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条与“道场”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道场 道场观 道场神 道场树 道场寺 都道场 内道场 四道场 本命道场 慧日道场 寂灭道场 菩提道场 无缘道场 银地道场 镇国道场 不久诣道场 见道场树愿 密教道场观 至道场门观 慈悲道场忏法 道场法全禅师 道场法如禅师 道场慧琳禅师 道场慧颜禅师 道场慧印禅师 道场居慧禅师 道场明辩禅师 道场如讷禅师 道场有规禅师 镇护国家道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前有灵鉴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慧观(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七] 法庄(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十二] 宝儒(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彦(隋西京真寂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瓒(隋西京胜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慧畅(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越(隋慧日内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净愿(隋西京宝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琳(隋丹阳仁孝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本济(隋西京慈门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辩义(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道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纯(隋西京净住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法论(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慧常(隋京师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慧海(隋西京静法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立身(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僧粲(隋京师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渊(隋蜀郡福缘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善权(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真慧(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果(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矩(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通(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道判(隋终南山龙池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法安(隋东都宝杨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法进(隋益州响应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敬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宁贲(唐吕后山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终南山神田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惟劲(后唐南岳般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有慧灵序) 少康(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渊(隋终南山至相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 收起
当前显示“智通(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历代名僧辞典 【1】智通(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释智通。姓程氏。河东猗氏人也。生知信悫乐崇道慧。将习书计遂欲出家。父母异而许之。十岁已从剃落。敦肃恭孝执履谦冲。师长友朋接事无怠。修持戒行歌咏法言昼夜不辍。诵诸经中赞佛要偈三千余章。五十许年初无告倦。自木德不竞。立丧攸在。释门沦废法侣无归。方从俊律师延法师。服膺受业。不以艰危涅志。隋祖再兴奄还蒲阪。慈济所及。乃立孤老寺于城治。等心赈赡以时周给。授戒说法乘机间起。食椹怀音日有千计。仁寿创塔缔构栖岩。翻然脱屣就闲修业。亲事香花躬运扫洒。口恒称赞目常瞻睹。善由己积道为含生。财虽有属并充功德。以大业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以疾而卒于山寺。春秋六十有四。初未终前。数日不悆。维那鸣钟而杵自折。识者以为不越振矣。通闻之。命侍者称弥陀佛名。回心摄念愿生彼土。有入室门人顶盖者。夙夜祗奉。忽问盖曰。厨中作何食耶。盖曰。为何所须。曰有达官诸贵来耳。盖曰。昔闻生人道者见诸贵胜。师本修德所诣。岂在人耶。至晚乃开目正视。良久不眴。状有所睹。旁侍加香。寂然立敬。炊顷方止。乃弹指云。不可思议也。有问其故。云见宝幢华盖塔庙庄严。初夜又回首眄云。始见明珠。今何所在。又云。有何缘务大然灯烛。遂奄灯令暗。须臾复云。火明何为转盛。盖曰。室今暗昧。是师净相。不可怪也。乃合掌达旦。曰吾生净土矣。因而气静。山地动摇门窗振裂。群雉惊雊非恒所闻。寺僧道慧。未晓假寐。至是惊觉出倚廊下曰。禅师若终必生净土。何以知然。向于眠中见西岭上并是楼阁殿堂乘空而去。言毕方知通已终逝。又盖母王氏。久怀笃信。读诵众经。礼忏发心。以往生为务。贞观十一年二月。临将舍命弥加勤至。目见床前有赤莲华。大如五斛瓮许。又见青莲华满宅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时俱到。盖与侄薜大兴。供亲闻所述。而兴见有佛色形甚大并二菩萨。久而自隐。斯并近事。故传实录。沙门行友。蒲晋名僧。为之本传。因着论曰。夫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如身实相观佛亦然。因斯以谈。则三界与一识冥归。生死共涅盘同体。又何容净秽彼此于其间哉。然则凡夫学人。妄情未尽。不能齐彼我均苦乐遗欣厌亡是非。故须回向愿求标心所诣然后往生耳。其实则不然。譬犹明镜现形空谷应声。影响之来岂云远乎。而惑者以暗识生疑。谓净土越度三有超过九定。绝域寥廓经途敻远。自非三乘极位及十地圣人积行累功。安能生彼。何其谬欤。观斯上人。虽禀性温柔为人清洁。其所修习。则福德偏长。定慧之功盖不足纪。直以一生之散善临命之虚心。遂能目睹光明亲见幢相。动摇坤像梦感旁人。是知九品之业有征。十念之功无爽。凡我同志可不勖哉。若夫寻近大乘。修行正观。察微尘之本际。信一念之初源。便可荆蕀播无常之音。枭镜说甚深之法。十方净国未必过此。如其眷恋妻孥盘桓弊执营生未厌逐物已疲。推有龄于仓卒之间。毕一世于遑忙之际。内无所措外无所恃。则长劫冥没。亦奚能自返悲夫。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