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詞典在線查詢

共在9本字典中找到 124 條與「達磨」相關的內容
以下是全部詞典的查詢結果:
提示:搜索結果中包含92個詞條內容,為節省您的時間,你可以先看詞條再看內容解釋。 顯示詞條列表▼
達磨 達磨忌 達磨像 達磨宗 阿浮達磨 阿毗達磨 達磨般若 達磨畢利 達磨波羅 達磨阇那 達磨多羅 達磨弗多 達磨笈多 達磨羯羅 達磨廓然 達磨流支 達磨摩提 達磨菩提 達磨舍羅 達磨屍羅 達磨提婆 達磨馱都 達磨耶舍 窭噜達磨 瞿婁達磨 朗達磨王 蘆葉達磨 菩提達磨 屍羅達磨 阿浮陀達磨 阿毗達磨藏 達磨傳法偈 達磨計都佛 達磨面壁石 達磨婆陀那 達磨郁多羅 達磨俎邏多 郁伽陀達磨 阿毗達磨燈論 阿毗達磨集論 阿毗達磨釋名 阿毗達磨自性 達磨多羅禅經 入阿毗達磨論 薩達磨芬陀利 阿毗達磨大乘經 阿毗達磨發智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毗達磨六足論 阿毗達磨雜集論 達磨門下四神足 薩達磨芬荼利迦 攝阿毗達磨義論 郁伽陀達磨菩薩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毗達磨教義綱要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 達磨[馬*犬]都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 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 薩達磨芬陀利修多羅 大乘阿毗達磨集有叁義 七事覺知阿毗達磨藏義 十四事覺知阿毗達磨藏義 阿毗達磨俱舍論(叁十卷) 達磨〔《神僧傳》卷第四〕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七卷)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四十卷) 阿毗達磨俱舍論本頌(一卷) 達磨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訣 達磨多羅禅經(二卷 有序)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入阿毗達磨論(二卷 說一切有部)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有慧恺序) 阿毗達磨發智論(二十卷,亦名說一切有部發智論)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品類足論) 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 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集異門足論)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叁卷或作二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界身足論)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十二卷或作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法蘊足論 有靖邁後序) ▲ 收起
佛學大詞典 【1】達磨

  (一)梵語dharma,巴利語dhamma  之音譯。又作達摩、馱摩、陀摩、昙摩、昙谟、昙無、昙。意譯法。即保持自性而不改變之意。于佛典中,其語意有多種,或指佛陀所說之教示,或指彙集佛陀之教示而成的聖典,或指道德之法則,或爲一切萬法之代稱,如俱舍宗將一切萬法分類爲五位七十五法,唯識宗則分爲五位百法。要之,其用法極多,不一而足。惟漢文經典一般多用意譯之“法”字,而于人名之翻譯,則較常采用達磨、昙摩等音譯,如  Bodhidharma,譯爲菩提達磨(我國禅宗初祖);  Dharmatra^ta,譯爲達磨多羅(爲說一切有部四大論師之一);Dharmagupta,譯爲達摩笈多(爲隋代時來華之中印度高僧)。(參閱“法”3336)

  (二)指禅宗初祖菩提達磨。(參閱“菩提達磨”5207)

  (叁)難陀之弟子。此難陀與其弟跋難陀均爲六群比丘之一,而非指佛陀之弟子孫陀羅難陀。據諸部律記載,難陀有一共住弟子,名達磨,常懷慚愧、追悔之心,于諸學處愛樂尊重。彼未知難陀之惡行,與之共住;既知其行迹,便棄之而與善比丘同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2】達磨

  (術語)Dharma,又作達摩、達麼、馱摩。譯曰法。軌則之義,軌持之義也。義林章六本曰:“達磨,名法。方廣經雲:軌則,名法。成唯識雲:法謂軌持。能持自相軌生解故。涅槃經說:法,名不覺。[囗@又](人名)Bodhidharma,具名菩提達磨,譯曰道法。南天竺之刹帝利種也。父王曰香至。磨爲其第叁子。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嗣法。改多羅曰達磨。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廣州。帝迎之到建業。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有何功德?磨曰:無功德。帝曰:雲何真功德?磨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以世求。帝曰:如何是聖谛第一義?磨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磨曰:不識。帝不悟。遂渡江之魏。乃後魏孝明正元元年也。止嵩山少林寺,終日壁觀。號壁觀婆羅門。孝明帝聞之,叁召不起。後得慧可,付法並衣。付法偈曰:“吾本來玆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又曰:此有楞伽經四卷,爲如來極談法要,今並付汝。梁大通二年寂,其年葬熊耳山,梁武帝製碑贊德,唐代宗谥曰圓覺大師。見傳法正宗記五。

佛學常見辭彙 【3】達磨

  1.華譯爲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和覺悟的方法。2.菩提達磨的簡稱,印度人,梁武帝時泛海到達中國的廣州,武帝迎至建業,因與帝話不投機,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爲中國禅宗之始祖,圓寂于東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4】達磨

  于禅宗初祖菩提達磨忌日所修之法會。達磨于北魏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十月五日示寂,我國遂于此日嚴修法會。據黃檗清規尊祖章所載達磨忌,前一日于法堂上挂像,嚴設香、花、燈、燭、茶、果等。是日晚,鳴鼓集衆,誦大悲咒,堂頭和尚拈香。至日鳴鍾,大衆整威儀,雁行側立,候堂頭和尚至,大展叁拜,坐具不收,進座前拈香,複位叁拜。再進上茶、上食,複退身叁拜,而後起具,大衆誦楞嚴咒畢,維那回向。又于此法會中所宣頌之表白文,稱爲達磨忌疏。[敕修百丈清規卷上尊祖章達磨忌條、虛堂智愚禅師語錄卷叁、幻住庵清規]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5】達磨

  (行事)十月五日也。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入寂,大小禅刹悉修之。

佛學常見辭彙 【6】達磨

  即十月初五日,因此日是禅宗始祖的入寂日子。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詞典 【7】達磨

  並非專指禅宗祖師之肖像,而系由空想所産生之達磨像,爲流行于宋元以後之禅宗美術之一,亦爲道釋人物畫之一。通常爲單獨像。一般以達磨爲主題之畫題有蘆葉達磨(又稱一葦渡江。即達磨乘一蘆葉,自梁境渡長江至魏之洛陽)、祖師問

答(達磨與梁武帝對談圖)、面壁達磨(達磨面壁九年之坐禅狀)、只履達磨(又稱只履西歸,即達磨手攜只履回歸西天之故事)、慧可斷臂(二祖向面壁中之達磨表示決心之圖)。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8】達磨

  (流派)禅宗之異名。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9】阿浮達磨

  (術語)Adbhuta-dhama,又作阿浮陀達磨。譯未曾有希法。說佛菩薩神變希有事迹之經名。十二部經之一。

佛學大詞典 【10】阿毗達磨

  梵語abhidharma,巴利語abhidhamma。叁藏之一。又作阿毗昙、阿鼻達磨、毗昙。意譯爲對法、大法、無比法、向法、勝法、論。與經(梵su^tra  )、律(梵vinaya  )合稱爲叁藏(佛教聖典之總稱),故偶以阿毗達磨藏、阿毗昙藏、對法藏或論藏等見稱。阿毗達磨原指有關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則稱爲阿鼻奈耶。其後廣至對于經、律二藏之論述,皆稱爲阿毗達磨。其成立約于西元前後,最初僅爲簡單歸納一些佛教名詞,後卻逐漸演成解釋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時代,各個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達磨,深奧繁瑣之哲學式教學于是展開。

  俱舍論卷一載,勝義之阿毗達磨系以智慧對觀四谛之理,而對向涅槃之最高智慧,具有慧、無漏之意義。現存之阿毗達磨,主要有上座部(巴利文)與說一切有部(以漢譯爲主)二類,尤以後者孕育出大乘佛教,更其有其特殊之意義。華嚴經探玄記卷一舉出阿毗達磨之七義:(一)對法(對向、對觀),(二)數法,(叁)伏法,(四)通法,(五)無比法,(六)大法,(七)釋法。[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分別功德論卷一、俱舍論疏卷一(神泰)、大乘義章卷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1】阿毗達磨

  (術語)Abhidharma,又作阿鼻達磨。論部之總名。舊稱阿毗昙。譯曰大法,無比法。大法,無比法,乃真智之尊稱,凡論部爲發生其真智者,故附以大法,無比法之名。新稱阿毗達磨。譯曰對法。對法者智慧之別名。以智慧對觀諸法真之理義。蓋論部問答決擇諸法事理使人之智慧發達。智慧爲對觀真理者,故轉指論部對觀真理者,即謂之阿毗達磨。出叁藏記十曰:“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大乘義章一曰:“阿毗昙者,此方正翻,名無比法。阿,謂無也。毗,謂比也。昙,謂法也。”西域記叁曰:“阿毗達磨藏,或曰阿毗昙藏,略也。”玄應音義十七曰:“阿毗昙,或言阿毗達磨,或雲阿鼻達磨,皆梵音轉也。此譯雲勝法,或言無比法,以诠慧故。或雲向法,以因向果故。或名對法,以智對境故。”起信論疏曰:“今譯爲對法,謂阿毗是能對智,達磨是所對境法,謂以正智。妙盡法源,簡擇法相,分明指掌,如對面見,故雲對法。”

法相辭典 【12】阿毗達磨

  如論議中說。
  二解  如對法藏中說。
  叁解  世親釋一卷四頁雲:對故,數故,伏故,通故;應知名阿毗達磨。謂阿毗達磨、亦名對法。此法對向無住涅盤,能說谛菩提分解脫門等故。阿毗達磨、亦名數法。于一一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自相共相等、無量差別故。阿毗達磨、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勝伏他論故。阿毗達磨、亦名通法。由此能釋通素怛纜義故。 - 朱芾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3】達磨般若

  (人名)Dharmaprajña,優婆塞名,譯曰法智。見續高僧傳二。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4】達磨畢利

  (人名)Dharmapriya(-pri),比丘名。譯作法愛。見慈恩傳二。

佛學大詞典 【15】達磨波羅

  又作達摩波羅。(一)梵名Dharmapa^la  。意譯作護法。唯識十大論師之一。佛陀入滅後一千年頃,出生于南印度達羅毗荼國之建志補羅城,爲大臣之長子。[大唐西域記卷五、卷九、卷十、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二](參閱“護法”6867)

  (二)巴利名Dhammapa^la  。西元第五世紀末之注釋家。被尊稱爲阿阇梨(巴a^ca^riya  )。又稱達磨多羅。(參閱“達磨多羅”5671)

  (叁)(Dhammapa^la,  Sri  Devamitta;  1864~1933)又譯作達磨多羅。摩诃菩提會(  Maha^bodhi  Society)創始人。生于錫蘭貴族家庭,原名棟大衛赫瓦韋塔拉納(Don  David  Hevavitharan!a)。自幼受基督教會學校教育。後受十九世紀末錫蘭民族主義運動與佛教複興運動之影響,從事複興印度佛教之活動。主張經由批判西方文化、複興佛教來提高錫蘭人之民族意識。一八九一年初詣印度菩提伽耶,五月,于可倫坡創建摩诃菩提會,並于印度與國外傳播佛教。曾訪問緬、英、美、中、日、泰、法、義等國。一九叁叁年正式受戒,同年卒于印度。(參閱“達磨多羅”5671)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6】達磨波羅

  (人名)Dharmap&amacron;la,菩薩名。譯曰護法。十大論師之一。西域記十曰:“南印度境達羅毗荼國,周六千余裏。國大都城,號逮志補羅。(中略)逮志補羅城者,即達磨波羅菩薩(唐言護法),本生之城。”見護法條。

翻譯名義集 【17】達磨波羅

  西域記雲:唐言護法。神負遠遁,因即出家,清辯論師。外示僧佉之服,內弘龍猛之學。聞護法菩薩,在菩提樹,宣揚法教。乃命門人往問訊曰:仰德虛心,爲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遂乖禮谒,菩提樹者,誓不空見。見當有證,稱天人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談議。竟不會見。 - 宋·普潤法雲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18】達磨阇那

  (人名)Dharmajñ&amacron;na,比丘名。譯作法智。見開元錄六。

第2頁第3頁第4頁第5頁第6頁第7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