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四食之一。觸對于六識順情之境而資益心身者。如觀劇而不覺饑。[囗@又]食物之觸穢不淨者。如觸于他人之手及觸于他未洗淨之器物衣巾等者,或非爲受食而觸于自己之手者,又有種種之觸穢。西方道俗,悉決之爲不淨而不食也。見行事鈔下一之二,寄歸傳一。
四食之一。 - 陳義孝編
成唯識論四卷一頁雲:二者、觸食。觸境爲相。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爲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麁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舍,資養勝故。
二解 雜集論五卷十頁雲:二是觸食。由依可愛境,攝益所依故。
叁解 集異門論八卷九頁雲:雲何觸食?答:若有漏觸爲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名觸食。其事如何?答:如鵝雁孔雀鹦鹉鸜鹆春鹦離黃命命鳥等,既生卵已;時時親附,時時覆育,時時溫暖,令生樂觸。若彼諸鳥,于所生卵,不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令生樂觸;卵便腐壞。若彼諸鳥,于所生卵,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令生樂觸;卵不腐壞。如是等類,說名觸食。
四解 品類足論七卷五頁雲:觸食雲何?謂緣有漏觸,諸根長養,大種增益,資助、隨資助,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益、隨益;是名觸食。 - 朱芾煌
四食之一,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心所爲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爲有漏的根、境、識和合所生。換言之,觸食,爲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時,能夠産生喜、樂、舍受,資益身心。見“四食”條。 - 于淩波居士著
集異門論一卷四頁雲:雲何善觸食?答:若善有漏觸爲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充悅隨充悅、護隨護轉隨轉、持隨持;是謂善觸食。 - 朱芾煌
「觸」是指根境識和合而生的觸,由此而滋養生命者,另譯爲「觸食、更樂食、細滑食(「細滑」即「觸」的異譯)」。 - 莊春江居士編
集異門論一卷四頁雲:雲何不善觸食?答:若不善觸爲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不善觸食。 - 朱芾煌
集異門論一卷四頁雲:雲何無記觸食?答:若無記觸爲緣,能令諸根長養,大種增益;又能滋潤,隨滋潤,乃至持,隨持。是謂無記觸食。 - 朱芾煌
大毗婆沙論一百叁十卷十頁雲:問雲何苾刍應觀觸食如新剝皮牛?答:假如其牛,有過于主;欲令苦故,生剝去皮。其牛爾時、以無皮故,隨所住止若地若空,所有諸蟲,競來唼食。爲去蟲故,揩觸蕃籬草木壁等。轉增苦痛。彼牛爾時甯有少樂。觸與未觸,皆受大苦。如是諸有,甯有少樂。生與未生,無不皆苦。苾刍如是應觀觸食,猶如所說新剝皮牛。若、于觸食、已斷遍知者,便于叁受,亦斷遍知。諸受以觸爲緣生故。如經言:觸緣受。若于叁受,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求斷觸食。此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結盡,密意而說。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