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8本字典中找到 107 條與「道場」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道場 道場觀 道場神 道場樹 道場寺 都道場 內道場 四道場 本命道場 慧日道場 寂滅道場 菩提道場 無緣道場 銀地道場 鎮國道場 不久詣道場 見道場樹願 密教道場觀 至道場門觀 慈悲道場忏法 道場法全禅師 道場法如禅師 道場慧琳禅師 道場慧顔禅師 道場慧印禅師 道場居慧禅師 道場明辯禅師 道場如讷禅師 道場有規禅師 鎮護國家道場 螺蛳殼裏做道場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慈悲道場忏法(十卷)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前有靈鑒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道場念誦儀軌 慧觀(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七] 法莊(宋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十二] 寶儒(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彥(隋西京真寂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瓒(隋西京勝光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法總(隋西京海覺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藏(隋西京空觀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慧暢(隋西京淨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慧越(隋慧日內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七] 慧最(隋西京光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淨願(隋西京寶剎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朗(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琳(隋丹陽仁孝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智凝(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本濟(隋西京慈門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辯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道莊(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澄(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法純(隋西京淨住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法論(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佛馱跋陀羅(晉京師道場寺)[《高僧傳》卷二] 慧常(隋京師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慧海(隋西京靜法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慧覺(隋江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慧瓒(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靖玄(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立身(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靈璨(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明舜(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僧粲(隋京師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僧昙(隋西京大興善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僧淵(隋蜀郡福緣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善權(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昙遷(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真慧(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梵(隋西京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果(隋東都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叁十] 智矩(隋西京日嚴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智通(隋河東棲岩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智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九] 道判(隋終南山龍池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法安(隋東都寶楊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五] 法進(隋益州響應山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慧歡(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敬脫(隋東都內慧日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靜端(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靈幹(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甯贲(唐呂後山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僧照(隋終南山神田道場)[《續高僧傳》卷十八] 童真(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二] 覺朗(隋西京大禅定道場)[《續高僧傳》卷二十一] 惟勁(後唐南嶽般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道場念誦儀軌(一卷 有慧靈序) 少康(唐睦州烏龍山淨土道場)[《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彰-章+青]淵(隋終南山至相道場)[《續高僧傳》卷十一] ▲ 收起
當前顯示「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的詞條結果 顯示所有
曆代名僧辭典 【1】靖嵩(隋彭城崇聖道場)[《續高僧傳》卷十]

釋靖嵩。俗姓張。涿郡固安人。幼抱貞幹在物不群。迫以俗塵期之道務。十五出家。有同學靖融。早達經論。通該小大尤究雜心。每以佛宗深要。曲流委示。嵩神氣俊越聰悟天機。隨覽義門覆疏陶練。重以心計不測。返以問融。融無以對也乃告曰。卿稚齒末學。徹悟若斯。可往京邺。必成濟器。及登冠受具。南遊漳辇。屬高齊之盛佛教中興。都下大寺略計四千。見住僧尼僅將八萬。講席相距二百有余。在衆常聽出過一萬。故宇內英傑鹹歸厥邦。有大學寺融智法師。大齊國統法上之神足也。解貫衆師道光二藏。學徒五百負帙摩肩。常講涅盤及地論。嵩聞之乃投誠焉。北面從範。攻研數載。隨聞覆述。每擊奇致。于即學徒舉目相與推師。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約。乃詣雲晖二律師所。博求明誨。涉問二載薄鏡宗條。唯有小乘未遑詳閱。遂從道猷法誕二大論主。面受成雜兩宗。谘诹幽奧纂習余烈。數百僧徒各啓龍門。人分鳳翼。及嵩之位席。上經五遍。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妙通文理屢動恒神。便又博觀衆經師模論道。勢傾八位詞號四飛。獨步河山舟航叁藏。憑附參請智光時傑。齊琅耶王深相器重。弘扇風猷。每于肇春廣延學侶。大集邺都。特開法座。奉嵩爲法主。進勵學徒。因爾導悟成津彌逢涼燠。傳芳接武響譽東河。俄屬周武屏除釋門離潰。遂與同學法貴靈侃等叁百余僧。自北徂南達于江左。陳宣帝遠揖德音。承風迎引。令侍中袁憲至京口城禮接登岸。帝又使驸馬蔡凝宣敕雲。至人爲法以身許道。法師等善明治亂歸寄有敘。可謂懷道正士。深可嘉之。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給務令周洽。仍令推薦義學長者即弘像教。時建業僧正。令嵩貴二人對弘小論。神理疏暢贍勇當時。學侶相近數過五百。晷漏分業茂績新奇。有天竺叁藏厥號親依。赍攝舍二論。遠化邊服。初歸梁季終曆陳朝。二十余年通傳無地。雖雲譯布講授無聞。唯嵩獨拔玄心玩味茲典。纔有講隙便詣沙門法泰谘決疑議。數年之中精融二部。自佛性中邊無相唯識異執等論四十余部。皆總其綱要。剖會區分。隋高廓清百越文軌大同。開皇十年敕僚庶等。有樂出家者並聽。時新度之僧乃有五十余萬。爰初沐化未曰知津。嵩與靈侃等二百許僧。聞機乘濟俱還江北。行達徐方盛開講肆。上柱國徐州總管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具狀聞奏。有敕給額爲崇聖寺焉。于是常轉法輪。江淮通潤遂使化移河北。相繼趨途望氣相奔俱谘攝論。嵩學資真谛義實天親。思逸言前韻高傳後。大乘極旨于是乎通。自此領匠九州垂章四海。撰攝論疏六卷雜心疏五卷。又撰九識叁藏叁聚戒二生死等玄義。並流于世。爲時所宗。隋文封禅岱宗銮駕齊魯。關中義學因從過于徐部。詣嵩法肆伏膺受業。由此門徒推盛。章疏大行。隋炀昔鎮楊越立四道場。教旨載馳。嵩終謝遣。及登紫極又有敕征。固辭乃止。門人問其故。答曰。王城有限動止嚴難。雖內道場不如物外。沙門名爲解脫。如何返以事業累乎。吾曾遊兩都屢逢播蕩。弊此勞役耳。恒每清素自潔私立道場。日加禮誦修諸淨業。講道相續策衆六時。精苦已來垂叁十載。然其扣頭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狀若人模。其景行征明爲若此也。自有論師多迷行旨。而嵩奉遵法度初不墜倫。常遇天雨澡罐在庭。恐傷地性令淨人知舉。方自從用。同諸學士鹹敬憚其知量焉。加以性愛文藻時摛詩頌。重複嘉尚林泉。每登踐陟。子史篆隸摸揩于今。世論劇談頗有承緒。忽以大業十年遘疾卒于本寺。春秋七十有八。光祿大夫彭城道留守順政公董純。與部內道俗殡于神臯之原。益州道基昔預末筵。餐風飲德。悼流魂之安放。悲墳隧之荒侵。爲之行狀廣于世矣。 - 顧偉康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