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釋法總。姓段氏。並州太原人也。少以誦涅盤爲業。既通全部。志在文言。未遑聽涉。十余年中初不替廢。後聽玄義便即傳講。前後二紀領悟非一。而寬厚遜仰爲物歸投。開皇中年。敕召爲涅盤衆主。居于海覺。聚結四方常敷至理。無舍炎燠。仁壽歲初。敕送舍利于隋州之智門寺。掘基叁尺。獲神龜一枚。色黃且綠狀如彩繡。頭有八字雲。上大王八萬七千年。腹下有王興二字。馳步往來都無所食。及舍利所。由令人治道。于隋侯。橋側柳樹又雨甘露。狀如雨下。香甜濃潤衆共飲之。總乃表聞。帝敬谒靈祥。恒以此龜置于禦座。與臣下觀之。有經年月。帝遊北苑放之清池。雖泛泳少時。還出繞池。隨逐帝躬前後非一。陪衛鹹睹共欣征感。及四年春。又敕送舍利于遼州下生寺。放光分粒其相極多。石函變爲錦文及童子之象。函之北面現于雙樹。下有臥佛。又于函南現金剛捉杵擬山之相。又于函東現二佛俱立。並一骐驎。又于函西現一菩薩並一神尼。曲身合掌向于菩薩。更有諸相。略不述之。又放大光聊亂而起。動眩人目從冥達曉。諸燈雖滅而光續照不異日月之明。爾夕陰雨。佛堂鸱吻放于黃光。飛移東南。叁百余步。外人謂火。走赴知非。尋光所發。乃從堂中舍利處。出衆皆通見大發道心。八日將下五色雲蓋覆于塔上。又感奇鳥素身烏尾赤觜口銜片雲狀如華蓋亦現塔上。斯瑞之感。五萬余人一時同見。及墳下訖雲鳥皆滅。四月九日基上放光。分爲五道直西而去。色如采畫。數百裏引之。見者非一。總躬臨此瑞。喜發內心。具圖上聞。敕封秘閣。後因故業講誦不疲。大業年中卒于海覺。春秋七十矣。門人行等。玄會嗣續擅名。見于別傳。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