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釋僧粲。姓孫氏。汴州陳留人也幼年尚道遊學爲務。河北江南東西關隴。觸地皆履靡不通經。故涉曆叁國備齊陳周。諸有法肆無有虛踐。工難問善博尋。調逸古今風徽遐迩。自號爲叁國論師。機谲動人是所長也。開皇十年迎入帝裏。敕住興善。頻經寺任。緝諧法衆治績著聲。十七年下敕。補爲二十五衆第一摩诃衍匠。故著十種大乘論。一通二平叁逆四順五接六挫七迷八夢九相即十中道。並據量經論。大開軌轍亦初學之巧便也。仍于總化寺敷通此論以攝學衆。又著十地論兩卷。窮討幽致散決積疑。仁壽二年文帝下敕置塔諸州。所司量遣大德多非暮齒。粲欲開闡佛種廣布皇風。躬率同倫洪遵律師等。參預使任。及將發京辇面別帝庭。天子親授靈骨。慰問優渥。粲曰。陛下屬當佛寄弘演聖蹤。粲等仰會慈明。不勝欣幸。豈以朽老用辭朝望。帝大悅曰。法師等豈又不以欲還鄉壤親事弘化。宜令所司備禮各送本州。粲因奉敕。送舍利于汴州福廣寺。初達公館。異香滿院充塞如煙。及將下塔。還動香氣如前蓬勃。又放青光映覆寶帳。寺有舍利亦放青光。與今送者光色相糾。又現赤光當佛殿上可高五尺。複現青赤雜光在寺門上。叁色交映良久乃沒。粲具表聞。詳于別傳。仁壽年末。又敕置塔于滑州修德寺。初停館宇。夜放黃光遍滿一室。千人同見。後放五色食頃方滅。自爾求者辄現。不可殚言。及至塔寺夜別放光。乃照一寺。與晝無別。有趙威德者。患目積年。蒙照平複。當下塔日又放光明。塔上空雲五色間錯。或如賢聖仙人龍鳳林樹等象。峙于雲內。數萬士女嗟詠成音。前後往使皆感靈瑞。文帝歎重更加敬仰。時李宗有道士褚揉者。鄉本江表。陳破入京。既處玄都。道左之望探微辯妙擬闡叁玄。學鮮宗師情無推尚。每講莊老粲必聽臨。或以義求或以機責隨揉聲相即勢沈浮。注辯若懸泉。起啭如風卷。故王公大人莫不解頤撫髀訝斯權變。常下敕令揉講老經。公卿畢至。惟沙門不許預坐。粲聞之不忍其術。乃率其門人十余。攜以行床徑至館所。防衛嚴設都無畏憚。直入講會人不敢遮。揉序王將了。都無命及。粲因其不命。抗言激刺。詞若俳谑義實張诠。既無以通。講席因散。群僚以事聞上。帝曰。斯朕之福也。得與之同時。隋齊王[日*東]。見禮下筵欽茲歎咽。常欲見其談說。故致于法會。有沙門吉藏者。神辯飛玄望重當世。王每懷摧削將傾折之。以大業五年于西京本第盛引論士叁十余人。令藏登座鹹承群難。時衆以爲榮會也。皆參預焉。粲爲論士。英華命章標問義筵。聽者謂藏無以酬及。牒難接解。謂粲無以嗣。往還抗敘四十余翻。藏猶開析不滯。王止之。更令次座接難。義聲纔卷。粲又續前難。勢更延累。問還得二叁十翻終于下座莫不齊爾。時人異藏通贍坐製勍敵重粲繼接他詞慧發鋒挺。從午至夕無何而退。王起執粲手而謝曰。名不虛稱。見之今日矣。躬奉麈尾什物。用顯其辯功焉。而行攝專貞不貪華望及禅定郁起名德待之。道行既隆最初敕命。粲以高位厚味沈累者多。苦辭不就。以大業九年卒于興善。春秋八十有五。弟子僧鸾僧鳳。並以繼軌馳名。鸾本姓王。名爲大業。八歲通禮。十歲講傳于江都。夙有驚俗之譽。及投簪佛種。經論有聞。隋末返俗。唐初出仕。位至給事中。鳳有別傳。自光徽績。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