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佛馱跋陀羅。此雲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露飯王之苗裔也。祖父達摩提婆。此雲法天。嘗商旅于北天竺。因而居焉。父達摩修耶利。此雲法日。少亡。賢叁歲孤與母居。五歲複喪母爲外氏所養。從祖鸠婆利。聞其聰敏。兼悼其孤露。乃迎還度爲沙彌。至年十七與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爲業。衆皆一月。賢一日誦畢。其師歎曰。賢一日敵叁十夫也。及受具戒修業精勤。博學群經多所通達。少以禅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共遊罽賓。同處積載。達多雖伏其才明。而未測其人也。後于密室閉戶坐禅忽見賢來驚問何來。答雲。暫至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知是聖人未測深淺。後屢見賢神變乃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秦沙門智嚴。西至罽賓。睹法衆清勝。乃慨然東顧曰。我諸同輩斯有道志。而不遇真匠發悟莫由。即谘訊國衆。孰能流化東土。佥雲有佛馱跋陀者。出生天竺那呵利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經論。少受業于大禅師佛大先。先時亦在罽賓。乃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嚴既要請苦至。賢遂愍而許焉。于是舍衆辭師裹糧東逝。步驟叁載綿曆寒暑。既度蔥嶺路經六國。國主矜其遠化。並傾心資奉。至交趾乃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島下。賢以手指山曰。可止于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行二百余裏。忽風轉吹舶還向島下。衆人方悟其神。鹹師事之。聽其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有先發者一時覆敗。後于暗夜之中忽令衆舶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一舶獨發。俄爾賊至留者悉被抄害。頃之至青州東萊郡。聞鸠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什大欣悅。共論法相振發玄微多所悟益。因謂什曰。君所釋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什曰。吾年老故爾。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谘決時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乃要命群僧集論東宮。羅什與賢數番往複。什問曰。法雲何空。答曰。衆微成色色無自性故雖色常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複雲何破微。答曰。群師或破析一微。我意謂不爾又問。微是常耶。答曰。以一微故衆微空。以衆微故一微空。時寶雲譯出此語不解其意。道俗鹹謂賢之所計微塵是常。余日長安學僧複請更釋。賢曰。夫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衆微。微無自性則爲空矣。甯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此是問答之大意也。秦主姚興專志佛法。供養叁千余僧。並往來宮阙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衆同。後語弟子雲。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既而弟子傳告外人。關中舊僧鹹以爲顯異惑衆。又賢在長安大弘禅業。四方樂靖者並聞風而至。但染學有淺深。得法有濃淡。澆僞之徒因而詭滑。有一弟子。因少觀行。自言。得阿那含果。賢未即檢問。遂致流言大被謗讀。將有不測之禍。于是徒衆或藏名潛去。或逾牆夜走。半日之中衆散殆盡。賢乃夷然不以介意。時舊僧僧[(豐*力)/石]道恒等謂賢曰。佛尚不聽說己所得法。先言五舶將至虛而無實。又門徒诳惑互起同異。既于律有違理不同止。宜可時去勿得停留。賢曰。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但恨懷抱未申。以爲慨然耳。于是與弟子慧觀等四十余人俱發。神志從容初無異色。識真之衆鹹共歡惜。白黑送者千有余人。姚興聞去怅恨。乃謂道恒曰。佛賢沙門協道來遊欲宣遺教。緘言未吐良用深慨。豈可以一言之咎令萬夫無導。因敕令追之。賢報使曰。誠知恩旨無預聞命。于是率侶宵征。南指廬嶽。沙門釋慧遠久服風名。聞至欣喜若舊。遠以賢之被擯過由門人。若懸記五舶止說在同意。亦于律無犯。乃遣弟子昙邕致書姚主及關中衆僧解其擯事。遠乃請出禅數諸經。賢志在遊化居無求安。停止歲許。複西適江陵。遇外國舶至。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士庶競來禮事。其有奉遺悉皆不受。持缽分衛不問豪賤。時陳郡袁豹爲宋武帝太尉長史。宋武南討劉毅隨府屆于江陵。賢將弟子慧觀詣豹乞食。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複小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盡。豹大慚愧。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測。豹深歎異以啓太尉。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供備至。俄而太尉還都。便請俱歸安止道場寺。賢儀範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淵致。京師法師僧弼與沙門寶林書曰。鬥場禅師甚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流人也。其見稱如此先是沙門支法領。于于阗得華嚴前分叁萬六千偈。未有宣譯。至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即請賢爲譯匠。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余人。于道場譯出。诠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意。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又沙門法顯。于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複請賢譯爲晉文。語在顯傳。其先後所出觀佛叁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論等。凡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爲究其幽旨妙盡文意。賢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