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名Bodhi -man!d!a 。又作菩提道场、菩提场。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之金刚座上佛陀成道之处。[旧华严经卷一世间净眼品、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
(二)指修行佛道之区域;不论堂宇之有无,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称道场。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大九·五二上):“所在国土,若有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是处即是道场。”[维摩义记卷二末]
(三)指成就菩提动机之发心、修行等。如维摩经卷上菩萨品所说,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三明是道场,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华严经疏卷四]
(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时,须先行结界,次则建立本尊道场,以修道场观。其目的在观他方世界佛之身土,作为表示本尊之建立,或即观自心本来具有的本尊身土,迎他方世界本尊,使其与自心融为一体。(参阅“道场观”5649)
(五)一般所谓之道场,系指修习佛法之场所,故道场可作为寺院之别名。隋炀帝即尝下诏,明令天下之寺改称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之场所,称内道场,或称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之场所为道场。日本天台宗之安然,称受戒之场所为道场。[佛祖统纪卷三十九、续高僧传卷十一吉藏传、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五]
(六)指某些法会,如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
(七)北魏僧。籍贯不详。又作道长。初从慧光出家。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译出十地经论等,师投其门下,后因故触怒流支,遂遁入嵩山,十年之间精研大智度论,穷尽其旨。不久出洛阳,专讲智论。复于邺都大集寺大张讲筵,缁素云集,时人尊为“学者之宗”。师平素奉置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所画之阿弥陀五十菩萨像,后且以之转写于世。生卒年不详,仅知北齐后主隆化元年(576)时,师尚健在。另据安乐集卷下所载六大德相承之说,依次有道场、昙鸾之记载,准之,昙鸾或为师之门人。[大智度论疏卷二十四、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明瞻传、广弘明集卷二]
(术语)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ndotblw;&ddotblw;ala,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中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中略)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佛祖统纪三十九曰:“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又为法座之异名。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是也。
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 - 陈义孝编
信众学道的场所,佛寺皆是成道的地方。
- 梵心居士编
密家于行法时,先作结界,其次为建立本尊之道场而修观法,称为道场观、密教道场观。即真言行者修瑜伽妙行时,先观想风、水、地三轮(胎藏界法),或空、风、火、水、地五轮(金刚界法),其次观想宝楼阁与曼荼罗,以建立本尊所居之道场,复于心前之坛上观想自身本具之净菩提心,至此始迎请所念之本尊自其本土至自身之净菩提心,而与本有之佛相冥会。
道场观有广、中、略三种观法:(一)广观,即观想完整的器界、宝楼阁与曼荼罗。行此观法时,结羯磨印。(二)中观,即略作器界观而详观宝楼阁、曼荼罗。(三)略观,于器界与宝楼阁略作观想,而直观曼荼罗。行中观与略观时,均结如来拳印。[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上、大日经疏卷十四]
(术语)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三轮五轮之不同。今明其中三轮,则初为风轮,次为水轮,次为地轮。此三轮之种子为&DF-87BB;&DF-87A6;&DF-8740;。摄大轨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欠。次上安水轮,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归命鍐。复于水轮上,观作金刚轮,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黄色。归命阿。”但地轮之中,有&DF-8740;字&DF-876A;字&DF-874B;字之三重。三重虽为不同,然并是地轮之摄,故总称为地轮。初&DF-8740;字为金轮之种子,次&DF-876A;字为火轮之种子,后&DF-874B;字为八叶莲华之种子,八叶莲华者,须弥山也。苏悉地出现品曰:“行者一缘想八峰弥卢山。”青龙轨曰:“一缘而观总八峰弥卢山。”略出经曰:“其山众宝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经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须弥山王,八峰谓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为八叶之标帜,故以须弥山为八叶莲华。是即于&DF-8740;字金轮上弥满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莲华王,即须弥山也。而于&DF-8740;&DF-874B;两字之中间观&DF-876A;字者,军荼利轨曰:“为成变化莲华故,当观览字门,流散赤焰而成火轮,其形三角,渐引量同水轮。忽然之间,从金龟背跃出八叶大莲华,金刚为茎。”是为成莲华故。观&DF-87A9;字也。已上为器界,已下为坛场,其八叶莲华上有八柱之楼阁。千手仪轨曰:“于莲华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即每叶有一柱,阁内安坛。其坛形量随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随方圆三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摄真经所说。于坛上更观八叶之白莲华,已上明所住之道场。已下为能住之佛身。即观吾身而为佛身也。先于腰下想&DF-8740;字,是即地轮黄色也。于腰想&DF-877A;字。水轮白色也。于胸想&DF-876A;字,日轮火轮赤色也。于发际想&DF-87A4;字,风轮黑色也。于顶上想&DF-8779;字,虚空轮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种子,落种子于地轮,则待水土之缘始萌,是故地轮上有水轮,虽有水土之缘,然必待日轮之煗气,茎叶始具,故上有日轮(即火轮),虽有水土日轮之缘,然必待解脱之风而得具足生长,故上有风轮。纵有水土日风,然皆悉坚实,何能使物生长?故最上有空轮。如是观五字于五处,即所谓五字严身也。下自地轮,上至虚空,重重观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为毗卢遮那之身,有种种之庄严。坐于白莲华台,宝冠有五佛,舍那之身着白纱。我自始至终种种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为本,则可以我为影。以吾为本,则可以本尊为影。观诸佛亦如是相融。是三平等观之义也。见秘藏记本。道场观有二种:一理观,二事观。于行者之身内观之,谓为理观,于身外观之,谓为事观。器界及道场观为事观,佛身观乃理观也。见秘藏记钞三。为此道场观,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三摩地仪轨曰:“行者次应以成所作智三摩地想,于己身前观。无尽乳海,出生大莲华王金刚为茎,量同法界。上想七宝珍宝楼阁殿,如意珠以为庄饰。(中略)毗卢遮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如来冠,垂妙縠天衣,璎珞庄严,光明普照,无量无数大菩萨众前后围绕以为眷属。”
(神名)道场之守护神也。唐华严经一曰:“复有佛世界微尘数道场神,所谓净庄严幢道场神。(中略)妙光照耀道场神。”大疏钞一下曰:“道场神从所依所守得名,下诸神众类皆同此。言道场者,非唯护佛道场。但有庄严道场之处即于中护故。”止观私记八曰:“道场神者,护法善神,如法华十罗刹,方等梦王等。”
守护道场的神。 - 陈义孝编
(一)指菩提树。又作觉树、道树、思惟树。释尊于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成佛,故称道场树。又阿弥陀佛之净土亦有道场树,即无量寿经卷上所载极乐世界之菩提树,其树高四百万里,周围五十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条间周匝,垂以璎珞,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枝叶,演出无量妙法声。另据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所载,树仅高百千由旬,庄严经卷下载一千六百由旬。(参阅“菩提树”5208)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昙鸾之赞阿弥陀偈(大四七·四二三上):“稽首顶礼道场树。”
(植物)菩提树也。此树下有成佛之金刚座,故谓为道场树。无量寿经上记极乐世界之菩提树曰:“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
(一)位于建康(今之南京)。晋太宁(323~325)初年,司空谢石所建,故又称谢司空寺、谢寺。于东晋末叶,与庐山共为南方佛教之中心。自安帝义熙至恭帝元熙年间,佛陀跋陀罗自长安来至本寺,与法显共译出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又独译出华严经、大方等如来藏经、僧只比丘戒本、文殊师利发愿经等。其中华严经之翻译,有法业、慧严等百余沙门参与之,且于寺内别设华严堂。译成之后,改寺名为兴严寺。法显亦于本寺译出杂阿毗昙心论。此外,另有义学沙门宝云、僧复、慧询、法庄等率众住本寺。刘宋之初,慧观居之,声势大振,译经讲说,殆无虚日,一时成为江南首刹。陈代时,昙迁亦住于本寺。
(二)位于浙江吴兴西南七公里之道场山(旧称云峰)中。唐中和年间(881~885),如讷所开创。又称真正禅院、妙觉寺、护圣万寿寺。[大明一统志卷十二、卷四十、大清一统志卷二二二]
(三)日本赞岐道场寺。日人为供奉弘法大师空海,遂于全国设立八十八个供奉场所,赞岐道场寺即其中之一。
(杂名)唐土郡县每建祝寿之道场,以为一郡一县聚会祈祷之处者。敕修清规圣节曰:“或住持赴郡县都道场所,归时,鸣钟集众,门迎诣方丈问讯。”
又作内寺。指大内之道场。即设于宫中之佛事修行场所。其始设年代,诸典所说不一。依晋书帝纪第九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六年(381)于殿内建精舍,引诸沙门修行佛事。佛祖统纪卷三十七梁天监十六年(517)条载,武帝敕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召众僧居禁中讲论法集,注解经文,其下注云,此为内道场之始。另据大宋僧史略卷中,内道场起于后魏,至隋炀帝时始有其名,并谓武则天尝于洛阳大内置内道场,中宗、睿宗均不改其制。代宗时,常令僧百余人于宫中陈设佛像经教念诵,称为内道场。
由上可知,内道场乃东晋以来宫中所设之祠佛场所,至唐代崇信益盛。其后唐德宗撤内道场,顺宗复之,以僧录端甫掌内殿之法仪。文宗又罢长生殿之内道场。武宗会昌(841~846)初年,以德阳节复之,四年又诏停。北宋初,于滋福等殿安置佛像经藏,称为内寺。至南宋则以传法院专掌内道场之法事。[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一北齐天统元年条、开元释教录卷九义净传、佛祖统纪卷四十三、续高僧传卷十二、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景德传灯录卷四、唐书列传第七十]
(杂名)大内之道场也。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勒沙门慧超为寿光殿学士。召众僧而使讲解,并使居于禁中。是为内道场之始。唐则天于洛阳大内置内道场,中宗睿宗不改,至代宗而益厚,常使僧百余人在宫中陈佛像经教而念诵,谓之内道场。每西蕃入寇。必使群僧讲诵仁王经。以禳寇虏。
指隋炀帝为晋王时,于长安蕃邸所建之四寺,即嘉祥寺、日严寺、实际寺、会昌寺。
即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镇护国家之道场。唐代青龙寺之镇国道场,即皇帝本命之道场。(参阅“镇国道场”6632)
(修法)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镇护国家之道场也,唐青龙寺之镇国道场,即皇帝本命之道场也。见镇护国家道场条。
位于江苏扬州。隋文帝开皇(581~600)末年,晋王杨广所立天下四道场之一,嘉祥大师吉藏曾被召入本寺,宣说三论之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