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釋少康。俗姓周。缙雲仙都山人也。母羅氏因夢遊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蓮。授曰。此華吉祥。寄于汝所後生貴子。切當保惜。及生康之日。青光滿室香似芙蕖。迨繃褓之年眼碧唇朱。齒得佛之一相。恒端坐含笑。時鄉中善相人也。目之此子將相之才。不語吾弗知也。年甫七歲抱入靈山寺中。佛生日禮聖容。母問康曰識否。忽發言雲。釋迦牟尼佛。聞皆怪之。蓋生來不言語也。由是父母舍其出家。年十有五所誦之經已終五部。于越州嘉祥寺受戒。便就伊寺學毗尼。五夏之後往上元龍興寺聽華嚴經瑜伽論。貞元初至于洛京白馬寺殿。見物放光遂探取爲何經法。乃善導行西方化導文也。康見歡喜咒之曰。我若與淨土有緣。惟此軸文斯光再現。所誓纔終果重閃爍。中有化佛菩薩無算。遂之長安善導影堂內乞願見善導。真像化爲佛身。謂康曰。汝依吾施設利樂衆生同生安養。康如有所證。南至江陵果願寺遇一法師。謂康曰。汝欲化人徑往新定。緣在于彼。言訖不見。止有香光望西而去。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錢。誘掖小兒能念阿彌陀佛。一聲即付一錢。後經月余孩孺蟻慕念佛。多者即給錢。如是一年。凡男女見康則雲阿彌陀佛。遂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築壇叁級。聚人午夜行道唱贊。二十四契稱揚淨邦。每遇齋日雲集所化叁千許人登座。令男女弟子望康面門。即高聲唱阿彌陀佛。佛從口出。連誦十聲十佛若連珠狀。告曰。汝見佛身即得往生。以貞元二十一年十月。示衆囑累止勸急修淨土。言畢跏趺。身放光明而逝。天色鬥變狂風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也一時變白。今墳塔存于州東臺子岩。歲久唯余方石石傍之土相傳療疾。州民凡嬰衆病悉焚香取土。隨服多差。石之四隅若車轍焉。漢幹佑叁年天臺山德韶禅師重建其塔。至今高敞。時號後善導焉。
〔贊甯〕系曰。康所述偈贊皆附會鄭衛之聲。變體而作。非哀非樂不怨不怒。得處中曲韻。譬猶善醫以饧蜜塗逆口之藥誘嬰兒之入口耳。苟非大權入假。何能運此方便度無極者乎。唱佛佛形從口而出。善導同此作佛事。故非小緣哉。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