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条与“道场”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道场 道场观 道场神 道场树 道场寺 都道场 内道场 四道场 本命道场 慧日道场 寂灭道场 菩提道场 无缘道场 银地道场 镇国道场 不久诣道场 见道场树愿 密教道场观 至道场门观 慈悲道场忏法 道场法全禅师 道场法如禅师 道场慧琳禅师 道场慧颜禅师 道场慧印禅师 道场居慧禅师 道场明辩禅师 道场如讷禅师 道场有规禅师 镇护国家道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前有灵鉴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慧观(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七] 法庄(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十二] 宝儒(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彦(隋西京真寂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瓒(隋西京胜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慧畅(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越(隋慧日内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净愿(隋西京宝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琳(隋丹阳仁孝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本济(隋西京慈门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辩义(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道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纯(隋西京净住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法论(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慧常(隋京师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慧海(隋西京静法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立身(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僧粲(隋京师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渊(隋蜀郡福缘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善权(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真慧(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果(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矩(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通(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道判(隋终南山龙池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法安(隋东都宝杨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法进(隋益州响应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敬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宁贲(唐吕后山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终南山神田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惟劲(后唐南岳般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有慧灵序) 少康(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渊(隋终南山至相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 收起
当前显示“道判(隋终南山龙池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历代名僧辞典 【1】道判(隋终南山龙池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释道判。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也。三岁丧亲十五游学。般涉史籍略综儒道。十九发心出家。投于外兄而剃落焉。具戒已后历求善友。深厌俗累绝心再往。每阅像教东传。慨面不睹灵迹。委根归叶未之或闻。遂勇心佛境誓尚瞻敬。以齐干明元年。结伴二十一人。发趾邺都将经周塞。关逻严设又照月光。踟蹰回互义无逾越。忽值云奔月隐。乘暗度栈。遇逢游兵。特蒙释放。以周保定二年达于京邑。武帝赏接崇重。仍令于大乘寺厚供享之。经逾两载。上表乞循先志。又蒙开许。敕给国书并资行调。西度砂碛千五百里。四顾茫然绝无水草。乘饥急行。止经七夕便至高昌国。是小蕃附庸突厥。又请国书。至西面可汗所(此云天子治也)彼土不识众僧。将欲加害。增人防卫不给粮食。又不许出拾掇薪菜。但令饿死。有周国使人谏云。此佛弟子也。本国天子大臣敬重供养。所行之处能令羊马孳多。可汗欢喜。日给羊四口以充恒食。判等放之而自煮菜进啖。既见不杀众生不食酒肉所行既殊。不令西过。乃给其马乘遣人送还。达于长安住干宗寺。判以先在穷险无人造食。遂舍具戒今返京室。后乃更受之停止五年。逢静蔼法师。咨询道务。慧业冲邃淹历五周朝夕闻问。方登阶渐。会武帝灭法。与蔼西奔于太白山。同侣二十六人。逃难岩居不忘讲授。中百四论日夜研寻恂恂奉诲。虽有国诛靡顾其死。东引寻山岠于华岳。凡所游遁者望日参焉。遂离考山室二十余所。依承蔼德。为入室之元宗。始末一十五年。随逐不舍。后蔼舍身穷谷用陈护法。判含酸茹毒奉接遗骸。建塔树铭勒于岩壁。天元嗣历寻改邪风。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判当其数。初住陟岵寺。大隋受命广开佛法。改为大兴善焉。判道穆僧徒历总纲任。部摄彛伦有光先范。开皇之肇。于终南山交谷东岭。池号野猪。迥出云端俯临原陆。躬自案行可为栖心之场也。结草为庵集众说法。开皇七年。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师。将天竺监工。就造院舍常拟供奉。知判道业修旷。给额为龙池寺焉。大将军云定兴。以为檀越。四事供给无爽二时。侍郎独孤机。餐奉音猷于宅后园别立斋宇。请来栖息。终日将事禀其法戒。薛国公及夫人郑氏。夙奉清训年别至此。谘承戒诰决通疑议。以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四。初判释蒙启法性狎林泉。少欲无竞乐居俭摄。行慈济乏偏所留心。履苦登危弥其本意。故每至粟麦二熟。行乞贮之至厚。雪弥山则遗诸飞走。所以山侣游僧。蒙其奖济者殷矣。又食不择味生无患苦。僧事鞅掌身先令之。而弘道终朝虔虔无怠。虽暂游世恒归山室。斯亦岩岫之学观矣。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