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条与“道场”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提示:搜索结果中包含92个词条内容,为节省您的时间,你可以先看词条再看内容解释。 显示词条列表▼
道场 道场观 道场神 道场树 道场寺 都道场 内道场 四道场 本命道场 慧日道场 寂灭道场 菩提道场 无缘道场 银地道场 镇国道场 不久诣道场 见道场树愿 密教道场观 至道场门观 慈悲道场忏法 道场法全禅师 道场法如禅师 道场慧琳禅师 道场慧颜禅师 道场慧印禅师 道场居慧禅师 道场明辩禅师 道场如讷禅师 道场有规禅师 镇护国家道场 螺蛳壳里做道场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慈悲道场忏法(十卷)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前有灵鉴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 慧观(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七] 法庄(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十二] 宝儒(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彦(隋西京真寂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瓒(隋西京胜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法总(隋西京海觉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观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慧畅(隋西京净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慧越(隋慧日内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净愿(隋西京宝剎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琳(隋丹阳仁孝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本济(隋西京慈门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辩义(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道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法纯(隋西京净住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法论(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佛驮跋陀罗(晋京师道场寺)[《高僧传》卷二] 慧常(隋京师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慧海(隋西京静法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慧觉(隋江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立身(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灵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僧粲(隋京师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兴善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僧渊(隋蜀郡福缘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善权(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昙迁(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真慧(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果(隋东都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三十] 智矩(隋西京日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智通(隋河东栖岩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智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九] 道判(隋终南山龙池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法安(隋东都宝杨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法进(隋益州响应山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慧欢(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敬脱(隋东都内慧日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静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灵干(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宁贲(唐吕后山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终南山神田道场)[《续高僧传》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二] 觉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场)[《续高僧传》卷二十一] 惟劲(后唐南岳般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道场念诵仪轨(一卷 有慧灵序) 少康(唐睦州乌龙山净土道场)[《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渊(隋终南山至相道场)[《续高僧传》卷十一] ▲ 收起
当前显示“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的词条结果 显示所有
历代名僧辞典 【1】靖嵩(隋彭城崇圣道场)[《续高僧传》卷十]

释靖嵩。俗姓张。涿郡固安人。幼抱贞干在物不群。迫以俗尘期之道务。十五出家。有同学靖融。早达经论。通该小大尤究杂心。每以佛宗深要。曲流委示。嵩神气俊越聪悟天机。随览义门覆疏陶练。重以心计不测。返以问融。融无以对也乃告曰。卿稚齿末学。彻悟若斯。可往京邺。必成济器。及登冠受具。南游漳辇。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距二百有余。在众常听出过一万。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有大学寺融智法师。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解贯众师道光二藏。学徒五百负帙摩肩。常讲涅盘及地论。嵩闻之乃投诚焉。北面从范。攻研数载。随闻覆述。每击奇致。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乃诣云晖二律师所。博求明诲。涉问二载薄镜宗条。唯有小乘未遑详阅。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面受成杂两宗。谘诹幽奥纂习余烈。数百僧徒各启龙门。人分凤翼。及嵩之位席。上经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妙通文理屡动恒神。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势倾八位词号四飞。独步河山舟航三藏。凭附参请智光时杰。齐琅耶王深相器重。弘扇风猷。每于肇春广延学侣。大集邺都。特开法座。奉嵩为法主。进励学徒。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传芳接武响誉东河。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余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陈宣帝远揖德音。承风迎引。令侍中袁宪至京口城礼接登岸。帝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至人为法以身许道。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可谓怀道正士。深可嘉之。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务令周洽。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时建业僧正。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神理疏畅赡勇当时。学侣相近数过五百。晷漏分业茂绩新奇。有天竺三藏厥号亲依。赍摄舍二论。远化边服。初归梁季终历陈朝。二十余年通传无地。虽云译布讲授无闻。唯嵩独拔玄心玩味兹典。纔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谘决疑议。数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余部。皆总其纲要。剖会区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开皇十年敕僚庶等。有乐出家者并听。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余万。爰初沐化未曰知津。嵩与灵侃等二百许僧。闻机乘济俱还江北。行达徐方盛开讲肆。上柱国徐州总管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具状闻奏。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于是常转法轮。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谘摄论。嵩学资真谛义實天亲。思逸言前韵高传后。大乘极旨于是乎通。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并流于世。为时所宗。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诣嵩法肆伏膺受业。由此门徒推盛。章疏大行。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教旨载驰。嵩终谢遣。及登紫极又有敕征。固辞乃止。门人问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动止严难。虽内道场不如物外。沙门名为解脱。如何返以事业累乎。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弊此劳役耳。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日加礼诵修诸净业。讲道相续策众六时。精苦已来垂三十载。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状若人模。其景行征明为若此也。自有论师多迷行旨。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坠伦。常遇天雨澡罐在庭。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方自从用。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重复嘉尚林泉。每登践陟。子史篆隶摸揩于今。世论剧谈颇有承绪。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公董纯。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益州道基昔预末筵。餐风饮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坟隧之荒侵。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 顾伟康编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