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道場觀」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佛學大詞典 【1】道場

  密家于行法時,先作結界,其次爲建立本尊之道場而修觀法,稱爲道場觀、密教道場觀。即真言行者修瑜伽妙行時,先觀想風、水、地叁輪(胎藏界法),或空、風、火、水、地五輪(金剛界法),其次觀想寶樓閣與曼荼羅,以建立本尊所居之道場,複于心前之壇上觀想自身本具之淨菩提心,至此始迎請所念之本尊自其本土至自身之淨菩提心,而與本有之佛相冥會。

  道場觀有廣、中、略叁種觀法:(一)廣觀,即觀想完整的器界、寶樓閣與曼荼羅。行此觀法時,結羯磨印。(二)中觀,即略作器界觀而詳觀寶樓閣、曼荼羅。(叁)略觀,于器界與寶樓閣略作觀想,而直觀曼荼羅。行中觀與略觀時,均結如來拳印。[金剛頂瑜伽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修行儀軌經卷上、大日經疏卷十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道場

  (術語)真言行者觀所住之道場及所信之佛身,謂爲道場觀。其所住之道場,分器界與道場之二段。而就其器界言之。則顯密諸教所明,有叁輪五輪之不同。今明其中叁輪,則初爲風輪,次爲水輪,次爲地輪。此叁輪之種子爲&DF-87BB;&DF-87A6;&DF-8740;。攝大軌上曰:“最初于下位,思惟彼風輪,賀字所安住,黑光焰流布。歸命欠。次上安水輪,其色如雪乳,啭字所安住。歸命鍐。複于水輪上,觀作金剛輪,忽置本初字,四方通黃色。歸命阿。”但地輪之中,有&DF-8740;字&DF-876A;字&DF-874B;字之叁重。叁重雖爲不同,然並是地輪之攝,故總稱爲地輪。初&DF-8740;字爲金輪之種子,次&DF-876A;字爲火輪之種子,後&DF-874B;字爲八葉蓮華之種子,八葉蓮華者,須彌山也。蘇悉地出現品曰:“行者一緣想八峰彌盧山。”青龍軌曰:“一緣而觀總八峰彌盧山。”略出經曰:“其山衆寶所成而有八角。”大日經疏十二曰:“先想八峰須彌山王,八峰謂四面周匝作于峰。”八峰八角爲八葉之標幟,故以須彌山爲八葉蓮華。是即于&DF-8740;字金輪上彌滿八功德水,于其中出生大蓮華王,即須彌山也。而于&DF-8740;&DF-874B;兩字之中間觀&DF-876A;字者,軍荼利軌曰:“爲成變化蓮華故,當觀覽字門,流散赤焰而成火輪,其形叁角,漸引量同水輪。忽然之間,從金龜背躍出八葉大蓮華,金剛爲莖。”是爲成蓮華故。觀&DF-87A9;字也。已上爲器界,已下爲壇場,其八葉蓮華上有八柱之樓閣。千手儀軌曰:“于蓮華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即每葉有一柱,閣內安壇。其壇形量隨行者之意可也。其形隨方圓叁角半月等法而不同。其量有大小重重。如攝真經所說。于壇上更觀八葉之白蓮華,已上明所住之道場。已下爲能住之佛身。即觀吾身而爲佛身也。先于腰下想&DF-8740;字,是即地輪黃色也。于腰想&DF-877A;字。水輪白色也。于胸想&DF-876A;字,日輪火輪赤色也。于發際想&DF-87A4;字,風輪黑色也。于頂上想&DF-8779;字,虛空輪青色也。阿字是本不生理之種子,落種子于地輪,則待水土之緣始萌,是故地輪上有水輪,雖有水土之緣,然必待日輪之煗氣,莖葉始具,故上有日輪(即火輪),雖有水土日輪之緣,然必待解脫之風而得具足生長,故上有風輪。縱有水土日風,然皆悉堅實,何能使物生長?故最上有空輪。如是觀五字于五處,即所謂五字嚴身也。下自地輪,上至虛空,重重觀置,而五大相互融通矣。此率都婆放光,周遍于法界,爲毗盧遮那之身,有種種之莊嚴。坐于白蓮華臺,寶冠有五佛,舍那之身著白紗。我自始至終種種之事亦如是。若以本尊爲本,則可以我爲影。以吾爲本,則可以本尊爲影。觀諸佛亦如是相融。是叁平等觀之義也。見秘藏記本。道場觀有二種:一理觀,二事觀。于行者之身內觀之,謂爲理觀,于身外觀之,謂爲事觀。器界及道場觀爲事觀,佛身觀乃理觀也。見秘藏記鈔叁。爲此道場觀,用不空成就之成所作智定。叁摩地儀軌曰:“行者次應以成所作智叁摩地想,于己身前觀。無盡乳海,出生大蓮華王金剛爲莖,量同法界。上想七寶珍寶樓閣殿,如意珠以爲莊飾。(中略)毗盧遮那如來身色如月,首戴如來冠,垂妙縠天衣,璎珞莊嚴,光明普照,無量無數大菩薩衆前後圍繞以爲眷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