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釋僧昙。姓張。住洺州。少小出家。通諸經論。慨佛法未具。發憤求之。以高齊之季結友西行。前達蔥山。會諸梗澀路既不通。乃旋京辇。梵言音字並通诂訓。開皇十年。敕召翻譯。事如別傳。住大興善。後敕送舍利于蒲州之棲岩寺。即古雲居寺也。山曰中朝。西臨河涘。世稱形勝莫尚于斯。初送達州治。而棲岩佛殿內有鍾鼓之音響振一寺。迫而就檢一無所見。靈輿至寺。是夜于浮圖上放大光明。流照堂內通朗無翳。如是前後頻放神光。或似香爐乘空而上。或飛紫焰如花如葉乍散乍聚。或如佛象光趺宛具。或如虹氣環繞塔帳。累日連宵昱光難准。又州治仁壽寺僧。夜望棲岩。光如樓阙照于山谷。又去山寺八十裏。住者見光如火。皆謂野火燒寺。及來尋覓乃知靈相。其祥瑞之感如此也。至仁壽末年又敕于殷州智度寺置塔。初至州治。見佛像垂手正坐在于瓶內。迄至入函常不變異。又地生羅文。屋上見青蓮華及菩薩像。大衆同睹。又見龍盤蛇屈之象並大人足迹及牛馬鳥狩等迹。又置塔處有小蛇二枚。停住不去。因即構基。入地四尺飛泉上湧厲疾已下六根壞人。服者通損。既值斯緣。乃移北置以避于泉。故二蛇之住深有由矣。昙以傳譯之美繼業終寺。即大業初年矣。時有慧重沙門。姓郭。雍州人。練道少年綜尋內外。志力方梗不憚威侮。攝論十地戶牖由開敕請造塔于秦州岱嶽寺。初停公館。舍利金瓶自然開現放光流外。道俗鹹睹。送至寺塔將入石函。又放光明晁耀人目。嶽表白氣叁道下流直向塔基。良久乃歇。又嶽神廟戶由來封閉。舍利止至叁度自開。識者以神來敬禮故耳。後不委其終。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