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条与“道场”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道场 道场观 道场神 道场树 道场寺 都道场 内道场 四道场 本命道场 慧日道场 寂灭道场 菩提道场 无缘道场 银地道场 镇国道场 不久诣道场 见道场树愿 密教道场观 至道场门观 慈悲道场忏法 道场法全禅师 道场法如禅师 道场慧琳禅师 道场慧颜禅师 道场慧印禅师 道场居慧禅师 道场明辩禅师 道场如讷禅师 道场有规禅师 镇护国家道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前有灵鉴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慧观(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七] 法庄(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十二] 宝儒(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彦(隋西京真寂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瓒(隋西京胜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慧畅(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越(隋慧日内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净愿(隋西京宝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琳(隋丹阳仁孝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本济(隋西京慈门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辩义(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道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纯(隋西京净住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法论(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慧常(隋京师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慧海(隋西京静法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立身(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僧粲(隋京师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渊(隋蜀郡福缘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善权(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真慧(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果(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矩(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通(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道判(隋终南山龙池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法安(隋东都宝杨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法进(隋益州响应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敬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宁贲(唐吕后山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终南山神田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惟劲(后唐南岳般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有慧灵序) 少康(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渊(隋终南山至相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 收起
当前显示“道场观”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佛学大词典 【1】道场

  密家于行法时,先作结界,其次为建立本尊之道场而修观法,称为道场观、密教道场观。即真言行者修瑜伽妙行时,先观想风、水、地三轮(胎藏界法),或空、风、火、水、地五轮(金刚界法),其次观想宝楼阁与曼荼罗,以建立本尊所居之道场,复于心前之坛上观想自身本具之净菩提心,至此始迎请所念之本尊自其本土至自身之净菩提心,而与本有之佛相冥会。

  道场观有广、中、略三种观法:(一)广观,即观想完整的器界、宝楼阁与曼荼罗。行此观法时,结羯磨印。(二)中观,即略作器界观而详观宝楼阁、曼荼罗。(三)略观,于器界与宝楼阁略作观想,而直观曼荼罗。行中观与略观时,均结如来拳印。[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上、大日经疏卷十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道场

  (术语)真言行者观所住之道场及所信之佛身,谓为道场观。其所住之道场,分器界与道场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则显密诸教所明,有三轮五轮之不同。今明其中三轮,则初为风轮,次为水轮,次为地轮。此三轮之种子为&DF-87BB;&DF-87A6;&DF-8740;。摄大轨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风轮,贺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归命欠。次上安水轮,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归命鍐。复于水轮上,观作金刚轮,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黄色。归命阿。”但地轮之中,有&DF-8740;字&DF-876A;字&DF-874B;字之三重。三重虽为不同,然并是地轮之摄,故总称为地轮。初&DF-8740;字为金轮之种子,次&DF-876A;字为火轮之种子,后&DF-874B;字为八叶莲华之种子,八叶莲华者,须弥山也。苏悉地出现品曰:“行者一缘想八峰弥卢山。”青龙轨曰:“一缘而观总八峰弥卢山。”略出经曰:“其山众宝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经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须弥山王,八峰谓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为八叶之标帜,故以须弥山为八叶莲华。是即于&DF-8740;字金轮上弥满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莲华王,即须弥山也。而于&DF-8740;&DF-874B;两字之中间观&DF-876A;字者,军荼利轨曰:“为成变化莲华故,当观览字门,流散赤焰而成火轮,其形三角,渐引量同水轮。忽然之间,从金龟背跃出八叶大莲华,金刚为茎。”是为成莲华故。观&DF-87A9;字也。已上为器界,已下为坛场,其八叶莲华上有八柱之楼阁。千手仪轨曰:“于莲华上有八大金刚柱,成宝楼阁。”即每叶有一柱,阁内安坛。其坛形量随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随方圆三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摄真经所说。于坛上更观八叶之白莲华,已上明所住之道场。已下为能住之佛身。即观吾身而为佛身也。先于腰下想&DF-8740;字,是即地轮黄色也。于腰想&DF-877A;字。水轮白色也。于胸想&DF-876A;字,日轮火轮赤色也。于发际想&DF-87A4;字,风轮黑色也。于顶上想&DF-8779;字,虚空轮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种子,落种子于地轮,则待水土之缘始萌,是故地轮上有水轮,虽有水土之缘,然必待日轮之煗气,茎叶始具,故上有日轮(即火轮),虽有水土日轮之缘,然必待解脱之风而得具足生长,故上有风轮。纵有水土日风,然皆悉坚实,何能使物生长?故最上有空轮。如是观五字于五处,即所谓五字严身也。下自地轮,上至虚空,重重观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为毗卢遮那之身,有种种之庄严。坐于白莲华台,宝冠有五佛,舍那之身着白纱。我自始至终种种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为本,则可以我为影。以吾为本,则可以本尊为影。观诸佛亦如是相融。是三平等观之义也。见秘藏记本。道场观有二种:一理观,二事观。于行者之身内观之,谓为理观,于身外观之,谓为事观。器界及道场观为事观,佛身观乃理观也。见秘藏记钞三。为此道场观,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三摩地仪轨曰:“行者次应以成所作智三摩地想,于己身前观。无尽乳海,出生大莲华王金刚为茎,量同法界。上想七宝珍宝楼阁殿,如意珠以为庄饰。(中略)毗卢遮那如来身色如月,首戴如来冠,垂妙縠天衣,璎珞庄严,光明普照,无量无数大菩萨众前后围绕以为眷属。”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