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条与“道场”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道场 道场观 道场神 道场树 道场寺 都道场 内道场 四道场 本命道场 慧日道场 寂灭道场 菩提道场 无缘道场 银地道场 镇国道场 不久诣道场 见道场树愿 密教道场观 至道场门观 慈悲道场忏法 道场法全禅师 道场法如禅师 道场慧琳禅师 道场慧颜禅师 道场慧印禅师 道场居慧禅师 道场明辩禅师 道场如讷禅师 道场有规禅师 镇护国家道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前有灵鉴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慧观(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七] 法庄(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十二] 宝儒(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彦(隋西京真寂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瓒(隋西京胜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慧畅(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越(隋慧日内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净愿(隋西京宝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琳(隋丹阳仁孝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本济(隋西京慈门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辩义(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道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纯(隋西京净住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法论(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慧常(隋京师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慧海(隋西京静法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立身(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僧粲(隋京师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渊(隋蜀郡福缘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善权(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真慧(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果(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矩(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通(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道判(隋终南山龙池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法安(隋东都宝杨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法进(隋益州响应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敬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宁贲(唐吕后山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终南山神田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惟劲(后唐南岳般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有慧灵序) 少康(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渊(隋终南山至相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 收起
当前显示“辩义(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历代名僧辞典 【1】辩义(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释辩义。姓马氏。贝州清河人也。少出家。沉静寡世事。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言无勃怒滔然远量。初归猷论师。学杂心贯通文义。年始登冠便就讲说。据法传道疑难纵横。随问分析曾无遗绪。有沙门昙散者。解超遂古名重当时。闻义开论即来雠拟。往返十番更无后嗣。义曰。理势未穷何不尽论。散曰。余之难人问不过十。卿今答势不尽。知复何陈。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乃南达建业。传弘小论屡移声价。更隆中土。隋炀搜选名德令住日严。以义学功显著遂之关辅。谘义决疑日不虚席。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皆执文谘议穷其深隐。并未尽其怀也。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一处五讲常系法轮。义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无何而退。不欲显黜于前故。英雄敬其卑牧。传芳又甚于昔。仁寿二年。隋汉王谅。远迎志念法师。来华京室。王欲衒其智术也。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致使三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义厕其筵肆聆其雅致。乃以情之所滞。封而问之。前后三日。皆杜词莫对。念处座命曰。向所问者乃同疑焉。请在下座返询其志。义潜隐容德世罕共宗。及见慧发不思。合京竦神传听。其为显晦皆此类也。炀帝昔位春宫。献后云背。召日严大德四十余人。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及义对扬玄理。允塞天心。沙门道岳命宗俱舍。既无师受投解莫从。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岳每叹曰。余之广扬对法。非义孰振其纲哉。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余人。并炀帝所钦。日严同止。请义开演杂心。顾惟不竞。即就元席。既对前达不事附文。提举纲纽标会幽体。谈述玄极不觉时延。其为时贤所重如此。以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春秋六十有六。葬京郊之南。东宫舍人郑颋。为之碑颂。初义仁寿二年。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将入道场。数之加得十二分。又放光明。随人缘念色相不同。青红紫白同时异见。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前后放光日流数度。将入塔夕。复于基上气发黄紫。去地四尺。填平后夜又放大光。上属星汉下遍城邑。合境顶戴欣其嘉瑞。四年春末。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忽有大鹿从山走下。来迎于义。腾踊往还都无所畏。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本有一泉。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因即奔注。至粲亡后泉涸积年。及将拟置。一夜之间枯泉还涌。道俗欣庆。乃至打剎起基。数放大光如火如电。旋繞道场。遍照城郭。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