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ma^rga-satya,巴利語 magga-sacca。又作道聖谛(梵ma^rga^rya -satya )、趣苦滅道聖谛、苦滅道聖谛、苦出要谛。爲佛教基本教義“四聖谛”之一。道谛,即指欲達苦滅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據中阿含卷七分別聖谛經載,所謂苦滅道聖谛,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
有關道谛之內容,諸經論所述不一,于原始佛教之根本聖典阿含經中,系以八正道爲道谛,一般亦多采用此說;另如大智度論卷十九、成實論卷二“四谛品”、四谛論卷四分別道谛品之說,則爲廣義之看法,包括叁十七覺支,即: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等。
關于道谛之自性,各論書與諸部派之間頗有異說,據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之說:(一) 阿毗達磨諸論師多以有學法與無學法爲道谛。(二)譬喻論師以奢摩他(梵samatha ,止)與毗缽舍那(梵vipas/yana^ )爲道谛。(叁)分別論者以有學法之八正道爲道,亦爲道谛,其余之有學法及一切無學法僅爲道,而非道谛。(四)說一切有部之大論師妙音(梵Ghos!a )及如是說者認爲用以對治墮于自相續或他相續的五蘊之法,或用以對治有情數及無情數的諸蘊之法,皆爲道,亦爲道谛。
此外,唯識家以道谛配于七真如中之正行真如,並以遍、依、圓等“唯識叁性”來解說道谛之相:(一)知道,又作遍知道,即能了知遍計所執之無體。(二)除道,又作永斷道,即能斷盡由各種外在因緣而生起(依他起)之假法。(叁)證得道,又作證道,即能體證人空、法空二空之理。[增一阿含經卷十七、法蘊足論卷六聖谛品、叁無性論卷上、成唯識論卷八、大乘義章卷叁本](參閱“四谛”1840)
(術語)四谛之一。無漏之叁學可以到涅槃之正道也。此道谛爲因,滅谛爲果,滅谛者,涅槃也。是爲出世間之因果。
四谛之一。見四谛條。 - 陳義孝編
瑜伽六十四卷十頁雲:雲何道谛?謂資糧道、若方便道、若清淨道、如是一切、總略爲一,說名道谛。世尊就勝,依能攝受沙門果證,但略顯示八聖支道、名爲道谛。資糧道者:有十叁種。如聲聞地已說應知。方便道者:若就最勝;謂于暖頂忍世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諸念住等菩提分法。清淨道者:謂于見道修道究竟道中,卽彼所攝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所有能引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谛數中。又諸菩薩方便道者:謂六波羅蜜多所攝。清淨道者:謂般若波羅蜜多所攝。此約最勝說。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習。
二解 瑜伽六十六卷叁頁雲:複次若能證解第一義谛所有正見,及正見爲先、一切聖道;是名道谛。複次欲令于苦,遍知;于集,永斷;于滅,作證;于道,修習;故略建立諸聖谛相。若廣建立;當知其相、無量無邊。又六十八卷二頁至五頁廣釋。
叁解 雜集論八卷十七頁雲:雲何道谛?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谛相。今于此中、依四聖谛,以其作用,顯道體相。如彼卷十七頁至十卷十六頁廣釋。 - 朱芾煌
道以能通爲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爲道。略則戒、定、慧,廣則叁十七道品。此叁十七合爲七科,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是爲七科。分述如次: - 明·楊卓
四谛之一,見四谛條。
- 梵心居士編
瑜伽五十五卷十六頁雲:道谛義雲何?答:能成叁谛義。 - 朱芾煌
瑜伽六十七卷十五頁雲:道非苦受等所攝,故非苦苦。道非變壞。何有變時,當生壞苦。道能解脫一切雜染品粗重故;能違一切生相續故;是故亦非行苦所攝。 - 朱芾煌
雜集論十卷十五頁雲:複次道谛有四行相。謂道相、如相、行相、出相。何故名道相?因此尋求真實義故。所以者何?由此聖道,是諸聖者證真義路;是故名道。何故名如相?以能對治諸煩惱故。所以者何?一切煩惱,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何故名行相?善能成辦心,令不顛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覺悟真實道理,于無常等法,起常等顛倒。善能修治此顛倒心、令離顛倒,覺真實義;是故名行。何故名出相?趣真常迹故。所以者何?由此聖道、能趣出離究竟常迹;是故名出。
二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九卷九頁雲:緣道谛有四行相。一、道,二、如,叁、行,四、出。違害邪道,故名爲道。違害非理,故名爲如。趣涅盤宮,故名爲行。能永超度,故名爲出。是能出性;非沒性故。是出要路,故名爲道。能契正理,故名爲如。能正趣向,故名爲行。永超生死,故名爲出。又雲:問:有四行相、觀于聖道,何故但名道谛;不名如等叁種谛耶?答:亦應說爲如行出谛,而不說者;是有余說。複次既說爲道谛;當知已說如行出谛。以相同故。複次能知、所知、易分別故;但名道谛;非如行出。謂佛世尊、說有道智,故此所知、但名道谛。如智、所知;覺、所覺等,應知亦爾。複次道名唯顯趣涅盤路,故立谛名。如、濫正理;行、通有漏;出、通涅盤。故此不名如行出谛。複次此道谛名、舊所傳說,是舊文句。過去諸佛,過殑伽沙,皆以道名表示此谛。今佛亦爾,故不應責。複次此谛四相、道相最初,是故世尊但名道谛。 - 朱芾煌
成唯識論八卷二十二頁雲:道谛叁者:一、遍知道。能知遍計所執故。二、永斷道。能斷依他起故。叁、作證道。能證圓成實故。 - 朱芾煌
道以能通爲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爲道。
一、正道者,實觀叁十七品(已見前文),叁解脫門(見下文),緣理慧行,名爲正道。
二、助道者,得解觀中種種諸對治法,及諸禅定,皆是助道。
複次:
一、正道者,謂見谛八忍、八智,此十六心思惟。九無礙九解脫,此十八心真無漏慧,名爲正道。
一、八忍 欲界與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
一、忍可印證欲界四谛,曰四法忍:
一、苦法忍 二、集法忍 叁、滅法忍 四、道法忍
二、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谛,曰四類忍:
一、苦類忍 二、集類忍 叁、滅類忍 四、道類忍
以此八忍,正斷叁界之見惑。
二、八智
一、證欲界四谛之智,曰四法智:
一、苦法智 二、集法智 叁、滅法智 四、道法智
二、證上二界四谛之智,曰四類智:
一、苦類智 二、集類智 叁、滅類智 四、道類智
即觀八谛而正斷煩惱無間道之位曰忍。既斷煩惱而了解脫之位曰智。總稱八忍八智。是無漏智之初也。
叁、九無礙九解脫 叁界有九地,九地中皆有見惑修惑。每地修惑,分爲九品。先斷粗大,次第斷微細。每斷一品之修惑,有無間道解脫道之二種。正斷惑之位,曰無間道。既斷惑已得解脫之位,謂之解脫道。
二、其余方便對治諸禅叁昧,及叁十七品叁解脫等,皆是助道,所謂叁解脫門者如次。
叁解脫門 解脫即自在之義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由此叁解脫門,則能通至涅槃。
一、空 觀諸法無我我所。
二、無相 男女一異等相不可得。
叁、無願 知一切法無相無所作。
此二道相扶,能通涅槃,審實不虛,即名道谛也。 - 明·楊卓
道谛下四行者:
一、道行 謂觀五不受陰叁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
二、正行 謂觀五不受陰叁十七品等道,非顛倒法,故名正。
叁、迹行 謂觀叁十七品等道,是一切聖人去處,故名迹。
四、乘行 謂觀叁十七品等道,能運行人必至叁解脫,愛見等煩惱不能遮,故名乘。
道谛下四行
┌地獄………………………………┐
│餓鬼………………………………│
│畜生………………………………├四惡趣四有┐
┌欲界┤修羅………………………………┘ ├五道┐︵
│ │人……東洲…南洲…西洲…北洲……四洲四有┘ │六
│ └欲天……四王…忉利…夜摩…┐ │道
│ ┌────────┘ │︶
│ └…兜率…化樂…他化……六欲六有 ┐ ├二
┌苦 │ ┌初禅前二┐ │ │十
│谛…叁┤ ┌初禅┤ ├二有……………┐ │ │五
│ 界│ │ └大 梵┘ │ │天│有
│ │ │二禅………………一有……………│ ├道┘
│ │色界┤叁禅………………一有……………├四禅七有 │
│ │ │ ┌四禅前叁┐ │ │
│ │ └四禅┤無 想├叁有……………┘ │
│ │ └那 含┘ │
│ └無色界…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四空四有┘
│
│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 ┌──┴──┐ ┌──┴──┐ ┌──┴──┐
│ 苦 集 滅 道 苦 集 滅 道 苦 集 滅 道
│ │ │ │ │ │ │ │ │ │ │ │ │
│ ┌身─○─┼─┼─┼─○─┼─┼─┼─○─┼─┼─┼
│ │ │ │ │ │ │ │ │ │ │ │ │ │
│ │邊─○─┼─┼─┼─○─┼─┼─┼─○─┼─┼─┼
│ 五│ │ │ │ │ │ │ │ │ │ │ │ │
│ ┌利┤見─○─○─○─○─○─○─○─○─○─○─○─○
│ │使│ │ │ │ │ │ │ │ │ │ │ │ │
│ │ │戒─○─┼─┼─○─○─┼─┼─○─○─┼─┼─○
│ │ │ │ │ │ │ │ │ │ │ │ │ │ │
│ │ └取─○─○─○─○─○─○─○─○─○─○─○─○
│ ┌ 見惑┤ │ │ │ │ │ │ │ │ │ │ │ │
│ │ │ ┌貪─○─○─○─○─○─○─○─○─○─○─○─○
│ │ │ │ │ │ │ │ │ │ │ │ │ │ │ │
四谛┤ │ │ │嗔─○─○─○─○─┼─┼─┼─┼─┼─┼─┼─┼
│ │ │五│ │ │ │ │ │ │ │ │ │ │ │ │
│ │ └鈍┤癡─○─○─○─○─○─○─○─○─○─○─○─○
│ │ 使│ │ │ │ │ │ │ │ │ │ │ │ │
│ │ │慢─○─○─○─○─○─○─○─○─○─○─○─○
│ │ │ │ │ │ │ │ │ │ │ │ │ │ │
│ │ └疑─○─○─○─○─○─○─○─○─○─○─○─○
│集│ 十 七 七 八 九 六 六 七 九 六 六 七
├谛┤ └──┬──┘ └──┬──┘ └──┬──┘
│ │ 叁十二 二十八 二十八
│ │ └───────┬───────┘
│ │ 八十八使
│ │ ┌貪 欲……五趣雜居地┐ ┌上 上
│ │ │ ┌離生喜樂地│ ┌上品┤上 中
│ │ │嗔 │定生喜樂地│九地各┐│ └上 下
│ │思 │ 色…┤離生喜樂地│九品 ││ ┌中 上
│ └惑…四┤癡 └舍念清淨地├ ├┤中品┤中 中
│ 使│ ┌空無邊處地│共成八││ └中 下
│ │ │識無邊處地│十一品┘│ ┌下 上
│ └慢 無色┤無所有處地│ └下品┤下 中
│ └非非想處地┘ └下 下
├滅谛
│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 │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
│道 │ ┌─────────────┘
└谛…叁┤ └…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
十│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七│五根……信…進…念…定…慧
道│五力……信…進…念…定…慧
品│七覺支……擇…進…喜…除…舍…定…慧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
┌───────────────┘
└…正精進…正念…正定
┌別┐
┌苦谛┤ ├苦苦……壞苦……行苦
│ └通┘
│ ┌業……不善業……善業……不動業
│集谛┤
│ └煩惱………………見…………愛
又│ ┌有余涅槃
四┤滅谛┤
谛│ └無余涅槃
│ ┌正道……叁十七品……叁解脫門
│ ┌甲┤
│ │ └助道…………種種對治及禅定
│ │ ┌四法忍……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
│道│ 十┌八忍┤
└谛│ ┌六┤ └四類忍……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
│ ┌正 │心│ ┌四法智……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
│ │道…叁│ └八智┤
│ │ 十┤ └四類智……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
│ │ 四│ ┌九無礙
└乙┤ 心└十八心┤
│ └九解脫
│ ┌叁十七品
└助道 ┤叁解脫門……一、空…二、無相…叁、無作
└其余方便對治諸禅叁昧
┌苦谛下四行……一無常行…二苦行…叁空行…四無我行
│集谛下四行……一集行……二因行…叁緣行…四生行
十六行┤滅谛下四行……一盡行……二滅行…叁妙行…四出行
└道谛下四行……一道行……二正行…叁迹行…四乘行 - 明·楊卓
顯揚二卷二頁雲:道谛者:亦有四種。如前所說。全攝者:謂一切覺分。勝攝者:謂八聖道支。世俗谛攝者:謂于世俗谛所攝苦谛集谛滅谛,爲遍知故,爲永斷故,爲作證故;一切聖道。勝義谛攝者:謂于勝義谛所攝苦谛集谛滅谛,爲遍知故;如是廣說。 - 朱芾煌
瑜伽叁十四卷十六頁雲:于滅谛相正覺了已;複正覺了,真對治道,于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能實尋求義故;由于四門隨轉義故;一向能趣涅盤義故;所以說名道如行出。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道谛相。 - 朱芾煌
佛地經論叁卷十二頁雲:如是四智相應心品,一向是善,一向無漏,道谛所攝。諸佛無有一切有漏種子法故。雖複現化,作生死身,業煩惱等,似苦集谛;實是無漏道谛所攝。隨世俗相,名五、十二、十八、蘊等;而實非是蘊處界攝。離戲論故,離諸相故。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