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124 条与“达磨”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达磨 达磨忌 达磨像 达磨宗 阿浮达磨 阿毗达磨 达磨般若 达磨毕利 达磨波罗 达磨阇那 达磨多罗 达磨弗多 达磨笈多 达磨羯罗 达磨廓然 达磨流支 达磨摩提 达磨菩提 达磨舍罗 达磨尸罗 达磨提婆 达磨驮都 达磨耶舍 窭噜达磨 瞿娄达磨 朗达磨王 芦叶达磨 菩提达磨 尸罗达磨 阿浮陀达磨 阿毗达磨藏 达磨传法偈 达磨计都佛 达磨面壁石 达磨婆陀那 达磨郁多罗 达磨俎逻多 郁伽陀达磨 阿毗达磨灯论 阿毗达磨集论 阿毗达磨释名 阿毗达磨自性 达磨多罗禅经 入阿毗达磨论 萨达磨芬陀利 阿毗达磨大乘经 阿毗达磨发智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六足论 阿毗达磨杂集论 达磨门下四神足 萨达磨芬荼利迦 摄阿毗达磨义论 郁伽陀达磨菩萨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 阿毗达磨教义纲要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 达磨[馬*犬]都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 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萨达磨芬陀利修多罗 大乘阿毗达磨集有三义 七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十四事觉知阿毗达磨藏义 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 达磨〔《神僧传》卷第四〕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四十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一卷) 达磨大师住世留形内真妙用诀 达磨多罗禅经(二卷 有序)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 入阿毗达磨论(二卷 说一切有部)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有慧恺序) 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亦名说一切有部发智论)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十八卷 亦名说一切有部品类足论)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十六卷 亦名说一切有部识身足论)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 亦名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亦名说一切有部集异门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或作二卷 亦名说一切有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十二卷或作十卷 亦名说一切有部法蕴足论 有靖迈后序) ▲ 收起
佛学大词典 【1】达磨

  (一)梵语dharma,巴利语dhamma  之音译。又作达摩、驮摩、陀摩、昙摩、昙谟、昙无、昙。意译法。即保持自性而不改变之意。于佛典中,其语意有多种,或指佛陀所说之教示,或指汇集佛陀之教示而成的圣典,或指道德之法则,或为一切万法之代称,如俱舍宗将一切万法分类为五位七十五法,唯识宗则分为五位百法。要之,其用法极多,不一而足。惟汉文经典一般多用意译之“法”字,而于人名之翻译,则较常采用达磨、昙摩等音译,如  Bodhidharma,译为菩提达磨(我国禅宗初祖);  Dharmatra^ta,译为达磨多罗(为说一切有部四大论师之一);Dharmagupta,译为达摩笈多(为隋代时来华之中印度高僧)。(参阅“法”3336)

  (二)指禅宗初祖菩提达磨。(参阅“菩提达磨”5207)

  (三)难陀之弟子。此难陀与其弟跋难陀均为六群比丘之一,而非指佛陀之弟子孙陀罗难陀。据诸部律记载,难陀有一共住弟子,名达磨,常怀惭愧、追悔之心,于诸学处爱乐尊重。彼未知难陀之恶行,与之共住;既知其行迹,便弃之而与善比丘同住。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达磨

  (术语)Dharma,又作达摩、达么、驮摩。译曰法。轨则之义,轨持之义也。义林章六本曰:“达磨,名法。方广经云:轨则,名法。成唯识云:法谓轨持。能持自相轨生解故。涅槃经说:法,名不觉。[囗@又](人名)Bodhidharma,具名菩提达磨,译曰道法。南天竺之刹帝利种也。父王曰香至。磨为其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嗣法。改多罗曰达磨。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帝迎之到建业。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有何功德?磨曰:无功德。帝曰:云何真功德?磨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磨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磨曰:不识。帝不悟。遂渡江之魏。乃后魏孝明正元元年也。止嵩山少林寺,终日壁观。号壁观婆罗门。孝明帝闻之,三召不起。后得慧可,付法并衣。付法偈曰:“吾本来玆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此有楞伽经四卷,为如来极谈法要,今并付汝。梁大通二年寂,其年葬熊耳山,梁武帝制碑赞德,唐代宗谥曰圆觉大师。见传法正宗记五。

佛学常见辞汇 【3】达磨

  1.华译为法,指佛所觉悟的真理和觉悟的方法。2.菩提达磨的简称,印度人,梁武帝时泛海到达中国的广州,武帝迎至建业,因与帝话不投机,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为中国禅宗之始祖,圆寂于东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4】达磨

  于禅宗初祖菩提达磨忌日所修之法会。达磨于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十月五日示寂,我国遂于此日严修法会。据黄檗清规尊祖章所载达磨忌,前一日于法堂上挂像,严设香、花、灯、烛、茶、果等。是日晚,鸣鼓集众,诵大悲咒,堂头和尚拈香。至日鸣钟,大众整威仪,雁行侧立,候堂头和尚至,大展三拜,坐具不收,进座前拈香,复位三拜。再进上茶、上食,复退身三拜,而后起具,大众诵楞严咒毕,维那回向。又于此法会中所宣颂之表白文,称为达磨忌疏。[敕修百丈清规卷上尊祖章达磨忌条、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卷三、幻住庵清规]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5】达磨

  (行事)十月五日也。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入寂,大小禅刹悉修之。

佛学常见辞汇 【6】达磨

  即十月初五日,因此日是禅宗始祖的入寂日子。 - 陈义孝编

佛学大词典 【7】达磨

  并非专指禅宗祖师之肖像,而系由空想所产生之达磨像,为流行于宋元以后之禅宗美术之一,亦为道释人物画之一。通常为单独像。一般以达磨为主题之画题有芦叶达磨(又称一苇渡江。即达磨乘一芦叶,自梁境渡长江至魏之洛阳)、祖师问

答(达磨与梁武帝对谈图)、面壁达磨(达磨面壁九年之坐禅状)、只履达磨(又称只履西归,即达磨手携只履回归西天之故事)、慧可断臂(二祖向面壁中之达磨表示决心之图)。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8】达磨

  (流派)禅宗之异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9】阿浮达磨

  (术语)Adbhuta-dhama,又作阿浮陀达磨。译未曾有希法。说佛菩萨神变希有事迹之经名。十二部经之一。

佛学大词典 【10】阿毗达磨

  梵语abhidharma,巴利语abhidhamma。三藏之一。又作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梵su^tra  )、律(梵vinaya  )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俱舍论卷一载,胜义之阿毗达磨系以智慧对观四谛之理,而对向涅槃之最高智慧,具有慧、无漏之意义。现存之阿毗达磨,主要有上座部(巴利文)与说一切有部(以汉译为主)二类,尤以后者孕育出大乘佛教,更其有其特殊之意义。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举出阿毗达磨之七义:(一)对法(对向、对观),(二)数法,(三)伏法,(四)通法,(五)无比法,(六)大法,(七)释法。[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分别功德论卷一、俱舍论疏卷一(神泰)、大乘义章卷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1】阿毗达磨

  (术语)Abhidharma,又作阿鼻达磨。论部之总名。旧称阿毗昙。译曰大法,无比法。大法,无比法,乃真智之尊称,凡论部为发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无比法之名。新称阿毗达磨。译曰对法。对法者智慧之别名。以智慧对观诸法真之理义。盖论部问答决择诸法事理使人之智慧发达。智慧为对观真理者,故转指论部对观真理者,即谓之阿毗达磨。出三藏记十曰:“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大乘义章一曰:“阿毗昙者,此方正翻,名无比法。阿,谓无也。毗,谓比也。昙,谓法也。”西域记三曰:“阿毗达磨藏,或曰阿毗昙藏,略也。”玄应音义十七曰:“阿毗昙,或言阿毗达磨,或云阿鼻达磨,皆梵音转也。此译云胜法,或言无比法,以诠慧故。或云向法,以因向果故。或名对法,以智对境故。”起信论疏曰:“今译为对法,谓阿毗是能对智,达磨是所对境法,谓以正智。妙尽法源,简择法相,分明指掌,如对面见,故云对法。”

法相辞典 【12】阿毗达磨

  如论议中说。
  二解  如对法藏中说。
  三解  世亲释一卷四页云:对故,数故,伏故,通故;应知名阿毗达磨。谓阿毗达磨、亦名对法。此法对向无住涅盘,能说谛菩提分解脱门等故。阿毗达磨、亦名数法。于一一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相共相等、无量差别故。阿毗达磨、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论处所等,能胜伏他论故。阿毗达磨、亦名通法。由此能释通素怛缆义故。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3】达磨般若

  (人名)Dharmaprajña,优婆塞名,译曰法智。见续高僧传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4】达磨毕利

  (人名)Dharmapriya(-pri),比丘名。译作法爱。见慈恩传二。

佛学大词典 【15】达磨波罗

  又作达摩波罗。(一)梵名Dharmapa^la  。意译作护法。唯识十大论师之一。佛陀入灭后一千年顷,出生于南印度达罗毗荼国之建志补罗城,为大臣之长子。[大唐西域记卷五、卷九、卷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二](参阅“护法”6867)

  (二)巴利名Dhammapa^la  。西元第五世纪末之注释家。被尊称为阿阇梨(巴a^ca^riya  )。又称达磨多罗。(参阅“达磨多罗”5671)

  (三)(Dhammapa^la,  Sri  Devamitta;  1864~1933)又译作达磨多罗。摩诃菩提会(  Maha^bodhi  Society)创始人。生于锡兰贵族家庭,原名栋大卫赫瓦韦塔拉纳(Don  David  Hevavitharan!a)。自幼受基督教会学校教育。后受十九世纪末锡兰民族主义运动与佛教复兴运动之影响,从事复兴印度佛教之活动。主张经由批判西方文化、复兴佛教来提高锡兰人之民族意识。一八九一年初诣印度菩提伽耶,五月,于可伦坡创建摩诃菩提会,并于印度与国外传播佛教。曾访问缅、英、美、中、日、泰、法、义等国。一九三三年正式受戒,同年卒于印度。(参阅“达磨多罗”5671)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6】达磨波罗

  (人名)Dharmap&amacron;la,菩萨名。译曰护法。十大论师之一。西域记十曰:“南印度境达罗毗荼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号逮志补罗。(中略)逮志补罗城者,即达磨波罗菩萨(唐言护法),本生之城。”见护法条。

翻译名义集 【17】达磨波罗

  西域记云:唐言护法。神负远遁,因即出家,清辩论师。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护法菩萨,在菩提树,宣扬法教。乃命门人往问讯曰:仰德虚心,为日久矣!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天人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谈议。竟不会见。 - 宋·普润法云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18】达磨阇那

  (人名)Dharmajñ&amacron;na,比丘名。译作法智。见开元录六。

第2页第3页第4页第5页第6页第7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