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釋智通。姓程氏。河東猗氏人也。生知信悫樂崇道慧。將習書計遂欲出家。父母異而許之。十歲已從剃落。敦肅恭孝執履謙沖。師長友朋接事無怠。修持戒行歌詠法言晝夜不辍。誦諸經中贊佛要偈叁千余章。五十許年初無告倦。自木德不競。立喪攸在。釋門淪廢法侶無歸。方從俊律師延法師。服膺受業。不以艱危涅志。隋祖再興奄還蒲阪。慈濟所及。乃立孤老寺于城治。等心赈贍以時周給。授戒說法乘機間起。食椹懷音日有千計。仁壽創塔締構棲岩。翻然脫屣就閑修業。親事香花躬運掃灑。口恒稱贊目常瞻睹。善由己積道爲含生。財雖有屬並充功德。以大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以疾而卒于山寺。春秋六十有四。初未終前。數日不悆。維那鳴鍾而杵自折。識者以爲不越振矣。通聞之。命侍者稱彌陀佛名。回心攝念願生彼土。有入室門人頂蓋者。夙夜祗奉。忽問蓋曰。廚中作何食耶。蓋曰。爲何所須。曰有達官諸貴來耳。蓋曰。昔聞生人道者見諸貴勝。師本修德所詣。豈在人耶。至晚乃開目正視。良久不眴。狀有所睹。旁侍加香。寂然立敬。炊頃方止。乃彈指雲。不可思議也。有問其故。雲見寶幢華蓋塔廟莊嚴。初夜又回首眄雲。始見明珠。今何所在。又雲。有何緣務大然燈燭。遂奄燈令暗。須臾複雲。火明何爲轉盛。蓋曰。室今暗昧。是師淨相。不可怪也。乃合掌達旦。曰吾生淨土矣。因而氣靜。山地動搖門窗振裂。群雉驚雊非恒所聞。寺僧道慧。未曉假寐。至是驚覺出倚廊下曰。禅師若終必生淨土。何以知然。向于眠中見西嶺上並是樓閣殿堂乘空而去。言畢方知通已終逝。又蓋母王氏。久懷笃信。讀誦衆經。禮忏發心。以往生爲務。貞觀十一年二月。臨將舍命彌加勤至。目見床前有赤蓮華。大如五斛甕許。又見青蓮華滿宅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一時俱到。蓋與侄薜大興。供親聞所述。而興見有佛色形甚大並二菩薩。久而自隱。斯並近事。故傳實錄。沙門行友。蒲晉名僧。爲之本傳。因著論曰。夫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如身實相觀佛亦然。因斯以談。則叁界與一識冥歸。生死共涅盤同體。又何容淨穢彼此于其間哉。然則凡夫學人。妄情未盡。不能齊彼我均苦樂遺欣厭亡是非。故須回向願求標心所詣然後往生耳。其實則不然。譬猶明鏡現形空谷應聲。影響之來豈雲遠乎。而惑者以暗識生疑。謂淨土越度叁有超過九定。絕域寥廓經途敻遠。自非叁乘極位及十地聖人積行累功。安能生彼。何其謬欤。觀斯上人。雖禀性溫柔爲人清潔。其所修習。則福德偏長。定慧之功蓋不足紀。直以一生之散善臨命之虛心。遂能目睹光明親見幢相。動搖坤像夢感旁人。是知九品之業有征。十念之功無爽。凡我同志可不勖哉。若夫尋近大乘。修行正觀。察微塵之本際。信一念之初源。便可荊蕀播無常之音。枭鏡說甚深之法。十方淨國未必過此。如其眷戀妻孥盤桓弊執營生未厭逐物已疲。推有齡于倉卒之間。畢一世于遑忙之際。內無所措外無所恃。則長劫冥沒。亦奚能自返悲夫。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