能随缘省察,不为所困,是觉察义;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颠倒执著,惟至圣能朗然徹悟,烛照无遗,是觉悟义。

- 梵心居士编

佛学大词典 【8】

  又作八种恶觉、八不善觉。谓众生所生之八种恶念,即欲、嗔、害、亲里、国土、不死、族姓、轻侮。觉者,新译作“寻思”,犹言念。(一)欲觉,贪欲之念。  (二)嗔觉,嗔恚之念。(三)害觉,又称恼觉,恼害他人之念。(四)亲里觉,常忆亲戚乡里之念。(五)国土觉,常忆国土安危之念。(六)不死觉,积聚财宝,常忆长命不死之念。(七)族姓觉,常忆族姓高贵之念。(八)轻侮觉,恃己之才德而轻侮他人之念。[菩萨地持经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四十、成实论卷十四、华严经疏卷十三、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

  (名数)八种之恶觉也,觉犹言念:一、欲觉,贪欲之念也。二、嗔觉,嗔恚之念也。三、恼觉,恼害他之念也。四、亲里觉,常忆亲戚乡里之念也。五、国土觉,常忆国土安危之念也。六、不死觉,富有财宝常忆不死之念也。七、族姓觉,常忆族姓高贵之念也。八、轻侮觉,恃己才德常轻侮他之念也。见华严经十三。

三藏法数 【10】

  [出华严经疏]  觉犹念也。因此八种。引起一切烦恼。即恶觉也。一欲觉欲即贪欲。谓贪欲心起。常念可意之事。故名欲觉。二嗔觉嗔即嗔恨。谓嗔恚心起。常念忿恨于他。故名嗔觉。三恼觉恼即恼害。谓憎嫉心起。常念恼害于他。故名恼觉。四亲里觉谓常忆念亲戚乡里。故名亲里觉。五国土觉谓常念国土安危。故名国土觉。六不死觉谓因多财资养。常念不死。故名不死觉。七族姓觉族即姓族。姓即种姓。谓矜诞心起。常念世族种姓。有高有下。故名族姓觉。(矜诞者。夸大之谓也。)八轻侮觉侮即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 【11】

  八种的恶觉,即嗔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 【12】

  佛遗教经论八大人觉: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
  一、少欲觉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二、知足觉  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糗,而有膏粱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厦屋之安。是名知足觉。
  三、寂静觉  谓人离众愦闹,闲居独处,厌世缠缚,思灭贪欲之苦本。而能断除烦恼,寂静其心,是名寂静觉。
  四、正念觉  谓人思念正道,一心专注,无有间杂,不起邪想,是名正念觉。
  五、正定觉  谓人修习禅定,摄诸乱想,而得身心寂静,三昧现前,是名正定觉。
  六、精进觉  谓人勇猛精勤,修习善法,不令间断,则道业日进,无有退失,是名精进觉。
  七、正慧觉  谓人欲入道者,必须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以此三者而自增益,则智慧真正。离诸邪见,断惑证果,是名正慧觉。
  八、无戏论觉  以言嘲谑,名为戏论。谓人欲得涅槃寂静之乐,必须清净口业,舍诸戏论,一循正语,是名无戏论觉。 - 明·杨卓

佛学大词典 【13】

  指本有之觉性。为“始觉”之对称。经过后天之修习,次第断破无始以来之迷惑,徐徐觉知、启发先天之心源,称为始觉;先天本有而不受烦恼污染等迷相所影响,其心体本性乃本来清净之觉体,称为本觉。本始二觉之思想,于显教之大乘起信论、密教之释摩诃衍论,及日本天台宗之教义中,均各有陈义而旨趣不一,兹概述于下:

  (一)大乘起信论之说:主张万有归于一心,而于一心立有“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1)就心真如门言之,心乃超越差别相的清净而绝对不二之存在,原本并无所谓本觉、始觉之名。(2)若自心生灭门言之,心被无始以来之无明所污染,而产生各种差别相,故于阿梨耶识中有本觉与始觉之别。真如遇无明之缘而生起迷妄现象,于此之际,心完全蒙昧不觉,称为不觉;然其本性之觉体毫无坏损,常具平等之相,永含大智慧的光明之德,乃一远离世俗差别心念之清净体,此即本来之悟觉,故称本觉。

  已被妄染之心,若依本觉真心之内薰习力(为本觉之内作用,称为本觉内薰),与外薰习力(即指教法之外缘)来发心修行,即能渐次唤醒觉性,厌离无明,欣求本真,逐渐断尽不觉之妄染,而与本觉合一,以成“始本不二”之大觉,此则同于诸佛境界。此种自发心修行之初,以至于大觉之阶段所得之智慧,称为始觉。上记本觉与始觉间之关系与作用,法藏于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三详加阐论,并归结之,谓依于本觉而生不觉,依于不觉而起始觉,更依始觉而断破不觉,如是即归返本觉之体性。是知始本二觉虽有相对之关系,然始觉之究竟即同于本觉,是故始本不二,绝对平等,而全然超越对立性之范围。

  若配上大乘菩萨修行之各种阶段,可将始觉分为四位次,即:(1)不觉,指十信位(外凡位)之人虽已觉知恶业之因能招感苦果,并已远离恶业,然尚未生起断惑之智,故称不觉。(2)相似觉,指声闻、缘觉二乘之人,及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等三贤位之菩萨,虽已远离我执,觉知“我空”之理,然尚未舍离法执分别之念;对于真如之理,仅得其相似仿佛之法味,故称相似觉。(3)随分觉,指初地以上至第九地之菩萨,已远离法执,了知一切诸法皆为心识所现之理;对于真如法身之理,能随修证境地之转升,而逐地增悟一分真如之理。(4)究竟觉,指第十地之菩萨,完成因行,以相应于一念之慧,觉知心之本初,并远离微细之念而彻见心性,故称究竟觉。由是而至佛果,则成就始本不二、绝对平等之大觉。

  以上四位称为始觉四位,或反流四位。盖迷界之流转不外是众生心的“生、住、异、灭”之相,依其义,由反流还灭之次第,逆次觉知此四相,故得此四位。即不觉系觉知众生心之灭相,相似觉系觉知心之异相,随分觉系觉知心之住相,乃至究竟觉系觉知心之生相。所谓反流,即逆生死之流,而向菩提觉悟之方向还灭。

  又关于本觉之相,可用随染与性净二义说明之,自其作用而言,可用随染本觉来说明;自其体德而言,则以性净本觉来说明。(1)随染本觉,乃针对烦恼之污染来阐明本觉之作用者,又分为二:一为智净相,即依始觉之智慧,断尽不觉之妄染,而还本来清净的本觉之相,称为智净相;另一为不思议业相,即既已全其始觉,断尽妄染,而现本觉之性德,乃随顺众生之根器,与之自然相应,作种种利他之事,而常行不断绝。(2)性净本觉,即本觉之体相,其性本来清净,显现无限作用。故若以镜为喻,可概分为四镜,以彰显性净本觉之四种大义。即:1.如实空镜,谓犹如空净之镜面,必不映现任何外物;性净本觉之心体既已远离任何心念,自必远离一切与心相应的境界之相,而毕竟清净无垢。2.因薰习镜,谓犹如镜面不空,如实映照境界之相;其性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心体常住,为一切法之真实性,又自具足无漏之性功德;以之为“因”而可薰习众生,故称因薰习镜。3.法出离镜,谓犹如拂拭尘垢,而令镜面明净;觉性既从烦恼障、智障之中了脱而出,则远离染净和合之相而清淳净明,故称法出离镜。4.缘薰习镜,谓犹如镜面已然拂净,即可映照万象而为人受用;本觉之智性既已淳净,即可遍照众生之心而随念示现,成为众生勤修善根、发起始觉之智的外缘薰力,故称缘薰习镜。

  上记以镜比喻性净本觉之四大义,略称为四镜。其中之前二镜旨在显示“在缠”之本觉。缠,烦恼缠缚之意。在缠,谓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隐没在烦恼缠缚之中;反之,从缠缚之中解脱出来而显现法身,称为出缠。盖本觉虽为烦恼所缠缚,然其自性始终清净无染。大乘起信论阐释“心真如门”时,特别揭出如实空与如实不空之二义,与之同义者,在缠之本觉亦具有空(离相的一面)与不空(具足诸功德的一面)二义。后二镜旨在显示“出缠”之本觉,谓本觉远离烦恼垢染而清淳明净,与随染本觉之智净相、不思议业相所表示者同义。又分为因薰与缘薰二镜者,即指还归本觉智体之内因与外缘;亦即以本觉内在之净薰为因,遂起始觉(因薰),同时本觉亦成为生起始觉之外缘薰力(缘薰)。[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佛性论卷二“三因品”、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解深密经疏卷三、起信论疏笔削记卷三]

  (二)释摩诃衍论卷三之说:“觉”有本觉、始觉、真如、虚空等四义,称为四无为,于此四门各分为清净与染净二种加以说明。其中之清净本觉,指本有法身具足无始以来超过恒河沙数之功德,恒常明净;染净本觉,指自性清净心受无明之薰习而流转于生死之中;清净始觉,指无漏性智远离一切无明,而不受其薰习;染净始觉,指始觉尚未究竟之时仍受无明之薰染。日本真言宗开祖空海极为重视释摩诃衍论之说,博引于其诸著述之中。由是,日本真言宗乃基于所有之存在本来为佛之立场,立“本有本觉门”之主张,并以胎藏界为本觉,金刚界为始觉,而主张金刚、胎藏两部“二而不二”之说。(参阅“四无为”1776)

  (三)日本天台宗以始本二觉与法华经之本迹二门之说结合,称本门为本觉下转法门(由果入因),迹门为始觉上转法门(由因入果)。日本天台开祖最澄来唐学佛时,从道邃承习本觉法门,系以摩诃止观为中心,而研学一心三观、九识修行、从果向因、观心为本等之教理;又从行满承习始觉法门,系以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为中心,而研习四教五时、六识修行、从因向果、教相为本等之教理。自中世以降,慧心流乃专门弘传本觉法门,檀那流则弘传始觉法门。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

  (术语)众生之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相,照照灵灵,有觉知之德。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尔之性德,故曰本觉。即如来之法身也。然此本心体,无始以来,覆于无明烦恼,隐藏至于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性德,是曰始觉,然觉而观之,则始觉非别,原为本觉之体,故始觉本觉,咸同一致。本觉之外无始觉。始觉即与本觉同一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起信论曰:“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佛学常见辞汇 【15】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 - 陈义孝编

佛识慧集 【16】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

- 梵心居士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7】

  (术语)周遍圆满之觉悟也。止观五曰:“乃至成佛,正觉大觉遍觉。皆是观慧异名。”

阿含辞典 【18】

解读为「彻底地觉察」,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 庄春江居士编

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第8页第9页第10页第11页第12页第13页第14页第15页第16页第17页第18页第19页第20页第21页第22页第23页第24页第25页第26页第27页第28页第29页第30页第31页第32页第33页第34页第35页第36页第37页第38页第39页第40页第41页第42页第43页第44页第45页第46页第47页第48页第49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