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釋道判。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也。叁歲喪親十五遊學。般涉史籍略綜儒道。十九發心出家。投于外兄而剃落焉。具戒已後曆求善友。深厭俗累絕心再往。每閱像教東傳。慨面不睹靈迹。委根歸葉未之或聞。遂勇心佛境誓尚瞻敬。以齊幹明元年。結伴二十一人。發趾邺都將經周塞。關邏嚴設又照月光。踟蹰回互義無逾越。忽值雲奔月隱。乘暗度棧。遇逢遊兵。特蒙釋放。以周保定二年達于京邑。武帝賞接崇重。仍令于大乘寺厚供享之。經逾兩載。上表乞循先志。又蒙開許。敕給國書並資行調。西度砂碛千五百裏。四顧茫然絕無水草。乘饑急行。止經七夕便至高昌國。是小蕃附庸突厥。又請國書。至西面可汗所(此雲天子治也)彼土不識衆僧。將欲加害。增人防衛不給糧食。又不許出拾掇薪菜。但令餓死。有周國使人谏雲。此佛弟子也。本國天子大臣敬重供養。所行之處能令羊馬孳多。可汗歡喜。日給羊四口以充恒食。判等放之而自煮菜進啖。既見不殺衆生不食酒肉所行既殊。不令西過。乃給其馬乘遣人送還。達于長安住幹宗寺。判以先在窮險無人造食。遂舍具戒今返京室。後乃更受之停止五年。逢靜藹法師。咨詢道務。慧業沖邃淹曆五周朝夕聞問。方登階漸。會武帝滅法。與藹西奔于太白山。同侶二十六人。逃難岩居不忘講授。中百四論日夜研尋恂恂奉誨。雖有國誅靡顧其死。東引尋山岠于華嶽。凡所遊遁者望日參焉。遂離考山室二十余所。依承藹德。爲入室之元宗。始末一十五年。隨逐不舍。後藹舍身窮谷用陳護法。判含酸茹毒奉接遺骸。建塔樹銘勒于岩壁。天元嗣曆尋改邪風。創立百二十人爲菩薩僧。判當其數。初住陟岵寺。大隋受命廣開佛法。改爲大興善焉。判道穆僧徒曆總綱任。部攝彛倫有光先範。開皇之肇。于終南山交谷東嶺。池號野豬。迥出雲端俯臨原陸。躬自案行可爲棲心之場也。結草爲庵集衆說法。開皇七年。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師。將天竺監工。就造院舍常擬供奉。知判道業修曠。給額爲龍池寺焉。大將軍雲定興。以爲檀越。四事供給無爽二時。侍郎獨孤機。餐奉音猷于宅後園別立齋宇。請來棲息。終日將事禀其法戒。薛國公及夫人鄭氏。夙奉清訓年別至此。谘承戒诰決通疑議。以大業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于山寺。春秋八十有四。初判釋蒙啓法性狎林泉。少欲無競樂居儉攝。行慈濟乏偏所留心。履苦登危彌其本意。故每至粟麥二熟。行乞貯之至厚。雪彌山則遺諸飛走。所以山侶遊僧。蒙其獎濟者殷矣。又食不擇味生無患苦。僧事鞅掌身先令之。而弘道終朝虔虔無怠。雖暫遊世恒歸山室。斯亦岩岫之學觀矣。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