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又作道業。意爲佛道之修行。維摩經卷下囑累品(大一四·五五七上):“如說修行,當知是爲久修道行。”
(二)(752~820)唐代僧。桂陽(湖南)人,俗姓楊。十二歲學于南嶽般若道場,又參谒馬祖道一,徹悟生死大事。住于澧陽西南,後以太守召請,住持茗溪開元寺。元和十五年示寂,世壽六十九。[宋高僧傳卷二十]
(叁)(1089~1151)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世稱雪堂。虔州(江西)人,俗姓葉。幼萌出家之志,後從天甯微禅師,決心益加堅固。十九歲從覺印子英出家,參谒指源潤,機緣不契。又參禮龍門寺之佛眼清遠,得其玄旨,並嗣其法。建炎二年(1128),受徐康國之請,開法于壽甯。曆住法海、天甯、烏巨等諸刹。紹興二十一年示寂,世壽六十叁。著有雪堂行和尚語要一卷、雪堂行和尚拾遺錄一卷。[聯燈會要卷十七、大明高僧傳卷六]
(術語)學道修行也。又道德之行也。維摩經囑累品曰:“如說修行,當知是爲久修道行。”淨影大經疏上曰:“內心求道,備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衆生。”
修道的功行。 - 陳義孝編
修道的功行。
- 梵心居士編
(名數)八正道也。此正道爲聖者之所行故。
指行不正當之淫事。其意有二:(一)除夫妻之外,凡與一切男女、鬼神、畜生而行淫,皆爲非道行淫。(二)又作非處行淫,蓋雖是夫妻,亦須避于“非處”行淫。所謂非處,即指口道、大便道等。若妻子已得孕,或遇佛菩薩紀念日、每月六齋日、父母生日、親屬薦亡之日等,亦皆不得行淫。
隨意在四面八方的道路馳行。 - 莊春江居士編
(經名)道行般若經之異名。
凡十卷。又稱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摩诃般若波羅蜜道行經、般若道行品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後漢支婁迦谶譯。收于大正藏第八冊。爲現存般若經譯本之最古者,共叁十品。內容闡明般若波羅蜜之法,並敘及其受持之功德。據出叁藏記集卷七所收本經後記,知本經系于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十月譯出,其梵本爲竺朔佛所攜來。
本經之同本異譯有:吳·支謙之大明度經(六卷)、前秦昙摩蜱與竺佛念共譯之摩诃缽羅波羅蜜經抄(五卷)、後秦鸠摩羅什之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唐玄奘之大般若經第四分、宋代施護之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十五卷),其中以支謙之譯本與本經最近似,施護之譯本則與現存梵文八千頌般若(梵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及西藏譯本,其分品完全相同。本經于晉代以後頗爲盛行,其注疏有東晉支遁之道行指歸、東晉道安之道行品集異注、道行指歸、竺僧敷之道行義疏,然今皆不傳。[開元釋教錄卷十一、法經錄卷一、出叁藏記集卷二、卷十二、卷十叁、曆代叁寶紀卷四]
(經名)具名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後漢支婁迦谶譯。與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昙無竭二菩薩事,是般若經譯本之最古者。
澧州茗溪道行禅師,嘗曰:「吾有大病,非世所醫。」﹝後僧問曹山:「古人曰:“吾有大病,非世所醫。”未審是甚麼病?」山曰:「攢簇不得底病。」曰:「一切衆生還有此病也無?」山曰:「人人盡有。」曰:「和尚還有此病也無?」山曰:「正覓起處不得。」曰:「一切衆生爲甚麼不病?」山曰:「一切衆生若病,即非衆生。」曰:「未審諸佛還有此病也無?」山曰:「有。」曰:「既有,爲甚麼不病?」山曰:「爲伊惺惺。」﹞僧問:「如何修行?」師曰:「好個阿師!莫客作。」曰:「畢竟如何?」師曰:「安置即不堪。」問:「如何是正修行路?」師曰:「涅槃後有。」曰:「如何是涅槃後有?」師曰:「不洗面。」曰:「學人不會。」師曰:「無面得洗。」 - 宋·普濟
(雜名)梵網經心地品曰:“不得樗蒲,圍棋,波羅塞戲,彈棋,六博,拍毱,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城。”明蕅益梵網合注六曰:“牽道八道行城者,縱橫各八路,以棋子行之。西域戲也。”
如正修行中道行勝行中說。 - 朱芾煌
衢州烏巨雪堂道行禅師,處州葉氏子。依泗州普照英禅師得度,去參佛眼。一日,聞舉玄沙築著腳指話,遂大悟。住後,上堂:「會即便會,玉本無瑕。若言不會,碓觜生花。試問九年面壁,何如大會拈華?南明恁麼商確,也是順風撒沙。參!」上堂:「雲籠嶽頂,百鳥無聲。月隱寒潭,龍珠自耀。正當恁麼時,直得石梁忽然大悟,石洞頓爾心休。虛空開口作證,溪北石僧點頭。諸人總在這裏瞌睡,笑殺陝府鐵牛。」上堂:「佛說叁乘十二分,頓漸偏圓。癡人面前,不得說夢。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癡人面前,不得說夢。臨濟叁玄,雲門叁句,洞山五位。癡人面前,不得說夢。南明恁麼道,還免得遭人檢責也無?所以古人道:“石人機似汝,也解唱巴歌。汝若似石人,雪曲也應和。”還有和雪曲底麼?若有,喚來與老僧洗腳。」上堂:「通身是口,說得一半。通身是眼,用得一橛。用不到處說有余,說不到處用無盡。所以道,當用無說,當說無用。用說同時,用說不同時。諸人若也擬議,西峰在你腳底。」到國清,衆請上堂:「句亦鏟,意亦鏟,絕毫絕牦處,如山如嶽。句亦到,意亦到,如山如嶽處,絕毫絕牦。忽若拶通一線,意句俱到俱不到,俱鏟俱不鏟。直得叁句外絕牢籠,六句外無標的。正當恁麼時,一句作麼生道?傾蓋同途不同轍。相將攜手上高臺。」上堂,舉:「趙州示衆雲:“老僧除卻二時齋粥,是雜用心處。”」師曰:「今朝六月旦,行者擊鼓,長老升堂。你諸人總來這裏雜用心。」上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驚人句?”門曰:“響。”」師曰:「雲門答這僧話,不得便休,卻鼓粥飯氣,以當平生。」上堂:「黃梅雨,麥秋寒。恁麼會,太無端。時節因緣佛性義,大都須是髑髅幹。」示衆,舉:「玑和尚問僧:“禅以何爲義?”衆下語皆不契理,僧請益玑,玑代雲:“以謗爲義。”」師曰:「叁世諸佛是謗,西天二十八祖是謗,唐土六祖是謗,天下老和尚是謗,諸人是謗,山僧是謗。于中還有不謗者也無?談玄說妙河沙數,爭似雙峰謗得親。」師示疾,門弟子教授汪公喬年至,省候。師以後事委之,示以偈曰:「識則識自本心,見則見自本性。識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門大病。注曰:“爛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加趺而逝。阇維五色設利,煙所至處累然,齒舌不壞,塔于寺之西。 - 宋·普濟
叁衣中安陀會之異名。安陀會爲五條衣,乃袈裟中之最下者,惟獨居院內或行道時著用,入聚隨衆時不得穿著,故稱爲院內道行雜作衣。(參閱“叁衣”551)
(衣服)叁衣中安陀會之異名。安陀會衣爲五條。袈裟之最下者,惟獨居院內或行道時著用之,故名爲院內道行衣,入聚落會大衆時不得著之。六物圖曰:“安陀會名下衣(最居下故或下著故),從用名院內道行衣(入聚隨衆則不得著)。”
(衣服)同上。謂居寺中房室行道路時,或作諸雜務時所服者,故以爲名。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婁迦谶譯
共叁十品,與大般若笫四分同,而有常啼昙無竭二菩薩事。 - 明·蕅益智旭 撰 顧偉康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