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釋淨願。未詳其氏。代州人也。叁十出家。博聞強記。推核經論夙有成規。遠爲諸學之所先仰。創進大戒專師律部。既越立年彌隆盛業。以旦達曙翹精固習。觀采五遍便就講說。初以其壯室入道。人多輕侮。試聽其談說屬其文理。清洞開散片無擁滯。各投心位席莫不致敬。願連講四分接承十遍。又聽十地華嚴及諸小論。末師准攝論綱紐章句。並通了談對課笃形。有鑽注聖言依解製節廣流章疏。晚入京輔采略未聞。雖經懷抱無一新術。時未測其通照也。住于寶剎寺中。潛其容藝。後因法集願欲矜其名采。次當豎義。意存五陰。便登坐而立。衆以其非倫。皆寂無言論。良久緘默。願俯視衆曰。豎義已久。如何不有問乎。衆曰。豎何等義。乃邀問耶。願曰。名相久矣。衆自不知。諸德坐席口傳。余則色心俱立。便安然處坐。氣勇如雲。自述曰。計未勞止。此且修人事耳。時以爲矯異露潔也。及難擊往還。對答雲雨。皆先定其番數。後隨數盡言。開塞任于當時。邪正由其通滯。或重疑積難由來不決者。而能诠達其理釋然新暢。于即預是聰慧歸蹤者多。遂移就寶昌。四序恒接。草堂土埵以此敷弘。正時攝論。晚夜雜心。或統解涅盤。或判銷四分。無擇余暇軌範後賢。凡所開言並乖舊解。製疏出後更不重看。臨講呼喚皆衷規矩。其洽聞不忘世罕加焉。至如舍利毗昙文旨重隱。讀者猶難。況通其義。願執卷披文。泠然洞盡。乃造疏十卷。文極該贍。會文帝造塔。敕遣送舍利于潭州之麓山寺。初至州治度湘西岸。將及山所忽有奇鳥。數萬爲群五色相翻。飛浮水上行次向船。似相迎引。及至舍利還飛向前。往還迅速。衆莫不怪及登岸上。鳥便行望。相從飛空同至塔所。識者以爲山神眷屬之變象故也。願以瑞聞。帝大嗟賞。而教授爲務。六時禮悔初儀不怠。敬慎法律如聞奉用。自見法匠多略戒宗。並由虧信而重所學故也。今願兼而美之獨覺澆世。可謂明人護戒于是乎得矣。京邑擅名初皆欽羨。及見其談講經術。並憲章先達改正文議。封言者衆不勝品藻。皆滯其恒習。聽者不滿十人。又以言令卓絕非造心者所觊故。不爲晚進所入。及大業初歲。辯相法師追入慧日。見徒一百並識知津。皆委于願。自此如常開悟。衆倍前聞。更相擊贊令響彌遠。四方因造日就義筵。皆聞所未聞。欣至難義。至于分暢深伏標舉綱門。坐者不覺離席膝前。皆美其義采之英拔也。相仍一歲奄就無常。春秋六十有余。即大業五年五月也。然願有博見之長。而寡于福業。驗乎從學。屯盛便喪。豈不然耶。既而舍利毗昙竟未披講。疏又失落後代絕通。又可悲之深矣。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