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訪問繁體版(BIG5)

佛教词典在线查询

共在6本字典中找到 15 条与“道谛”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全部词典的查询结果:
佛学大词典 【1】道谛

  梵语ma^rga-satya,巴利语  magga-sacca。又作道圣谛(梵ma^rga^rya  -satya  )、趣苦灭道圣谛、苦灭道圣谛、苦出要谛。为佛教基本教义“四圣谛”之一。道谛,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载,所谓苦灭道圣谛,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

  有关道谛之内容,诸经论所述不一,于原始佛教之根本圣典阿含经中,系以八正道为道谛,一般亦多采用此说;另如大智度论卷十九、成实论卷二“四谛品”、四谛论卷四分别道谛品之说,则为广义之看法,包括三十七觉支,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等。

  关于道谛之自性,各论书与诸部派之间颇有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之说:(一)  阿毗达磨诸论师多以有学法与无学法为道谛。(二)譬喻论师以奢摩他(梵samatha  ,止)与毗钵舍那(梵vipas/yana^  )为道谛。(三)分别论者以有学法之八正道为道,亦为道谛,其余之有学法及一切无学法仅为道,而非道谛。(四)说一切有部之大论师妙音(梵Ghos!a  )及如是说者认为用以对治堕于自相续或他相续的五蕴之法,或用以对治有情数及无情数的诸蕴之法,皆为道,亦为道谛。

  此外,唯识家以道谛配于七真如中之正行真如,并以遍、依、圆等“唯识三性”来解说道谛之相:(一)知道,又作遍知道,即能了知遍计所执之无体。(二)除道,又作永断道,即能断尽由各种外在因缘而生起(依他起)之假法。(三)证得道,又作证道,即能体证人空、法空二空之理。[增一阿含经卷十七、法蕴足论卷六圣谛品、三无性论卷上、成唯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三本](参阅“四谛”184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2】道谛

  (术语)四谛之一。无漏之三学可以到涅槃之正道也。此道谛为因,灭谛为果,灭谛者,涅槃也。是为出世间之因果。

佛学常见辞汇 【3】道谛

  四谛之一。见四谛条。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 【4】道谛

瑜伽六十四卷十页云:云何道谛?谓资粮道、若方便道、若清净道、如是一切、总略为一,说名道谛。世尊就胜,依能摄受沙门果证,但略显示八圣支道、名为道谛。资粮道者:有十三种。如声闻地已说应知。方便道者:若就最胜;谓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诸念住等菩提分法。清净道者:谓于见道修道究竟道中,卽彼所摄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所有能引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谛数中。又诸菩萨方便道者:谓六波罗蜜多所摄。清净道者:谓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此约最胜说。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习。
二解  瑜伽六十六卷三页云:复次若能证解第一义谛所有正见,及正见为先、一切圣道;是名道谛。复次欲令于苦,遍知;于集,永断;于灭,作证;于道,修习;故略建立诸圣谛相。若广建立;当知其相、无量无边。又六十八卷二页至五页广释。
三解  杂集论八卷十七页云: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今于此中、依四圣谛,以其作用,显道体相。如彼卷十七页至十卷十六页广释。 - 朱芾煌

佛学次第统编 【5】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合为七科,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为七科。分述如次: - 明·杨卓

佛识慧集 【6】道谛

四谛之一,见四谛条。

- 梵心居士编

法相辞典 【7】道谛

瑜伽五十五卷十六页云:道谛义云何?答:能成三谛义。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8】道谛非苦

瑜伽六十七卷十五页云:道非苦受等所摄,故非苦苦。道非变坏。何有变时,当生坏苦。道能解脱一切杂染品粗重故;能违一切生相续故;是故亦非行苦所摄。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9】道谛四行

杂集论十卷十五页云:复次道谛有四行相。谓道相、如相、行相、出相。何故名道相?因此寻求真实义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是诸圣者证真义路;是故名道。何故名如相?以能对治诸烦恼故。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何故名行相?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觉悟真实道理,于无常等法,起常等颠倒。善能修治此颠倒心、令离颠倒,觉真实义;是故名行。何故名出相?趣真常迹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究竟常迹;是故名出。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九卷九页云:缘道谛有四行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违害邪道,故名为道。违害非理,故名为如。趣涅盘宫,故名为行。能永超度,故名为出。是能出性;非没性故。是出要路,故名为道。能契正理,故名为如。能正趣向,故名为行。永超生死,故名为出。又云:问:有四行相、观于圣道,何故但名道谛;不名如等三种谛耶?答:亦应说为如行出谛,而不说者;是有余说。复次既说为道谛;当知已说如行出谛。以相同故。复次能知、所知、易分别故;但名道谛;非如行出。谓佛世尊、说有道智,故此所知、但名道谛。如智、所知;觉、所觉等,应知亦尔。复次道名唯显趣涅盘路,故立谛名。如、滥正理;行、通有漏;出、通涅盘。故此不名如行出谛。复次此道谛名、旧所传说,是旧文句。过去诸佛,过殑伽沙,皆以道名表示此谛。今佛亦尔,故不应责。复次此谛四相、道相最初,是故世尊但名道谛。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0】道谛有三

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道谛三者:一、遍知道。能知遍计所执故。二、永断道。能断依他起故。三、作证道。能证圆成实故。 - 朱芾煌

佛学次第统编 【11】道谛(二)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已见前文),三解脱门(见下文),缘理慧行,名为正道。
  二、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
  复次:
  一、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此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此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
  一、八忍  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证之智也。
  一、忍可印证欲界四谛,曰四法忍:
  一、苦法忍  二、集法忍  三、灭法忍  四、道法忍
  二、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之四谛,曰四类忍:
  一、苦类忍  二、集类忍  三、灭类忍  四、道类忍
  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
  二、八智
  一、证欲界四谛之智,曰四法智:
  一、苦法智  二、集法智  三、灭法智  四、道法智
  二、证上二界四谛之智,曰四类智:
  一、苦类智  二、集类智  三、灭类智  四、道类智
  即观八谛而正断烦恼无间道之位曰忍。既断烦恼而了解脱之位曰智。总称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
  三、九无碍九解脱  三界有九地,九地中皆有见惑修惑。每地修惑,分为九品。先断粗大,次第断微细。每断一品之修惑,有无间道解脱道之二种。正断惑之位,曰无间道。既断惑已得解脱之位,谓之解脱道。
  二、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所谓三解脱门者如次。
  三解脱门  解脱即自在之义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
  一、空  观诸法无我我所。
  二、无相  男女一异等相不可得。
  三、无愿  知一切法无相无所作。
  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审实不虚,即名道谛也。 - 明·杨卓

佛学次第统编 【12】道谛下四行

  道谛下四行者:
  一、道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
  二、正行  谓观五不受阴三十七品等道,非颠倒法,故名正。
  三、迹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是一切圣人去处,故名迹。
  四、乘行  谓观三十七品等道,能运行人必至三解脱,爱见等烦恼不能遮,故名乘。
道谛下四行
  ┌地狱………………………………┐
  │饿鬼………………………………│
  │畜生………………………………├四恶趣四有┐
  ┌欲界┤修罗………………………………┘  ├五道┐︵
  │  │人……东洲…南洲…西洲…北洲……四洲四有┘  │六
  │  └欲天……四王…忉利…夜摩…┐  │道
  │  ┌────────┘  │︶
  │  └…兜率…化乐…他化……六欲六有  ┐  ├二
  ┌苦  │  ┌初禅前二┐  │  │十
  │谛…三┤  ┌初禅┤  ├二有……………┐  │  │五
  │  界│  │  └大  梵┘  │  │天│有
  │  │  │二禅………………一有……………│  ├道┘
  │  │色界┤三禅………………一有……………├四禅七有  │
  │  │  │  ┌四禅前三┐  │  │
  │  │  └四禅┤无  想├三有……………┘  │
  │  │  └那  含┘  │
  │  └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四空四有┘
  │
  │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  ┌──┴──┐  ┌──┴──┐  ┌──┴──┐
  │  苦  集  灭  道  苦  集  灭  道  苦  集  灭  道
  │  │  │  │  │  │  │  │  │  │  │  │  │
  │  ┌身─○─┼─┼─┼─○─┼─┼─┼─○─┼─┼─┼
  │  │  │  │  │  │  │  │  │  │  │  │  │  │
  │  │边─○─┼─┼─┼─○─┼─┼─┼─○─┼─┼─┼
  │  五│  │  │  │  │  │  │  │  │  │  │  │  │
  │  ┌利┤见─○─○─○─○─○─○─○─○─○─○─○─○
  │  │使│  │  │  │  │  │  │  │  │  │  │  │  │
  │  │  │戒─○─┼─┼─○─○─┼─┼─○─○─┼─┼─○
  │  │  │  │  │  │  │  │  │  │  │  │  │  │  │
  │  │  └取─○─○─○─○─○─○─○─○─○─○─○─○
  │  ┌  见惑┤  │  │  │  │  │  │  │  │  │  │  │  │
  │  │  │  ┌贪─○─○─○─○─○─○─○─○─○─○─○─○
  │  │  │  │  │  │  │  │  │  │  │  │  │  │  │  │
四谛┤  │  │  │嗔─○─○─○─○─┼─┼─┼─┼─┼─┼─┼─┼
  │  │  │五│  │  │  │  │  │  │  │  │  │  │  │  │
  │  │  └钝┤痴─○─○─○─○─○─○─○─○─○─○─○─○
  │  │  使│  │  │  │  │  │  │  │  │  │  │  │  │
  │  │  │慢─○─○─○─○─○─○─○─○─○─○─○─○
  │  │  │  │  │  │  │  │  │  │  │  │  │  │  │
  │  │  └疑─○─○─○─○─○─○─○─○─○─○─○─○
  │集│  十  七  七  八  九  六  六  七  九  六  六  七
  ├谛┤  └──┬──┘  └──┬──┘  └──┬──┘
  │  │  三十二  二十八  二十八
  │  │  └───────┬───────┘
  │  │   八十八使
  │  │  ┌贪  欲……五趣杂居地┐  ┌上  上
  │  │  │  ┌离生喜乐地│  ┌上品┤上  中
  │  │  │嗔  │定生喜乐地│九地各┐│  └上  下
  │  │思  │  色…┤离生喜乐地│九品  ││  ┌中  上
  │  └惑…四┤痴  └舍念清净地├  ├┤中品┤中  中
  │  使│  ┌空无边处地│共成八││  └中  下
  │  │  │识无边处地│十一品┘│  ┌下  上
  │  └慢  无色┤无所有处地│  └下品┤下  中
  │  └非非想处地┘  └下  下
  ├灭谛
  │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  │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
  │道  │  ┌─────────────┘
  └谛…三┤  └…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
  十│四如意足……欲…念…进…慧
  七│五根……信…进…念…定…慧
  道│五力……信…进…念…定…慧
  品│七觉支……择…进…喜…除…舍…定…慧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
  ┌───────────────┘
  └…正精进…正念…正定

  ┌别┐
  ┌苦谛┤  ├苦苦……坏苦……行苦
  │  └通┘
  │  ┌业……不善业……善业……不动业
  │集谛┤
  │  └烦恼………………见…………爱
又│  ┌有余涅槃
四┤灭谛┤
谛│  └无余涅槃
  │  ┌正道……三十七品……三解脱门
  │  ┌甲┤
  │  │  └助道…………种种对治及禅定
  │  │  ┌四法忍……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
  │道│  十┌八忍┤
  └谛│  ┌六┤  └四类忍……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
  │  ┌正  │心│  ┌四法智……苦法智…集法智…灭法智…道法智
  │  │道…三│  └八智┤
  │  │  十┤  └四类智……苦类智…集类智…灭类智…道类智
  │  │  四│  ┌九无碍
  └乙┤  心└十八心┤
  │  └九解脱
  │  ┌三十七品
  └助道  ┤三解脱门……一、空…二、无相…三、无作
  └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

  ┌苦谛下四行……一无常行…二苦行…三空行…四无我行
  │集谛下四行……一集行……二因行…三缘行…四生行
  十六行┤灭谛下四行……一尽行……二灭行…三妙行…四出行
  └道谛下四行……一道行……二正行…三迹行…四乘行 - 明·杨卓

法相辞典 【13】道谛有四种

显扬二卷二页云:道谛者:亦有四种。如前所说。全摄者:谓一切觉分。胜摄者:谓八圣道支。世俗谛摄者:谓于世俗谛所摄苦谛集谛灭谛,为遍知故,为永断故,为作证故;一切圣道。胜义谛摄者:谓于胜义谛所摄苦谛集谛灭谛,为遍知故;如是广说。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4】四行了道谛

瑜伽三十四卷十六页云:于灭谛相正觉了已;复正觉了,真对治道,于所知境,能通寻求义故;能实寻求义故;由于四门随转义故;一向能趣涅盘义故;所以说名道如行出。如是行者,由四种行,了道谛相。 - 朱芾煌

法相辞典 【15】四智心品一向是善一向无漏道谛所摄

佛地经论三卷十二页云:如是四智相应心品,一向是善,一向无漏,道谛所摄。诸佛无有一切有漏种子法故。虽复现化,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实是无漏道谛所摄。随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蕴等;而实非是蕴处界摄。离戏论故,离诸相故。 - 朱芾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