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釋智脫。俗姓蔡氏。其先濟陽考城人也。後因流宦故複爲江都郡人焉。祖平齊新昌太守。父遠珍梁北兖州司馬。脫初誕之夕神光照室。旬日之間枯泉自湧。斯蓋智炬欲明法流將導之征也。然其幼而風儀穎秀氣調清遠。七歲出家。爲邺下穎法師帝子。穎法侶鴛鴻釋門龍象。華嚴十地冠絕漳流。乃專經請道分陰無棄。宮牆重仞鹹得其門。久之又睹強師成實及毗昙論。分流異泒濫觞必盡。盤根錯節遊刃有余。即于大衆便事覆講。寫瓶珠貫驗在于茲。缁素嗟服鹹高神略。時丹陽莊嚴寺[日*爵]法師。成論之美名實騰湧。遠近朝宗獨步江表。脫乃服義下風思餐法味。既適金陵研幾幽旨。精統詞理馳譽兩都。每宴居避席請談玄論。[日*爵]師深加賞贊。稱爲重器。及高座雲亡叁千鹹在。爰命門徒以相付囑。乃續敷義席常轉法輪。莊嚴之部于斯榮盛。既揖論主之知人。又歎傳燈之弘教。故雕琢門侶無辍于時。衆侶百余一期俊又。成其器者九十許人。據此敷揚之功。今古罕類也。陳至德中。帝請入內。講說開悟亟動神機。自鄱陽王伯山兄弟仆射王克中書王固等。敬仰惟深並伸北面。隋祖留心法寶闡揚至教。于岐陽宮建齋發講。有诏于脫先升寶座。乃遣舍人崔君德宣旨曰。昔獨步一方未足爲貴。今爲四海論主始見英才雲雲。脫即發言抗論剖斷如流。莫不緘口卷舌回車複路。冕旒清耳屢動晬容。群辟解頤日仄忘倦。炀帝作牧[邱-丘+千]江。初建慧日盛搜異藝。海嶽搜揚。脫以慧業超悟。爰始沾預。既處齊衡功倍勵業。日夕相系通眄諸部。而標勇無前出言成論。鼓激支派深有會宗。故道場英賢學門崇仰而脫雅爲論士衆所推焉。後隨帝入京。住日嚴寺。遣學士諸葛穎赍教書請講。于即奉命成化宣譽天朝。自江南成實並述義章。至于論文曾無顧涉。脫憤激先達。創問其論。命筆製疏消散有聞。更使德溢由來。重新其美自帝居望苑大緝玄猷。以脫譽動物情。下令使修論疏。素已條貫卷帙將成。乃結爲四十卷。尋用奏聞。及獻後既崩福事宏顯。乃召日嚴英達五十許人。承明內殿連時行道。尋又下令講淨名經。儲後親臨時爲盛集。沙門吉藏命章元坐。詞鋒奮發掩蓋玄儒。道俗翕然莫不傾首。脫以同法相讓。未得盡言。藏乃顯德自矜。微相指斥。文至叁解脫門。脫問曰。叁解脫門以何箭射。藏曰。未解彎弧。何論放箭。脫即引據征勘超拔新奇。遂使投解莫從處坐緘默。殿下乃分品量德依位演之。既即席端便盡胸臆。仍令與道莊法師遞升高座共談玄理。賓主無竭貴達鹹欣。嗣後嗟味載形音旨。頻遣庶子張衡。殷勤稱敘曰。法師才學鈎深。古今罕例。仰觀談說稱實不虛。覽所撰論疏。光溢心目。可更造淨名疏及大小名教。便給書吏尋錄勒成。釋二乘名教四卷。淨名疏十卷。常自披翫。又遣畫工圖其形于寶臺供養。每雕辇來儀。未嘗不鞠躬致敬。瞻仰遺塵有若真對。初梁代琰法師。撰成論玄義十七卷。文詞繁富難于尋閱。學者相傳莫敢刪正。脫乃研詳領要演暢惟新。理在忘筌義深功倍。卷軸因舊宗旨不殊。當世盛行無不欣慶。斯可謂懸鏡拂而逾明。寶珠蓥而加彩是也。仁壽末年龍飛之始。以脫夙昔敦厚情在深衷。賜帛四百段。用隆厥德也。大業元年隨駕雒邑。二年暮冬見身有疾。自強不息猶事法筵。叁年正月九日。弟子智翔智僔侍疾。忽有異香滿室赤光照牖。即夜香水盥漱。遺疏周悉。端坐正念以至無常。時年六十有七乘輿震悼赙贈優厚。敕施物叁百段。喪事所須隨由供給。又敕黃門侍郎張衡監護。自脫之傳道也。聲辯清徹衆莫之喧。標宗控引鹹有聯類。章疏雖古陳解若新。每至隱括必重疊研核。預在講肆永祛昏漠求文檢義功不虛筵。自見弘誘而成清範者。罕繼斯塵矣。初脫每開講題。必夢與優填瑞像齊立。豈非住持叁寶功用均也。又諸有疑義昔所未了。辄見梵僧隨方解釋。未亡之前夢一童子。手執蓮華雲。天帝釋遣來請講。臨終之日又見此相。觀其睿思通微名高宇內妙感靈應。夫豈徒然。凡講大品涅盤淨名思益各叁十許遍。成論文玄各五十遍。傳業學士慧诠道灌诠聲德雙揚灌複立貞梗。各踵敷弘知名當世。又以其年二月二十五日。式建方墳于雒陽縣金谷裏之北邙山。樹碑于側。其文隋秘書郎會稽虞世南撰(大業中年。脫之亡後。昔與藏公素情不狎。乃托形于病僧惠畟具述前緣。藏聞而見之。與共論議。傾心盡禮願托舊情。故幽明不墜其緒雲)。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