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名Bodhi -man!d!a 。又作菩提道場、菩提場。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之金剛座上佛陀成道之處。[舊華嚴經卷一世間淨眼品、悲華經卷叁諸菩薩本授記品]
(二)指修行佛道之區域;不論堂宇之有無,凡修行佛道之所在,均稱道場。法華經卷六如來神力品(大九·五二上):“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于園中,若于林中,若于樹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維摩義記卷二末]
(叁)指成就菩提動機之發心、修行等。如維摩經卷上菩薩品所說,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布施是道場,叁明是道場,于一念間知一切法是道場。[華嚴經探玄記卷二、華嚴經疏卷四]
(四)在密教,修瑜伽妙行時,須先行結界,次則建立本尊道場,以修道場觀。其目的在觀他方世界佛之身土,作爲表示本尊之建立,或即觀自心本來具有的本尊身土,迎他方世界本尊,使其與自心融爲一體。(參閱“道場觀”5649)
(五)一般所謂之道場,系指修習佛法之場所,故道場可作爲寺院之別名。隋炀帝即嘗下诏,明令天下之寺改稱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之場所,稱內道場,或稱內寺。臨濟宗專指供雲水僧修行之場所爲道場。日本天臺宗之安然,稱受戒之場所爲道場。[佛祖統紀卷叁十九、續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五]
(六)指某些法會,如慈悲道場、水陸道場等。
(七)北魏僧。籍貫不詳。又作道長。初從慧光出家。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來華,譯出十地經論等,師投其門下,後因故觸怒流支,遂遁入嵩山,十年之間精研大智度論,窮盡其旨。不久出洛陽,專講智論。複于邺都大集寺大張講筵,缁素雲集,時人尊爲“學者之宗”。師平素奉置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所畫之阿彌陀五十菩薩像,後且以之轉寫于世。生卒年不詳,僅知北齊後主隆化元年(576)時,師尚健在。另據安樂集卷下所載六大德相承之說,依次有道場、昙鸾之記載,准之,昙鸾或爲師之門人。[大智度論疏卷二十四、續高僧傳卷二十四明瞻傳、廣弘明集卷二]
(術語)梵語菩提曼拏羅Bodhima&ndotblw;&ddotblw;ala,謂佛成聖道之處。中印度摩竭陀國尼連禅側,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也。西域記八曰:“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中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又得道之行法,謂爲道場。維摩經菩薩品曰:“直心是道場。(中略)叁十七品是道場。”又供養佛之處,謂爲道場。輔行二曰:“嚴道場者,場者俗中亦以爲祭神處也。今以供佛之處名爲道場。”又學道之處,謂爲道場。注維摩經四曰:“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隋炀帝時以爲寺院之名。佛祖統紀叁十九曰:“隋大業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場。”又爲法座之異名。慈悲道場,水陸道場等是也。
1.群衆學道的場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養佛的地方。 - 陳義孝編
信衆學道的場所,佛寺皆是成道的地方。
- 梵心居士編
密家于行法時,先作結界,其次爲建立本尊之道場而修觀法,稱爲道場觀、密教道場觀。即真言行者修瑜伽妙行時,先觀想風、水、地叁輪(胎藏界法),或空、風、火、水、地五輪(金剛界法),其次觀想寶樓閣與曼荼羅,以建立本尊所居之道場,複于心前之壇上觀想自身本具之淨菩提心,至此始迎請所念之本尊自其本土至自身之淨菩提心,而與本有之佛相冥會。
道場觀有廣、中、略叁種觀法:(一)廣觀,即觀想完整的器界、寶樓閣與曼荼羅。行此觀法時,結羯磨印。(二)中觀,即略作器界觀而詳觀寶樓閣、曼荼羅。(叁)略觀,于器界與寶樓閣略作觀想,而直觀曼荼羅。行中觀與略觀時,均結如來拳印。[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大日經疏卷十四]
(術語)真言行者觀所住之道場及所信之佛身,謂爲道場觀。其所住之道場,分器界與道場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則顯密諸教所明,有叁輪五輪之不同。今明其中叁輪,則初爲風輪,次爲水輪,次爲地輪。此叁輪之種子爲&DF-87BB;&DF-87A6;&DF-8740;。攝大軌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風輪,賀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歸命欠。次上安水輪,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歸命鍐。複于水輪上,觀作金剛輪,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黃色。歸命阿。”但地輪之中,有&DF-8740;字&DF-876A;字&DF-874B;字之叁重。叁重雖爲不同,然並是地輪之攝,故總稱爲地輪。初&DF-8740;字爲金輪之種子,次&DF-876A;字爲火輪之種子,後&DF-874B;字爲八葉蓮華之種子,八葉蓮華者,須彌山也。蘇悉地出現品曰:“行者一緣想八峰彌盧山。”青龍軌曰:“一緣而觀總八峰彌盧山。”略出經曰:“其山衆寶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經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須彌山王,八峰謂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爲八葉之標幟,故以須彌山爲八葉蓮華。是即于&DF-8740;字金輪上彌滿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蓮華王,即須彌山也。而于&DF-8740;&DF-874B;兩字之中間觀&DF-876A;字者,軍荼利軌曰:“爲成變化蓮華故,當觀覽字門,流散赤焰而成火輪,其形叁角,漸引量同水輪。忽然之間,從金龜背躍出八葉大蓮華,金剛爲莖。”是爲成蓮華故。觀&DF-87A9;字也。已上爲器界,已下爲壇場,其八葉蓮華上有八柱之樓閣。千手儀軌曰:“于蓮華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即每葉有一柱,閣內安壇。其壇形量隨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隨方圓叁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攝真經所說。于壇上更觀八葉之白蓮華,已上明所住之道場。已下爲能住之佛身。即觀吾身而爲佛身也。先于腰下想&DF-8740;字,是即地輪黃色也。于腰想&DF-877A;字。水輪白色也。于胸想&DF-876A;字,日輪火輪赤色也。于發際想&DF-87A4;字,風輪黑色也。于頂上想&DF-8779;字,虛空輪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種子,落種子于地輪,則待水土之緣始萌,是故地輪上有水輪,雖有水土之緣,然必待日輪之煗氣,莖葉始具,故上有日輪(即火輪),雖有水土日輪之緣,然必待解脫之風而得具足生長,故上有風輪。縱有水土日風,然皆悉堅實,何能使物生長?故最上有空輪。如是觀五字于五處,即所謂五字嚴身也。下自地輪,上至虛空,重重觀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爲毗盧遮那之身,有種種之莊嚴。坐于白蓮華臺,寶冠有五佛,舍那之身著白紗。我自始至終種種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爲本,則可以我爲影。以吾爲本,則可以本尊爲影。觀諸佛亦如是相融。是叁平等觀之義也。見秘藏記本。道場觀有二種:一理觀,二事觀。于行者之身內觀之,謂爲理觀,于身外觀之,謂爲事觀。器界及道場觀爲事觀,佛身觀乃理觀也。見秘藏記鈔叁。爲此道場觀,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叁摩地儀軌曰:“行者次應以成所作智叁摩地想,于己身前觀。無盡乳海,出生大蓮華王金剛爲莖,量同法界。上想七寶珍寶樓閣殿,如意珠以爲莊飾。(中略)毗盧遮那如來身色如月,首戴如來冠,垂妙縠天衣,璎珞莊嚴,光明普照,無量無數大菩薩衆前後圍繞以爲眷屬。”
(神名)道場之守護神也。唐華嚴經一曰:“複有佛世界微塵數道場神,所謂淨莊嚴幢道場神。(中略)妙光照耀道場神。”大疏鈔一下曰:“道場神從所依所守得名,下諸神衆類皆同此。言道場者,非唯護佛道場。但有莊嚴道場之處即于中護故。”止觀私記八曰:“道場神者,護法善神,如法華十羅刹,方等夢王等。”
守護道場的神。 - 陳義孝編
(一)指菩提樹。又作覺樹、道樹、思惟樹。釋尊于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成佛,故稱道場樹。又阿彌陀佛之淨土亦有道場樹,即無量壽經卷上所載極樂世界之菩提樹,其樹高四百萬裏,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裏,一切衆寶自然合成,條間周匝,垂以璎珞,珍妙寶網羅覆其上,微風吹枝葉,演出無量妙法聲。另據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所載,樹僅高百千由旬,莊嚴經卷下載一千六百由旬。(參閱“菩提樹”5208)
(二)爲阿彌陀佛叁十七號之一。昙鸾之贊阿彌陀偈(大四七·四二叁上):“稽首頂禮道場樹。”
(植物)菩提樹也。此樹下有成佛之金剛座,故謂爲道場樹。無量壽經上記極樂世界之菩提樹曰:“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裏。”
(一)位于建康(今之南京)。晉太甯(323~325)初年,司空謝石所建,故又稱謝司空寺、謝寺。于東晉末葉,與廬山共爲南方佛教之中心。自安帝義熙至恭帝元熙年間,佛陀跋陀羅自長安來至本寺,與法顯共譯出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經,又獨譯出華嚴經、大方等如來藏經、僧只比丘戒本、文殊師利發願經等。其中華嚴經之翻譯,有法業、慧嚴等百余沙門參與之,且于寺內別設華嚴堂。譯成之後,改寺名爲興嚴寺。法顯亦于本寺譯出雜阿毗昙心論。此外,另有義學沙門寶雲、僧複、慧詢、法莊等率衆住本寺。劉宋之初,慧觀居之,聲勢大振,譯經講說,殆無虛日,一時成爲江南首刹。陳代時,昙遷亦住于本寺。
(二)位于浙江吳興西南七公裏之道場山(舊稱雲峰)中。唐中和年間(881~885),如讷所開創。又稱真正禅院、妙覺寺、護聖萬壽寺。[大明一統志卷十二、卷四十、大清一統志卷二二二]
(叁)日本贊岐道場寺。日人爲供奉弘法大師空海,遂于全國設立八十八個供奉場所,贊岐道場寺即其中之一。
(雜名)唐土郡縣每建祝壽之道場,以爲一郡一縣聚會祈禱之處者。敕修清規聖節曰:“或住持赴郡縣都道場所,歸時,鳴鍾集衆,門迎詣方丈問訊。”
又作內寺。指大內之道場。即設于宮中之佛事修行場所。其始設年代,諸典所說不一。依晉書帝紀第九載,東晉孝武帝太元六年(381)于殿內建精舍,引諸沙門修行佛事。佛祖統紀卷叁十七梁天監十六年(517)條載,武帝敕沙門慧超爲壽光殿學士,召衆僧居禁中講論法集,注解經文,其下注雲,此爲內道場之始。另據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起于後魏,至隋炀帝時始有其名,並謂武則天嘗于洛陽大內置內道場,中宗、睿宗均不改其製。代宗時,常令僧百余人于宮中陳設佛像經教念誦,稱爲內道場。
由上可知,內道場乃東晉以來宮中所設之祠佛場所,至唐代崇信益盛。其後唐德宗撤內道場,順宗複之,以僧錄端甫掌內殿之法儀。文宗又罷長生殿之內道場。武宗會昌(841~846)初年,以德陽節複之,四年又诏停。北宋初,于滋福等殿安置佛像經藏,稱爲內寺。至南宋則以傳法院專掌內道場之法事。[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一北齊天統元年條、開元釋教錄卷九義淨傳、佛祖統紀卷四十叁、續高僧傳卷十二、大唐貞元續開元釋教錄卷上、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叁、景德傳燈錄卷四、唐書列傳第七十]
(雜名)大內之道場也。梁武帝天監十六年勒沙門慧超爲壽光殿學士。召衆僧而使講解,並使居于禁中。是爲內道場之始。唐則天于洛陽大內置內道場,中宗睿宗不改,至代宗而益厚,常使僧百余人在宮中陳佛像經教而念誦,謂之內道場。每西蕃入寇。必使群僧講誦仁王經。以禳寇虜。
指隋炀帝爲晉王時,于長安蕃邸所建之四寺,即嘉祥寺、日嚴寺、實際寺、會昌寺。
即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鎮護國家之道場。唐代青龍寺之鎮國道場,即皇帝本命之道場。(參閱“鎮國道場”6632)
(修法)祈念皇帝本命星,以鎮護國家之道場也,唐青龍寺之鎮國道場,即皇帝本命之道場也。見鎮護國家道場條。
位于江蘇揚州。隋文帝開皇(581~600)末年,晉王楊廣所立天下四道場之一,嘉祥大師吉藏曾被召入本寺,宣說叁論之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