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釋慧最。瀛州人也。初聽涅盤遊學邺下。因聞即講曾未經遍。而言議綸綜綽爾舒閑。故爲同席諸賢之所歎仰。周滅齊日南奔江表。複習慧門頗通余論。且自北僧在陳。多乖時俗。惟最機權內動。不墜風流。多爲南方周旋膠漆。隋室定天中原安泰。便觀化辇掖參聽異聞。後住光明。時傳雅導而好居靜退。非賢不友。神志宏標氣調高遠。不妄受辱必清瑕累。其立志也如此。仁壽年中。敕遣送舍利于荊州大興國寺龍潛道場。昔者隋高作相。因過此寺遇一沙門深相結納。當時器重不測其言。及龍飛之後追憶舊旨。下诏征之。其身已逝。敕乃營其住寺。雕其舊房。故有興國龍潛之美號也。並出自綸言。帝之別意。又道場前面步廊自崩。僧欲治護。控引未就。及舍利既至。將安塔基。巡行顯敞。惟斯壞處商度廣狹恰衷塔形。有識者雲。豫毀其廊用待安塔。及四月八日。舍利院內忽然霧起。齋後便歇。日光朗照。有雲如蓋正處塔空。仍下細雨不濕余處。又感凫鶴衆鳥塔上飛旋。又見雲間紫色狀如花炬。又雨天花如雪紛紛而下。竟不至地。後又送舍利于吉州發蒙寺。掘深八尺。獲豫章板一條古磚六枚銀瓶二口。得舍利一枚。浮水順轉。又得一寶。體含九采。人不識之。具以聞奏。寺有瑞像。宋大明五年。寺僧法均。夢見金容希世。梵音清遠。因行達于叁曲江。見像深潭光浮水上。與太守周湛等接出。計有千斤而輕同數兩。身長六尺四寸。金銅所成。後長沙郡送光趺達都。文帝敕遣還安像所。宛然符合。總高九尺余。佛衣緣下有梵書十余字。人初不識。後有西僧。讀雲。此迦維羅衛國育王第四女所造也。忽爾失去。乃在此耶。梁天監末。屢放光明照于一室。武帝將請入京。因事遂止。大同七年佛身流汗。其年劉敬宣爲賊燒郡。及寺並盡。惟佛堂不及。至于十年像又通汗。湘東王乃迎至江陵祈福放光。十二年還返發蒙至寺。放光叁日乃止。陳天嘉六年更加莊飾。故世傳其靈異。處處模寫。最躬事頂禮圖于光明。而骨氣雄幹。誠爲調禦之相。今時所輕略故也。後卒于住寺。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