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並譯,稱爲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其稱號之原由,見于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阿毗昙八犍度論卷叁十等。
釋尊爲北印度迦毗羅衛城(梵Kapila -vastu )淨飯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該城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裏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東北。國土面積約叁二○方裏,爲憍薩羅國(梵Kosala^ )之屬國。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製度,該處分成十個小城邦,由十城中選出最有勢力之城主爲領導者,淨飯王即當時共和國之領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爲鄰國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
摩耶夫人將分娩之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産,途中于藍毗尼園(梵Lumbini^ )小憩,即于無憂樹(梵as/oka )下産子,即是釋尊。據修行本起經卷上降身品載,釋尊誕生時,行七步,舉手言(大叁·四六叁下):“天上天下,唯我爲尊;叁界皆苦,吾當安之。”另于中阿含卷八未曾有法經、普曜經卷二欲生時叁十二瑞品、異出菩薩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衆許摩诃帝經卷叁、佛本行集經卷八樹下誕生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大毗婆沙論卷七十等經典中,亦載有釋尊誕生時之種種瑞相。
太子還宮後,命名悉達多(梵Siddha^rtha ,巴Siddhattha ),又作薩婆悉達(梵Sarva -siddha^rtha ,巴Sabba-siddhattha )、薩婆額他悉陀(梵Sarva^rtha -siddha )、薩婆曷刺他悉陀、悉達羅他、悉達,意譯爲一切義成、一切事成、財吉、吉財、成利、驗事、驗義。摩耶夫人于分娩後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梵Maha^praja^pati^ )撫育成人。據佛本行集經卷十一習學技藝品、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叁等記載,太子少時隨從婆羅門毗奢蜜多羅(梵Vis/vamitra ,彩光甲)學習文藝,隨羼提提婆(梵Ks!a^ntideva ,同神)學習武技,皆悉通曉。及長,迎娶天臂城主善覺王(梵Suprabuddha )之女耶輸陀羅(梵Yas/odhara^ )爲妻,生子羅侯羅(梵Ra^hula )。
據修行本起經卷下遊觀品等所載,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爲沙門。初訪毗舍離國(梵Vais/a^li^ )跋伽婆(梵Bha^rgava )求道,複至王舍城(梵Rajagr!ha )受賢者阿羅邏迦藍(梵A^ra^d!a -ka^la^ma)、郁陀迦羅摩子(梵Udraka -ra^maputra )之教,以所學難臻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梵Magadha )伽耶(梵Gaya^ )南方之優樓頻羅村(梵Uruvilva^ )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有淨飯王所派五位侍者與之共修。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時,共修之五侍者誤以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放棄苦行後,至尼連禅河(梵Nairan~jana^ )沐浴,且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恢複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梵pippala )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四十九日後,于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時年叁十五歲(一說叁十歲)。由此因緣,乃稱畢缽羅樹爲菩提樹(梵bodhivr!ks!a )。釋尊降魔、成道之經過,載于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修行本起經卷下六年勤苦品及降魔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六至卷叁十、五分律卷十五等。
釋尊成道後,于波羅奈城(梵Ba^ra^n!asi^ )鹿野苑(梵Mr!gada^va )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轉法輪。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阿若憍陳如(梵Ajn~a^ta -Kaun!d!inya )、跋提(梵Bhadrika )、婆沙波(梵Ba^s!pa )、摩诃男(梵Maha^na^ma )、阿說示(梵As/vajit )。有關釋尊初轉法輪、演說四聖谛、八正道等事迹,載于雜阿含卷十五轉法輪經、五分律卷十五、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叁十九等。此後,釋尊自稱如來(梵tatha^gata )。如來之語義甚多,一般意指“乘如實之道,而善來此娑婆世界”。初轉法輪後,釋尊至摩揭陀國,化度拜火教之優樓頻羅迦葉(梵Uruvilva^ -ka^s/yapa )、那提迦葉(梵Nadi -ka^s/yapa )、伽耶迦葉(梵Gaya^ -ka^s/yapa )等叁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師外道之一的詭辯派舍利弗(梵S/a^riputra )及目犍連(巴Moggalla^na ),其後二人成爲釋尊之兩大高足。又于王舍城得國王頻婆娑羅王(梵Bimbisa^ra )之歸依,王于迦蘭陀長者(梵Kalanda )所獻之竹園中建立精舍,供養釋尊,稱迦蘭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團之進展遂呈麗日中天之勢。
此後釋尊一度返故鄉迦毗羅衛城,歸依者衆,如異母弟難陀、子羅侯羅、堂弟提婆達多、理發匠優波離等,皆剃發出家。又爲舍衛城(梵S/ravasti^ )須達多長者(梵Sudatta )說法,長者于舍衛城太子只多(梵Jeta )所贈園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獻釋尊,供長期安住弘法。舍衛城國主波斯匿王(梵Prasenajit )亦于此時歸依。及淨飯王駕崩後,釋尊再度回國。後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輸陀羅等亦剃發出家,此爲比丘尼教團之始,波阇波提則爲佛教教團第一位比丘尼。此後釋尊巡曆印度各地說法布教,無論貴賤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響甚钜。
釋尊成道以後四十四年間夏安居之處所,于僧伽羅刹所集經卷下有詳細記載。依之,釋尊先後住于波羅奈國、靈鹫頂山(梵Gr!dhraku^t!a )、摩拘羅山(梵Makula )、叁十叁天、鬼神界、舍衛祇樹給孤獨園、柘梨山等地。另據八大靈塔名號經載,釋尊曾于雪山修苦行,後曆住毗沙林、惹裏岩、大野(梵Al!a^vi^ )、尾努聚落等。又英國學者大衛斯(T.W. Rhys Davids, 1843~1922)據錫蘭及緬甸之佛傳、巴利文法句經注(Dhammapada atthakatha^)等,謂祇樹給孤獨園建立以後,釋尊曾住于毗舍離城之大林(巴Maha^-vana )、摩拘羅山、僧迦舍(巴San%kissa )、巴利雷雅卡(巴Parileyyaka )、曼特剌(巴Mantala )等地。此外,大智度論卷叁、分別功德論卷二、高僧法顯傳等對此亦有記載。綜合以上諸說,可推知釋尊弘法之地多在王舍城與舍衛城一帶。
有關釋尊之晚年生活,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義足經卷下、出曜經卷十六、毗尼母經卷四、五分律卷叁、卷二十一、卷二十五、四分律卷四十六、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叁、卷十四、善見律毗婆沙卷二等所載,彼時提婆達多欲迫釋尊讓與教團僧衆,所欲不遂,乃不斷破僧害佛;又波斯匿王之子琉璃王即位後,攻伐釋尊之故鄉迦毗羅衛城,亡釋迦族,其時大目犍連等建言釋尊施予援手,釋尊爲說釋迦族之宿業。
釋尊在世之最後一年,離摩揭陀國,北渡恒河,經毗舍離(梵Vais/a^li^ ),至波婆城(梵Pa^va^ ),受金工純陀(梵Cunda )之供養,因食蘇迦拉摩達伐(巴Su^karamaddava ,即旃檀樹茸)而罹病。臨終前于拘孫河(巴Kakut!t!ha )作最後之沐浴,複至拘屍那揭羅城(梵Kus/inagara )沙羅雙樹林,頭北面西呈吉祥臥。夜半,釋尊將舍壽前,對諸弟子作最後之教誡,而後平靜入滅。
釋尊之遺骸初置于末羅族(梵Malla ,巴同)之天冠寺(梵Makut!abandhana -cetiya ),施以火葬。然參與祭事之拘屍那揭羅、波婆、遮羅、羅摩伽、毗留提、迦毗羅、毗舍離、摩揭陀等八國使節,由于分配遺骨問題而起爭端。後經香姓婆羅門(巴Don!a )調停乃得定議,由八國均分遺骨,香姓婆羅門得舍利瓶,另有較遲入會之畢缽(梵Pipphalivana )村人僅得燋炭。各國紛紛建塔供養,此即今日十塔之由來。
釋尊入滅之年,于王舍城之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時以大迦葉(梵Maha^ka^s/yapa )爲主要召集人,阿難(梵A^nanda )與優波離(梵Upa^li )各依其聽聞佛說之記憶誦出經、律,複經大衆討論勘訂,而成爲後世經律之准則。此後曆經變遷,釋尊之教法遂分爲以巴利語爲主之南傳系統,與以漢譯經典爲主之北傳系統,廣傳于後世。
關于釋尊之誕生、出家、成道、初轉法輪、年壽、入滅等之確實年月,經典中有各種不同說法。釋尊之年壽:(一)菩薩處胎經卷二十叁世等品,謂年壽八十四。(二)般泥洹經卷下,謂年壽七十九。(叁)金光明經卷一壽量品、八大靈塔名號經、巴利文大般涅槃經(Maha^parinibba^na-sutta)、 緬甸所傳等,謂年壽八十。(四)大毗婆沙論卷一二六,謂年壽八十余。
釋尊誕生之年代,現代學者亦有多種推定。日本佛教學者宇井伯壽謂西元前四六六年爲佛誕年;中村元依據其說,後采用新發現之希臘史料,考證後訂爲西元前四六叁年。
釋尊誕生之月日:(一)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佛本行集經卷七、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謂二月八日。(二)修行本起經卷上菩薩降身品,謂四月七日,或四月八日。(叁)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異出菩薩本起經、佛所行贊卷一生品、十二遊經、灌洗佛形像經等,謂四月八日。(四)大唐西域記卷六劫比羅伐窣堵國條,謂衛塞月(巴Vesa^kha^ )之後半八日,相當于我國農曆叁月八日。(五)上座部,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即滿月之日,相當于我國農曆叁月十五日。
釋尊出家之月日:(一)長阿含經卷四,謂二月八日。(二)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謂二月七日。(叁)修行本起經卷下出家品,謂四月七日。(四)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灌洗佛形像經等,謂四月八日。(五)巴利文本生經佛傳,謂阿沙荼月(巴A^sa^l!ha^ )之第十五日。
釋尊成道之月日:(一)長阿含經卷四、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叁、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等,謂二月八日。(二)巴利文大史(Maha^vam!sa), 謂衛塞月滿月之日。(叁)大唐西域記卷八,謂衛塞月後半八日。(四)上座部,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
釋尊初轉法輪之月日:(一)菩薩處胎經卷七,謂二月八日。(二)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二,謂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
釋尊入滅之月日:(一)長阿含經卷四,謂二月八日。(二)大般涅槃經卷一、善見律毗婆沙卷一等,謂二月十五日。(叁)巴利文一切善見律(Samantapa^sa^dika^)序、巴利文律藏(Vinaya-pit!aka)、大史第叁章、大唐西域記卷六拘屍那揭羅國條等,謂衛塞月後半十五日。(四)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謂八月八日。(五)大毗婆沙論卷一九一、大唐西域記卷六援引說一切有部所傳,謂迦剌底迦月後半八日。(六)灌洗佛形像經,謂四月八日。又釋尊之入滅年代,衆說紛纭,日人宇井伯壽主張爲西元前叁八六年,中村元主張西元前叁八叁年,我國印順則主張爲西元前叁九○年。
綜上所述,釋尊降生、出家、成道等之月日可大別爲叁說,即:(一)二月八日,(二)四月八日,(叁)二月十五日;入滅之月日亦大別爲叁說,即:(一)二月八日,(二)二月十五日,(叁)八月八日。此外,北周道安之二教論、俱舍論寶疏卷一等,比較印度曆與我國農曆之月分,謂印度之二月相當于我國之四月。又印度曆每月初一相當于我國農曆第十六日,月末日相當于我國次月之十五日,其前半月稱爲黑分,後半月則稱爲白分。(參閱“佛傳典籍”2729、“佛滅年代”2734、“曆”6227)
(佛名)Ś&amacron;kyamuni,印度迦毗羅城Kapilavastu,主淨飯王Śuddhodana之子,母曰摩耶M&amacron;y&amacron;,名呼悉多太子。誕生于城東岚毗尼園Lumbini。生後七日,母殁,姨母波阇波提養育之,跋陀羅尼Bharani教養之。幼對于人生諸現象,既有思惟之處。或于閻浮樹下思耕農之苦,或見諸獸相食而厭人生之鬥爭。又于四門出遊之途上,觀生老病死之相,有遁世之志。遂乘月夜令侍者車匿爲伴。跨白馬犍陟出家。尋跋伽婆Bh&amacron;rgava(巴Bhagav&amacron;)而聞苦行出離之道,更訪阿藍迦藍于摩揭陀國王舍城北彌樓山Meru,聞僧佉派之法,轉而曆問郁陀羅仙Udraka,皆不得所求之大法。去而入優婁頻羅村苦行林,嚴苦六年,形容削瘦,極酷烈之苦,繼以爲苦行非解脫涅槃之道,斷然改前日之行,浴于尼連禅河,以去身垢,受村女所捧之乳糜,坐正覺山菩提樹下思惟曰:不得等正覺,不起此坐,思惟七七日,觀四谛十二因緣之法,于是成覺者Buddha,世尊Lokajyestha,爲人天之師。時年叁十五。自是以後四十余年遊曆四方,化導群類,西曆紀元前四百八十七年于拘屍城外娑羅雙樹,包于白花之香,而遂大般涅槃。
Shakyamuni == 釋迦牟尼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He was born as the Prince of Sakyans, and was called Siddhartha Goutama. At the age of 35, he attained the supreme Enlightenment and became the Buddha and was the called Shakyamuni. The word means "capability and kindness".
佛名,華譯爲能仁寂默,是開創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父名淨飯,母名摩耶,因爲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叁年,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談經叁百余會,所度人天,其數無量,約于公元前五四叁年入滅,世壽八十歲 - 陳義孝編
摭華雲:此雲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運,立此嘉稱。發轸雲:本起經翻釋迦爲能仁。本行經譯牟尼爲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長水雲:寂者,現相無相。默者,示說無說。此則即真之應也。能仁是姓者,長阿含雲: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谮,擯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歸人。不數年間,郁爲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王叁歎:我子釋迦,因此命氏。又雲:住直樹林,又號釋迦,既于林立國,即以林爲姓。此以釋迦翻爲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經雲:又諸釋種,立性憍慢多言,及見太子,悉皆默然,王雲宜字牟尼。稱贊淨土經:名釋迦寂靜,又釋迦牟尼,翻度沃焦。如舊華嚴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萬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長。衆生流轉,猶如焦石,五欲沃之,而無厭足,唯佛能度,故此爲名。釋迦牟尼,屬應身也。摩诃衍雲:所言應者,隨順根機而不相違,隨時隨處隨趣出現,非安樂相,故名爲應。而此應身,周帀千華上,複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故召釋迦牟尼,名千百億化身也。唯識論雲:叁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來登地菩薩,及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若就應身,開出變化,則成四身,以現同始終,名應。無而欻有,名化。然此叁身之法,或執即義,名失叁身。或執離義,相乖一體。今約叁義,通而辯之。一者體用,智與體冥,能起大用。自報,上冥法性,體名真身。他報,下赴機緣,用名應身。故光明雲: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而觀世音普門示現,令無涯人獲乎冥顯兩種利益者,由此二身也。二者權實,權名權暫,實謂實錄。以施權故,從勝起劣,叁佛離明,以顯實故。從劣起勝,祗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雲: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是知順機則權設叁身,就應乃實唯一佛也。叁者事理,觀經疏雲:佛本無身無壽,亦無于量,隨順世間而論叁身。是則仰觀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迹垂化事。猶明鏡也,像體本虛;若水月焉,影元非實。苟于迹事而起封執,則同癡猴墮井而死。學出世法,宜誡之哉! - 宋·普潤法雲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姓刹利,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妙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名曰勝善天人,亦名護明大士。度諸天衆,說補處行,于十方界中,現身說法。普曜經雲:「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
至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複何遇?」即于四門遊觀,見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維,此老、病、死,終可厭離。于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淨居,于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于檀特山中修道。始于阿藍迦藍處叁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舍。複至郁頭藍弗處叁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于六年。故經雲:「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曆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故普集經雲:「菩薩于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道,號天人師,時年叁十矣。」即穆王叁年癸未歲也。
既而于鹿野苑中爲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法輪而證道果。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弟子摩诃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于汝,汝當護持。」並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而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爾時世尊說此偈已,複告迦葉:「吾將金縷僧伽梨衣傳付于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迦葉聞偈,頭面禮足曰:「善哉!善哉!我當依敕,恭順佛故。」爾時世尊至拘屍那城,告諸大衆:「吾今背痛,欲入涅柈。」即往熙連河側,娑羅雙樹下,右股累足,泊然宴寂。複從棺起,爲母說法。特示雙足化婆耆,並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時諸弟子即以香薪競荼毗之,燼後金棺如故。爾時大衆即于佛前,以偈贊曰:「凡俗諸猛熾,何能致火爇,請尊叁昧火,阇維金色身。」爾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樹,往返空中,化火叁昧。須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鬥。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歲二月十五日也。自世尊滅後一千一十七年,教至中夏,即後漢永平十年戊辰歲也。
世尊才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世尊一日升座,大衆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世尊一日升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雲:「會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複默然。阿難又曰:「適來爲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曰:「吾誓不爲二乘聲聞人說法。」便下座。世尊一日升座,大衆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世尊九十日在忉利天,爲母說法,及辭天界而下,時四衆八部,俱往空界奉迎。有蓮花色比丘尼作念雲:「我是尼身,必居大僧後見佛。不如用神力變作轉輪聖王,千子圍繞。」最初見佛,果滿其願。世尊才見,乃诃雲:「蓮花色比丘尼,汝何得越大僧見吾?汝雖見吾色身,且不見吾法身。須菩提岩中宴坐,卻見吾法身。」世尊昔因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處,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于叁昧。文殊乃白佛雲:「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叁昧起,汝自問之。」文殊繞女人叁匝,鳴指一下,乃托至梵天,盡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萬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經過四十二恒河沙國土,有罔明菩薩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湧出,作禮世尊。世尊敕罔明出,罔明卻至女子前,鳴指一下,女子于是從定而出。
世尊因波斯匿王問:「勝義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一二之義,其義雲何?」佛言:「大王!汝于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名爲一義二義。」世尊一日見文殊在門外立,乃曰:「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文殊曰:「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世尊一日坐次,見二人升豬過,乃問:「這個是甚麼?」曰:「佛具一切智,豬子也不識!」世尊曰:「也須問過。」世尊因有異學問:「諸法是常邪?」世尊不對。又問:「諸法是無常邪?」亦不對。異學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對我?」世尊曰:「汝之所問,皆爲戲論。」世尊一日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複藏珠入袖,卻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歎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各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悉皆悟通。世尊因乾闼婆王獻樂,其時山河大地盡作琴聲。迦葉起作舞,王問迦葉:「豈不是阿羅漢諸漏已盡,何更有余習?」佛曰:「實無余習,莫謗法也。」王又撫琴叁遍,迦葉亦叁度作舞。王曰:「迦葉作舞,豈不是?」佛曰:「實不曾作舞!」王曰:「世尊何得妄語?」佛曰:「不妄語。汝撫琴,山河大地木石盡作琴聲,豈不是?」王曰:「是。」佛曰:「迦葉亦複如是。所以實不曾作舞。」王乃信受。
世尊因外道問:「昨日說何法?」曰:「說定法。」外道曰:「今日說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說定法,今日何說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世尊因五通仙人問:「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應諾。佛曰:「那一通,你問我?」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見,乃至叁度入定,遍觀叁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見,而來白佛。佛曰:「汝但于靜叁昧中起一念,便見普賢。」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世尊因自恣日文殊叁處過夏。迦葉欲白椎擯出,才拈椎,乃見百千萬億文殊。迦葉盡其神力,椎不能舉。世尊遂問迦葉:「汝擬擯那個文殊?」迦葉無對。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以何爲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爲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衆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志曰:「我甯于有智人前斬首,不于無智人前得勝。」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衆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
世尊昔欲將諸聖衆,往第六天說大集經,敕他方此土、人間天上、一切獰惡鬼神,悉皆輯會,受佛付囑,擁護正法。設有不赴者,四天門王飛熱鐵輪追之令集。既集會已,無有不順佛敕者,各發弘誓,擁護正法。唯有一魔王謂世尊曰:「瞿昙!我待一切衆生成佛盡,衆生界空,無有衆生名字,我乃發菩提心。」世尊嘗與阿難行次,見一古佛塔。世尊便作禮。阿難曰:「此是甚麼人塔?」世尊曰:「此是過去諸佛塔。」阿難曰:「過去諸佛是甚麼人弟子?」世尊曰:「是吾弟子。」阿難曰:「應當如是。」世尊因有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歎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乃作禮而去。阿難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世尊一日敕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缽。」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持缽,須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難應諾。世尊曰:「持缽去!」世尊因有比丘問:「我于世尊法中見處即有,證處未是。世尊當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當何所示,是汝此問?」
世尊成道後,在逝多林中一樹下跏趺而坐。有二商人以五百乘車經過林畔,有二車牛不肯前進。商人乃訝,見之山神。報言:「林中有聖人成道,經逾四十九日未食,汝當供養。」商人入林,果見一人端然不動。乃問曰:「爲是梵王邪?帝釋邪?山神邪?河神邪?」世尊微笑,舉袈裟角示之。商人頂禮,遂陳供養。世尊因耆婆善別音響,至一冢間,見五髑髅,乃敲一髑髅問耆婆:「此生何處?」曰:「此生人道。」世尊又敲一曰:「此生何處?」曰:「此生天道。」世尊又別敲一問:「此生何處?」耆婆罔知生處。世尊因黑氏梵志運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歡、梧桐花兩株,來供養佛。佛召仙人,梵志應諾。佛曰:「放下著。」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著。」梵志曰:「世尊,我今兩手皆空,更教放下個甚麼?」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當放舍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無可舍處,是汝免生死處。」梵志于言下悟無生忍。
世尊因靈山會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見過去殺父害母,及諸重罪,于自心內各各懷疑,于甚深法不能證入。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劍,持逼如來。世尊乃謂文殊曰:「住!住!不應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爲善被害。文殊師利!爾從本已來無有我人,但以內心見有我人。內心起時,我必被害,即名爲害。」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夢如幻,于夢幻中無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贊歎曰:「文殊大智士,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持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世尊因地布發掩泥,獻花于然燈。然燈見布發處,遂約退衆,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刹。」時衆中有一賢于長者,持標于指處插曰:「建梵刹竟。」時諸天散花,贊曰:「庶子有大智矣!」
世尊因七賢女遊屍陀林,一女指屍曰:「屍在這裏,人向甚處去?」一女曰:「作麼?作麼?」諸姊谛觀,各各契悟,感帝釋散花曰:「惟願聖姊有何所須,我當終身供給。」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叁般物:一要無根樹子一株,二要無陰陽地一片,叁要叫不響山谷一所。」帝釋曰:「一切所須,我悉有之。若叁般物,我實無得。」女曰:「汝若無此,爭解濟人?」帝釋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屍迦,我諸弟子大阿羅漢不解此義,唯有諸大菩薩乃解此義。」世尊因調達謗佛,生身入地獄,遂令阿難問:「你在地獄中安否?」曰:「我雖在地獄,如叁禅天樂。」佛又令問:「你還求出否?」曰:「我待世尊來便出。」阿難曰:「佛是叁界大師,豈有入地獄分?」曰:「佛既無入地獄分,我豈有出地獄分?」
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見、法見,被世尊威神攝向二鐵圍山,城東有一老母,與佛同生而不欲見佛。每見佛來,即便回避。雖然如此,回顧東西,總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總是佛。
殃崛摩羅因持缽至一長者門,其家婦人正值産難,子母未分。長者曰:「瞿昙弟子,汝爲至聖,當有何法能免難?」殃崛語長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問世尊,卻來相報。」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報,言我自從賢聖法來,未曾殺生。」殃崛奉佛語疾往告之。其婦得聞,當時分免。
世尊嘗在尼俱律樹下坐次,因二商人問:「世尊還見車過否?」曰:「不見。」商人曰:「還聞否?」曰:「不聞。」商人曰:「莫禅定否?」曰:「不禅定。」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歎曰:「善哉!善哉!」世尊覺而不見。遂獻白氈兩段。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世尊于涅槃會上,以手摩胸,告衆曰:「汝等善觀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時百萬億衆,悉皆契悟。 - 宋·普濟
釋迦牟尼佛。簡稱佛。亦稱佛陀、佛祖、世尊、如來等。
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甲寅年間四月初八午時下生迦毗羅衛國(古印度北部),淨飯王的梵王宮中,淨飯王之子,後立太子。取名悉達多。
剛一下地連走七步,地生七朵蓮花,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言:“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知,一切無有如佛者”。其母摩耶在其生下第七天就去世,悉達多由其姨媽摩诃波阇波提撫養長大,後來成了他的繼媽。
十九歲那年與耶摩陀羅公主(天臂城主善覺王之長女)結婚生有兒子羅睺羅,婚後不久出家修行,雪山頂上苦修,參禅睹星六年,一麻一麥充饑飽,叁十歲成道。成爲宗門之首,成道後歸鄉。兒子隨父出家,後來成爲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兒子出家母親也出家,都皈依佛門,放棄榮華富貴是舍,放棄功名利祿是舍,割絕夫妻之愛是舍,割絕父子之情也是舍,舍此而得彼,他們共同獲得清淨無我,自由解脫的涅槃。釋尊二月初八出家,四月初八聖誕,十二月初八成道。于公元前五四叁年二月十五日涅槃,世壽八十歲。
- 梵心居士編
全一卷。唐代法成譯。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記載于阗國等之佛教曆史。即于阗國第七世毗左耶訖多王時代,僧伽婆爾陀那羅漢以預言方式講述于阗國佛教之興廢,乃至像法滅盡等事。本書僅爲藏文原本之部分漢譯,乃伯希和于敦煌所發現者,爲研究古代西域之珍貴資料及研究西藏原本之重要參考書。
Shijiamoun
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爲“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昙)。因父爲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爲釋迦牟尼,意爲“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參見彩圖插而第2頁)。
早年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鸠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劫比羅伐 堵)國的太子,屬刹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意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4世紀法顯遊曆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見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這裏發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面刻有公元前數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爲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發現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後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發掘。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母親名摩诃耶。是與迦毗羅衛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沒有時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座年推算。因此說法不一,竟有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年。斯裏蘭卡、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博寨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爲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並以此爲依據,在1956~1957得舉行紀念釋迦牟尼尼涅槃2500周年的盛大活動。西方學者根據南傳史料,對佛滅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日本宇井伯壽根據北傳史料,從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睥,推定爲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據阿育王即位年爲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爲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國年代學者依南齊僧轵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衆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共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滅于公元前486年,大體上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爲日本 、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采用。 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怪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妃,生下兒子羅 羅。
出家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的居住的叁座宮殿(叁時殿),有冬天禦寒的,處長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于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爲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並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爲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産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于舍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爲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 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隨他。
釋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修習禅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于是他又來到伽山若行林,在尼連禅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抛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經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于覺悟成道,時年35歲。
傳教 釋迦牟尼證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爲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 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菩提會、五蘊、四禅和叁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爲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爲初轉法輪。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叁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刪 耶)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在他的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 羅皈依了佛教。
釋迦牟尼傳教的區域,訂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迦毗羅衛,南到王舍城,東到瞻波,西到 賞彌(拘 彌)。其直傳弟子的活動地區和影響所及,東至恒河流域下遊,南至高達維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義屍羅等地區。佛陀居住時間最長的是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和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須達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贈的祗園精舍(又名“給孤獨園”),後者有竹林精舍,爲釋迦牟尼對衆人說法布教的重要場所。跋耆、鴦伽、末羅、伽屍等國,他也曾居留說法。
釋迦牟尼的傳教的方式,是隨機的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內容。對僧衆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的行善。他准許弟子可不用規範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僧伽 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組織——僧伽(僧團),一般認爲,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 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 波提入教後,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
僧團在開始的時候並無嚴格的製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學說,不分種姓貴賤,均可加入。在僧團內部過著平等的生活。以後爲了防止僧團的混雜,避免與世俗社會的法律秩序和其他倫理道德相龉,使僧團更好地開展活動,才製定了奴隸、負債者、殺人犯、盜賊(悔過的除外)、殘廢、病人以及年不滿20歲者不能加入僧團的具體的規定。
起初,僧團以雲遊乞食爲主,無固定的住處。後來爲了適應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開始在僧衆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衆集體生活的過程中,又陸續製定了有關衣著、飲食、用具、禮儀、居所、醫藥等日常生活細則,作爲僧團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戒律內容。
佛陀在創立僧團的同時,還給在家的信徒以相應的地位。凡遵守不殺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爲佛弟子。他們在修行同樣可以證得涅槃。相傳,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和優婆夷。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爲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
涅槃釋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傳,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裏的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然後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最後的遊化。他帶領弟子們,經過那爛陀、波吒厘弗多羅,渡恒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時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羅)的供奉。以後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魚伐那村(竹林村)。時值雨季,釋迦牟尼決定在那裏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過後,又繼續起程,向西北地區巡遊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亦譯“婆瓦村”),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並吃了他供獻的食物。食後,釋迦牟尼中毒腹寫,病情轉重。行至離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聯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譯阿利羅跋提、阿恃多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沙羅樹之間,右脅而臥,半夜入滅。臨終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爲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爲最後一個弟子。終年80歲。
釋迦牟尼逝世後,遺體火化。遺骨(舍利)爲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屍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呔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史料 有關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經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無專讓的記述。叁藏的結集者,主要記錄釋牟尼的言辭。但是經藏和律藏在記錄言辭中,詳細地記述了每一段教和製訂第一條戒律的原委。這些記述,雖屬片斷,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觸的那些人對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憶(其可靠性如何,已無法考證)。另外,在經、律中通過佛陀自己之口,記載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經曆。在早期經藏和律藏中,記載釋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經過的,有《長阿含經》中的《大本經》等;記載初轉法輪時情影的,有《雜阿含經》中的《轉法輪經》等;記載教化活動的有《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經中的諸小經;記載釋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長阿含經》、《般泥洹經》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等。
後來,隨著佛教向印度次大陸發展,統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別,同時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臘文化的影響,在部派佛教中出現了對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寫爲神通廣大、威力無窮、大智大慧,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手長過膝、面頰如滿月、梵音深遠、胸表 字等。這就出現了專門記載釋迦牟尼生世行業,被稱爲“本生”、“本起”、“本行”的一類經典。如《修行本起經》(異譯《瑞應本起經》、《經過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普曜經》等。它們的特點是把原行散見于經藏和律藏中的資料聯貫起來,使一事與他事前後銜接,綴成佛陀的傳記。但在內容上完全是瀉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爲一個理想化的崇仰對象。這些經典最長的也只主要記述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最初幾年的活動。以後馬鳴寫了《佛所行贊》,他根據傳說和資料,描繪了佛陀一生的經曆,成爲最早的一部完整佛傳。
中國僧人撰寫的釋迦牟尼傳記,有梁僧 的《釋迦譜》五卷和唐道宣《釋迦氏譜》一卷。此外,在宋志磬的《佛祖統紀》中有編年體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曆史性的人物。(邊部)