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条与“道场”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道场 道场观 道场神 道场树 道场寺 都道场 内道场 四道场 本命道场 慧日道场 寂灭道场 菩提道场 无缘道场 银地道场 镇国道场 不久诣道场 见道场树愿 密教道场观 至道场门观 慈悲道场忏法 道场法全禅师 道场法如禅师 道场慧琳禅师 道场慧颜禅师 道场慧印禅师 道场居慧禅师 道场明辩禅师 道场如讷禅师 道场有规禅师 镇护国家道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前有灵鉴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慧观(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七] 法庄(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十二] 宝儒(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彦(隋西京真寂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瓒(隋西京胜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慧畅(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越(隋慧日内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净愿(隋西京宝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琳(隋丹阳仁孝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本济(隋西京慈门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辩义(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道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纯(隋西京净住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法论(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慧常(隋京师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慧海(隋西京静法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立身(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僧粲(隋京师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渊(隋蜀郡福缘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善权(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真慧(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果(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矩(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通(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道判(隋终南山龙池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法安(隋东都宝杨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法进(隋益州响应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敬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宁贲(唐吕后山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终南山神田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惟劲(后唐南岳般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有慧灵序) 少康(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渊(隋终南山至相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 收起
当前显示“僧照(隋终南山神田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历代名僧辞典 【1】僧照(隋终南山神田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释僧照。京兆人。不详氏族。幼年入道。师于静蔼。游履盛化。每居幽隐频感征异。乃高恒度恐致惊俗。故罕闻之。俗遭周灭法。不偶尘嚣。独处秦岭高步松苑。顾影与心相娱自得。乃曰。吾今居此安泰。宁有乐过斯者乎。彼城邑遗僧波波顺俗。用斯优给一何倾附。及隋初弘教。遂于鄠县南山田谷。立神田寺。养徒纵业。名振渭川。道俗崇仰立信弥积。逮文帝末纪。栖隐岐山。以照道德远闻。意延相见。令左仆射杨素就宣敕旨。躬迎谒见。照预知之。告侍人曰。当有贵客来至。可办诸食。明日果达山寺。素威英自若勇悍无前。及到照之住篱。不觉惬然丧胆。下乘将进欲步不前。乃通信达照。照端拱如初。命素前进。而通身沐汗。情智失守。纔得传诏。余无厝言。久时少解。乃以情告照曰。山林幽静。计无非异。檀越善意相寻。理无虚结。食讫辞退。照曰。蒙天子优及远延仁寿。但道在幽通未假面奉。又以老疾相继。接对莫因。素具事闻。述其情惧。帝曰。戒神之威也。以卿雄武故致斯惮耳。乃重敕素赍香油。再申景仰下诏曰。禅师德居物议。道映遂初。躬处岩阿养素崇业。朕甚嘉焉。今送供奉用展翘敬。素以前虚仰景行重谒山门。卑处身心方陈对晤。为说正教深副本怀。乃欲舍其金帛开广寺塔。照曰。岩泉林野即可励心。塔寺禅坊庄严城邑。凡所送者一不受之。又请受戒法。照以戒行轻毁沉浑难清。乃为说慈悲仁育。陈理喻遣。竟不授戒。斯亦体达机候之明匠矣。以大业七年终于山寺。春秋八十有三。初照一受具后。仪奉宪章。六十余夏三衣不改。虽重补缉而受持无离。惟自将奉而侍者莫沾。或有接持举者。而重若太山。初无离席。及照之捧接。轻若鸿毛。因事以详。斯亦大德之清风矣。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